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劉文質造船

劉文質造船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6 13:27:02

八閩迎來開漁季,福州海域千帆競發。不少漁船出自連江50多歲造船匠人劉文質之手。就在不久前,他打造的“大船”——“泰漁1号”,拿到全國縣級首本深遠海養殖平台所有權證書,讓深海養殖魚有了“房産證”。

劉文質造船(劉文質匠心書寫海上)1

劉文質

為魚類造“深海豪宅”

福建省泰源船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文質,是一名高級船體工程師。他出生于海邊的漁村——連江縣苔菉鎮茭南村,一直有着“造大船、捕大魚”的夢想。“泰漁1号”就是他帶領團隊精心打造的福建省首台本土企業自主研發的深遠海養殖平台。

這個“深海豪宅”可不一般:長56米、寬26米,整體是鋼結構,養殖水體達1萬多立方米,可投放在水深20米至50米的海域,每批次可産出類天然海魚120噸,僅2人就能管理數以萬計的深海魚。在台風多發的福建海域,它能讓入住的海魚抗住14級狂風。

“我們公司是福州唯一保存完好的百年民間船廠,是專業從事漁船制造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産品有漁業捕撈船、海水養殖工船、深遠海養殖平台、傳統福船等7類20多款,涵蓋沿海各省份主流作業先進船型。在海況惡劣的非洲海區,也能看到我們漁船的身影。”劉文質立志要打造福建最好的漁船。

從2018年開始,為解決近海養殖空間不足、海上勞動力短缺、海洋垃圾污染以及養殖設備抗風浪差等難題,福州探索深遠海養殖,投用了由上海振華重工研制的全國首個深海自動旋轉海魚養殖平台“振漁1号”。

“這樣的‘大船’,福建人自己也能造。”劉文質敢于做“吃螃蟹的第一人”,兩年來用自己研發的創新技術解決了自動旋轉問題,同時結合幾十年漁業裝備制造經驗,造出3台适合漁民生産、便于維修保養的“泰漁”平台,并獲得6項創新專利。

傳承千年福船技藝

值得一提的是,“泰漁3号”平台有一特别之處,平台上設置活水艙。

“活水艙采用非遺傳承‘水密隔艙’技藝,該裝置的功能是遇到台風季風等惡劣天氣時,活水艙開閥進水,讓整個養殖平台下沉,減少海浪造成的搖擺,降低魚類因平台搖擺過激而受損。”劉文質說。

水密隔艙是福船的安全性結構設計,可将船體内部空間劃分成若幹個相互隔離的阻水艙室。一旦某幾個隔艙發生破損進水情況,水流不會在其間相互流動,降低立即沉船的危險,具備自救功能。千百年來,該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漁船、貨船、戰船以及外交使船。18世紀後期,該技藝傳到西方,深刻影響世界航海和造船技術,至今仍是現代船舶建造的重要規範,并于2010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連江是中國曆史上重要的福船建造基地。《連江史略》記載,早在三國時期,東吳便曾在連江等沿海地區建立溫麻船屯,所造海船适合遠洋航行,可達天竺、波斯等地。然而水密隔艙技藝得到保護,福船卻消失在海面上。

“老祖宗留下的造船技術,一定要傳承下去。”2020年,為再現福船風采,劉文質集結全連江最優秀的造船工匠力量,與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聯手,建成了以曾經橫跨太平洋的“自由中國号”為原型的“心瀾号”。“心瀾号”成為我省第一艘獲得福建省船舶檢驗局審圖批準、施工工藝全部采用傳統福建木船制作工藝而複原建造的福船。其入選央視2021年《藍海中國(福州篇)》。

劉文質曾獲2021年福州十大工匠、八閩工匠年度人物提名獎,2022年連江工匠等榮譽。(記者 鄭瑞洋 實習生 陳曉敏/文 記者石美祥/攝)

來源: 福州晚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