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保定的文化底蘊

保定的文化底蘊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07:03:02

#我是大美河北推薦官##頭條帶你樂享河北##河北文旅看圖識景#

随着社會的不斷進步,交通工具也在日新月異地發展。由此人們的雙腳得到了解放。在20世紀中期,有自行車的人都是很讓人羨慕的,大部分人走路要靠雙腳。這就要說到保定的一個土語:下步辇。這下步辇的意思就很明顯了,是步行、走路。辇,是會意字,從車,兩“夫”并行,意思是兩人并行拉着車前進。據考證,辇大約出現在夏朝的末年。《說文》辇,挽車也。《辭海》解釋,辇是古代的一種用人擡的代步工具,相當于轎子。依據史料的記載,古時帝王通常乘坐的代步工具稱為“辇”。最早的“辇”和車一樣是有輪子的。《戰國策·趙策》“恃辇而行”中“辇”指的就是車。

保定的文化底蘊(一句老保定話裡的文化底蘊)1

漢代青銅辇車

秦以後,帝王、皇後所乘的辇車被去掉了輪子成為“輿”(轎子),由馬拉改為人擡,于是稱作“步辇”。步辇的說法更多了典雅的氣息。還有的稱“辇夫”,就是擡轎子的人。我們現在使用的“轎”字帶有偏旁“車”,大概也源于辇車的演變吧。說到步辇,不得不提中國十大名畫,珍藏于故宮博物院的《步辇圖》。這幅傳世作品為唐朝畫家閻立本所作。畫中由宮女們簇擁着的唐太宗就坐在辇中,他在接見吐蕃使者祿東贊。隻見唐太宗安詳自若,威嚴的神情中流露出對使者的盛情和嘉許。

保定的文化底蘊(一句老保定話裡的文化底蘊)2

《步辇圖》

如此這般帝王宮中盛裝出行的場景,在曆代詩詞文章中都有描述。大詩人李白曾有一首《宮中行樂詞》: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山花插寶髻,石竹繡羅衣。每出深宮裡,常随步辇歸。隻愁歌舞散,化作彩雲飛。這首詩是李白奉召為唐玄宗所作的一首宮廷詩,其中提到了“步辇”。在我國古代詩文中,隻要“辇”字出現,大都是與宮廷活動有關。唐初杜審言也有“步辇千門出,離宮二月開”的詩句,同樣是描寫宮中人等出遊的場景,可見“辇”應該是高高在上的。而在保定方言中,“下步辇”是指普通人最原始的出行方式,是“11路”雙腿在行進。從宮廷到民間,詞彙的演變一方面是時代的發展,同時也因為詞結構和詞性的變化。“步辇”本是個名詞,在它前面用“下”來修飾時,這個詞變成了動詞。而主體從“步辇”上下來,王宮貴族變成了黎民百姓,“他一路下步辇過來,又緊着去地裡了”,行走的方式也由人擡變成了自行徒步。這樣一個演變過程可以推斷,方言出自民間百姓,有的來自人們的生活實踐,有的沿襲了古語文言,在此基礎上按照人們的語言習慣加以改造而成。

由此可以看出,下步辇雖然是個方言土語,但還是個文绉绉、帶有古意的詞。這也進一步表明,保定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