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在生活中找到另一種世界多樣化的證據,隻需要結交一位掌握手語的朋友。
很難說世界上有多少種方言,但可以肯定的是結果遠比我們想象中更複雜,大部分時候換個角度探索,就已經可以擴展自己的知識儲備。
隻要保持足夠的好奇心,很容易會發現一些公開的秘密,比如手語裡的方言可比口語裡的豐富多了。
要想走入這種語境之中,先得解放自己的想象力,一旦從根源上擺脫枷鎖,即可充分發揮人類原生的解構能力。
各地手語顯然都在這個領域完成了各自的進化,代表着民間智慧某個方向上的終點,不管是思路還是具體手法,都早已進入了多元宇宙的範疇。
圖片來源:視頻号@手語樂園
有位會手語的朋友表示,自己很多年前就曾在其中認識到客觀存在的地域差異,光是“北京”他就見過三個人打出了三種不同的動作,并且每個都跟自己的不一樣。
“我們那裡北京這個詞要打長城的樣子,有一次跟外地朋友交流,對方打出的動作是兩根手指從一邊的肩膀向下滑到另一邊的腰部,有點懵。”
“之後交流了一下,發現很多詞都有區别,要是對方使用頻率高的話,估計不少都看不懂。”
“爺爺”跟“祖父”有不同打法
也有廣州朋友透露自己以前在北方上大學,跟當地同學聊天時打了一個“幸災樂禍”的手語,結果對方問他是不是胳膊不舒服。
自己就是在那個時候理解了信息傳遞的重要性,不自主開始思考之前到底有多少對話是準确的。
有時大概就是這種感覺
他說到外地的時間越長,就越會發現各地手語的差别,本質上跟口語裡的方言沒什麼不同,好比自己打“假如”的時候也被别人誤會成了“說謊”。
在這樣的語境中,任何人都有機會多角度體驗一下具體的南北差異。
據說南方這種星期一的打法,意思是用神父腋下夾着的聖經代表禮拜,再用數字表達日期
“有的地方打‘錢’字是比成數錢的動作,有的地方是用拇指食指捏成小圓圈,看起來有點像硬币。”
“要是見過開會這個詞的打法,你就知道各地手語有多大區别了,他們使用的每一種都能精準表達意思。”
連雲港朋友對開會的一種打法
重慶朋友對開會的一種打法
北京朋友對開會的一種打法
吉林朋友對開會的一種打法
甯波朋友對開會的一種打法
雲南朋友對開會的一種打法
以上圖片來源:快手@白衣晶雪【手語友】
這就像是每個地方自然生長出來的文化果實,除了實用性之外,也包含某些本地特色。
要知道幾乎全國各地都有自己的手語方言,甚至一個地方都可能存在好幾種。
“不隻山東,南京南邊的手語和北邊的還不太一樣呢”
其中更進一步的帶有相當明确的時代特征,有知乎網友說自己所在的地方,用手語打的“日本”是先用拇指和食指在鼻子下面輕劃一下,表示著名的衛生胡,然後再比一個“欺負”的手勢。
這足以證明民間智慧的生命力永遠都會超越個體想象,他們早就篩選出那些最容易理解的特征,并且完美運用在了生活裡。
“欺負就是用一隻手的大拇指代表人,另一隻手拍到大拇指上,象征拍了一下頭”
不同的生活環境帶來不同的發展方向,手語方言同樣遵循了這種規律,你可以将其理解為地區專屬的“口音”。
而這類手語都被稱為“自然手語”,屬于當地日常交流中自然形成的一套語言體系。
使用者們對交流的理解更貼近本源,講究直觀高效,很多詞彙通俗易懂,基本看一次就能記住了。
當然,手語也是有普通話的。
根據媒體報道,除了自然手語,還有國家制定的通用手語,跟前者有很大區别。
這種手語曾依照漢語的表達方式,将一個句子中的漢字詞語逐一表達,使用漢語語法,類似直譯。
過去播新聞的手語老師都打這種,也被稱為“文法手語”或“手勢漢語”
對于一種語言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用來交流,不然就喪失了根本意義。
但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可以發現,有時候可能該看懂的人也看不懂。
“我看不懂新聞裡的手語,感覺有點像機翻英語,一般都當作千手觀音來欣賞。”
“現在看電視都是把手機語音輸入法打開,播音員普通話标準,識别率很高,相當于自己給自己整了個字幕。”
“沒有系統學習過這種手語的人是看不懂的,需要先把手語轉換成普通話,再把普通話用自己的思路消化”
事實上手語本身就是一種獨立的語言,不同于任何其他有聲語言,也不從屬于漢語,它擁有自己的語法和語序。
比如動詞後置,疑問詞後置等等,所以有時你會發現,以手語為母語的朋友,寫漢語句子可能會和别人有點區别。
“如果遇到寫句子很通順的聾人朋友,那是他們努力學習的成果”
圖片來源:小烏講手語
方向、速度、力度、手型、身體姿态都是手語的必要組成部分,表情同樣重要,擁有語氣的功能,也就是說除了沒有聲音,它能表達一切東西,還有人會用手語說夢話。
“它不是逐字翻譯文字,而是把文字用手語的形式表演出來,使用者都有相當敏銳的觀察力。”
“見過兩個聾人朋友聊天,眉毛一勾就完成交流,我都看傻了。”
過去的官方手語很難在使用者中推廣,它使用漢語語法,編寫的人大部分也不是聾人。
經過長久研究和調查,2018年國家推行了《國家通用手語常用詞表》,替換大量專門和漢字對應的手語詞彙,從實用角度出發完成整合。
“在編輯詞表時,如果南北方差異較大,不能用一個地方的打法替代另一個地方,就将這兩種打法并列收入。”
“我們減少了表音的成分,因為對于使用者來說,形象是最重要的。”
現在手語都能考普通話證書了
手語不是口語的視覺轉化,而是特定情況下自然産生的語言,相當于一門外語。
在很多報道中,你可以發現手語能表達的情感相當豐富,能寫詩,能唱歌,需要的時候也能搞點搖滾。
某位金屬樂現場的手語翻譯,在6個小時裡,她和其他兩人輪流上崗完成了演出
有個學習手語的朋友表示,掌握手語之後玩“你畫我猜”基本無敵,由于需要用到表情,每個使用手語交流的朋友都真誠且專注,不會邊看手機邊說話。
而當他們開始說唱,誰都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熱情,思路要在,手速要快,視覺押韻,他們有自己的flow。
可以說聾人朋友們擁有自己的文化,跟口語文化一樣也在與時俱進着。
當然首先要知道,在他們看來“聾人”才是正确稱呼,與之對應的是“聽人”。
大部分聾人朋友經過學習都是能說話的
前蘇聯語言學家馬爾認為,人類最初隻有“手的語言”,後來才被有聲語言代替。
一些研究表明,全世界至少有142種手語,其中還可以細化到各種方言,甚至有的家庭裡都會産生自己的手語動作。
語言是思想的外化,也是相互了解的必經之路,而隻有注重實用,深入交流,才能共同架起溝通的橋梁,這是一位聾人朋友告訴我的。
他說聾人小朋友從父母那裡學習手語的過程,和聽人小朋友學習口語的過程相同,隻是方向不太一樣。
兩者都被用來傳遞信息,一個通過視覺,一個通過聽覺。
但手語是靠光線傳播的,理論上講,它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比口語可快多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