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深度下海底微生物對應溫度、生物地化等指标的變化。圖片來源:《自然·通訊》在線版
英國《自然·通訊》雜志近日發表的一項微生物學研究顯示,較高的能量代謝率使一個微生物種群能夠生活在海床下1000多米深、溫度高達120℃的沉積物中。研究結果有助于闡釋生物在被認為生命可承受的最高溫度下的生存策略。
微生物是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顯微藻類等在内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微生物極其微小,難以用肉眼觀察到,但它們與人類關系密切。人們已知微生物存在于地球的上地殼,但目前關于下洋殼(洋殼是大洋型地殼的簡稱,是構成洋底的地殼)的信息還非常有限。生活在海底以下的微生物群非常不易存活,因為它們難以獲得生長等過程所需的足夠碳和能量。
但在另一方面,地表以下的海洋沉積物又被認為蘊含了地球上很大一部分微生物,是相關領域的研究重點。之前一支國際考察隊鑽取了南海海槽俯沖帶的沉積物岩芯,以研究這種生境中存在哪些極端生命。研究人員發現,雖然這裡最深處的沉積物溫度高達120℃,但仍有一個很小的微生物種群生機盎然,不過,這些生物的生存機制此前并不清楚。
基于之前的研究,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科學家蒂娜·特魯德及其同事,在高度無菌的操作條件下開展了靈敏的放射性示蹤實驗,看看這些微生物是如何在這些沉積物中活下來的。
他們發現,生活在深處、炙熱沉積物中的微生物有着極高的能量代謝率,與之前在深海海底發現的代謝很慢的微生物形成了鮮明反差。研究人員認為,這個微生物種群必須在這種極端環境下保持很高的代謝率,才能提供它們修複高溫造成的細胞損傷時所需的能量,而沉積物中的有機物受熱會為它們提供豐富的營養物質。
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研究結果對于我們理解地表以下的沉積物環境以及生命能存在的最高溫度具有重要意義。(記者張夢然)
來源: 科技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