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江湖"的美食家們,一定都知道,來到一座城市,尤其是像常熟這樣美食文化源遠流長的城市,是萬萬不能錯過這座城市的街頭美食的。常熟這座"遊走于齒尖的江湖",其獨具匠心的地方小吃,更是讓人垂涎三尺。
桂花糖芋艿
桂花糖芋艿
這道地方小吃的原料桂花與芋艿成熟都在秋季,故而桂花糖芋艿成了最能代表常熟秋韻的小食。制作時取用芋艿籽為佳,常熟人常将芋艿裝入蛇皮袋摔去皮,不可手剝,否則奇癢。煮時需加食用堿、冰糖、紅糖、糖桂花。也可以與糯米小圓子同煮,吃起來清香甜糯。在丹桂飄香的季節,來一碗桂花糖芋艿,慶祝這年年如約而至的豐收時節,分享這濃郁的甜蜜。
桂花酒
桂花既可入馔,亦可制酒,常熟王四桂花酒譽滿江南。舊時山民在桂花怒放而未落之際,二人于樹下扯一丈白布,一人取竹竿輕打花枝,花蕊盡落,聚之論斤賣于酒廠、酒肆以備釀酒。桂花酒用本地土制老白酒做基酒,鮮桂花要預先制成桂花露,再滲入老白酒内裝甏陳化。桂花酒酒色呈淺黃,清冽甜醇,有一股淡淡的桂花香,酒精度低,易上口不上頭,婦孺老少皆可飲。喝着芬芳馥郁的桂花酒,想到的是翁同龢的名聯:"帶經鋤綠野,留露釀黃花。"
蘿蔔絲餅
油墩子
常熟街頭常見的小吃蘿蔔絲餅,俗稱"油墩子"。蘿蔔切細絲,略腌漬;切蔥花,蘿蔔絲與面糊拌勻,考究者可加蝦皮或蝦仁,後裝入帶柄的長圓形勺子内,入軟油鍋炸制而成。此小食惠而不費,街頭巷尾最為常見。看似平平無奇的配料,卻總是在口感上一鳴驚人。
豆腐花
豆腐花,豆漿煮開後加入鹽鹵或石膏等凝固劑而結成的半固體,比豆腐腦略老。舊時,豆腐花常裝在木桶裡,用兩片半爿頭鍋蓋蓋着保溫。發白的豆腐花大多是石膏點的鹵;鹽鹵點的要黃些。倒醬油、辣油,再加上蝦皮、榨菜粒、紫菜,拌勻了吃。當代作家賈平凹來常熟興福寺,在《常熟見聞》裡寫:"興福寺前坡竹甚美,進去滿地竹葉子埋腳面,但竹幾乎每竿刻字,皆少男少女情愛之語。正會心而讀,又一對男女攜手過來,忙出林到坡下廣場吃豆花一碗。"但豆花是北方人的叫法,常熟人方言一般稱其為"喚"。
山前豆腐幹
山前豆腐幹,是常熟街頭經典的鹵煮類小吃,既可零食,也可佐酒。據傳始于虞山西門外山前二條橋一帶,清末兩朝帝師翁同龢削籍回裡,鄉居聊賴,專好此物。山前豆腐幹有紅鹵、白鹵之分,發展至今有鹵汁鹹、鹵汁辣、鹵汁甜、鹹鮮、五香等多樣化的口味。
常熟俯瞰圖。攝影 / 陳福寶
街頭巷尾,尋常美食,人來人往,代表着這座江南小城的煙火人間和細水長流的幸福與歡樂。讓人流連于這山水氤氲的煙火氣中,樂不思蜀。
- END -
文丨王鳴江
編輯 | 胡莙
原文取自《地道風物·常熟》有增減、改動
圖書《地道風物·常熟》
本文未署名圖片來源于"IC photo"或"圖蟲創意",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公司、組織、個人未經IC photo或圖蟲創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