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是句流傳千古揶揄劉備虛僞、無恥的歇後語,對這件事一般三國愛好者普遍認知是:「孫權在魯肅的請求下好心借劉備荊州,約定取了益州就歸還,事後劉備拒絕歸還,關羽還藐視孫權,連向關羽提親也被羞辱,孫權忍無可忍就派呂蒙搶回荊州。」 這件事聽起來好像沒問題,但是學者通過研究,卻大多對「劉備借荊州」這件事存疑,甚至抱持否定态度,這是怎麼回事呢?
荊州勢力分析
關于這段曆史,我們首先需要厘清誰是「借荊州」這個概念是誰提的。其實「借荊州」隻見東吳史料,完全隻是東吳單方面的說法。也許有朋友會說,蜀漢沒有記載,是因為劉備不承認是“借荊州”,那我再給大家分析一下為什麼借荊州這個典故不合理。
東漢天下共分十三州,州下轄為郡,郡再下轄為縣。起初荊州轄南陽、南、江夏、長沙、桂陽、零陵、武陵七郡,後被各國瓜分又劃出各不一緻的郡,我們且以原始七郡為主。
「借荊州」是在公元210年,先看在公元208年冬赤壁之戰時,曹操約占八州,孫權占揚州一州,劉備占少部分江夏郡(時曹操、劉備、孫權平分江夏郡),算三分之一郡。看起來孫權一定是九世善人,揚州再加荊州也就兩個州,他如果借荊州給劉備是想跟自己平起平坐?
荊州勢力劃分
這當然不可能,劉備在赤壁之戰後親自攻下了長沙、桂陽、零陵、武陵四郡,以下合稱「荊南四郡」,還有本來就有的少部分江夏郡;曹操占南陽郡、大部分南郡及少部分江夏郡; 而孫權僅占少部分江夏郡及少部分南郡,是三家中最少的。
别說整個荊州,孫權連一個郡都湊不齊。那他哪來的荊州借劉備?說穿了,「借荊州」本身隻是政治口号,孫權借給劉備主要為南郡中的江陵、公安兩縣,這兩縣地理位置重要,為荊州交通樞紐,北往荊北、南往荊南、東往揚州、西往益州。
看到這裡大家明白了吧,借荊州其實應該叫「借江陵、公安縣」,也難怪蜀漢記載不見借荊州的說法,其實隻是東吳單方面的政治宣傳。
孫劉聯盟分析如果再加上部署、戰略等要素,孰是孰非變得更加複雜。東吳為何戰果如此不堪,這是因為赤壁之戰後,孫權軍以周瑜、程普為主帥,趁勝進攻江陵縣主城江陵城,江陵城守将是曹操軍最會防守的大将曹仁。曹仁沒打算取勝,而是隻想拖延時間,好讓曹操回到北方重整旗鼓,加上曹操軍不斷增援,形成近一年的拉鋸戰,直到公元209年冬才以曹仁撤軍宣告周瑜、程普勝利。
相比之下劉備攻略的荊南四郡都是獨立弱小勢力,除武陵郡抵抗兵敗外,長沙、桂陽、零陵3郡都直接投降,不僅戰鬥輕松收獲也極其豐富。難不成劉備不願意幫忙孫權,而是自己偷偷搶占赤壁之戰的勝利成果嗎?
其實還真不是,周瑜以借給關羽兩千兵斷絕曹仁援軍,換取張飛一千兵為自己戰鬥。事後張飛擊退曹仁,而關羽與疑似為孫權将領的蘇飛就以這兩千兵及水軍抵擋住曹操軍一年來徐晃、樂進、滿寵、文聘、李通五路援軍。
關羽 vs. 徐晃、樂進、滿寵、文聘、李通,以區區數千兵擊敗曹軍的各路援軍,這是現在很少人能注意到的關羽高光時刻,成功讓曹仁在孤立無援下隻能撤軍。事後周瑜大贊關羽、張飛的勇猛,可見關羽、張飛有着難以取代的軍事能力,對孫權軍幫助極大。
關羽不愧是武神
劉備、關羽、張飛各自取得戰果,這是兵分三路三赢的局面。孫權軍則因江陵城戰事拖延太久錯失了搶占地盤的機會,但期間黃蓋曾在武陵郡平叛,不能确定是協助劉備軍攻取武陵郡還是協助孫權軍攻取江陵城,或者僅僅以長沙郡的下隽縣作為進攻江陵城據點,諸葛亮在這期間也隻收長沙、桂陽、零陵三郡稅租,未知武陵郡當時是未攻下或是屬于孫權方管轄。
且不論武陵郡具體歸屬如何,「借荊州」的實質就是孫權除了原本少部分江夏郡之外的荊州所有權一并給了劉備,對孫權而言其意義不在于實質借了多少地而在區分所有權。從赤壁之戰到「借荊州」可以說是劉備軍與孫權軍蜜月期,合作非常成功。
借荊州其實對雙方都有利說到底孫權為何把辛辛苦苦拿下的江陵、公安縣借給劉備呢?在赤壁之戰前孫權軍曾在江夏郡屠城,導緻攻下江陵縣後民心不穩,相反劉備長年在荊州經營深得民心,甚至發生盧江人雷緒率數萬百姓投奔劉備。
與其得到荊州人的城卻得不到荊州人的心,孫權采納魯肅「榻上策」的路線,将江陵、公安縣借給劉備攻取益州,自己則專心往進攻徐州,也就是日後的合肥之戰,恰好配合諸葛亮「隆中對」劉備占據荊州、益州與自己的揚州分批北伐的路線。再退一步來看,若曹操軍日後想再争荊州,首輪也是打江陵城,既可以避開直面曹軍的風險又能專注發展地盤,對孫權來說不見得虧。
周瑜得知借荊州後,由于忌憚劉備的枭雄本質,上書建議将劉備召入揚州軟禁,呂範附議,但孫權并沒有采納,而是召劉備入揚州後将妹妹孫尚香聯姻劉備。事後周瑜又與甘甯提出「二分天下之計」的路線,即孤立劉備于荊南四郡,以江陵、公安縣為出發點攻取益州,在益州、荊州、揚州以長江與曹操南北對峙。孫權表面答應了,卻沒有積極響應,劉備聽從謀士殷觀建言按兵不動,周瑜進軍屢屢不順,最終于途中病死。
我們不難發現,周瑜的二分天下之計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是有沖突的。即使不攻取益州,欲往荊州北方拓展也須仰賴江陵縣,無論是劉備還是孫權,江陵、公安縣都是他們想吃的,所以雙方才會合作進攻江陵城。
起初劉備也是禮讓孫權取江陵城,未曾想劉備竟能飛速攻下荊南四郡,加上劉備又如此得荊州民心,種種因素下孫權決定「借荊州」,暫時放出荊州的所有權,不過從法理上給自己留下了收回的權利。 周瑜死後,魯肅成為孫權軍隊的實際領導,在諸葛亮、魯肅的調停下劉備、孫權各自往益州、徐州拓展實力。
「借荊州」的始末就給大家講到這裡,其實這件事的本質就是劉備、孫權在最初的相對報酬的不平衡及對于「借荊州」的認定原本就不一緻(劉備認為我隻是借入江陵、公安縣,但孫權卻認為除了借江陵、公安縣外也獲準荊南四郡所有權),最終埋下了仇恨厮殺的種子。但不管怎麼說,從事實來看,劉備确實不算借荊州,即使要還也最多還了江陵、公安兩縣即可;孫權自然也清楚這點,原先也隻是做做政治宣傳,結果等魯肅死後,合肥又遲遲無法拿下,心态失衡的他才做出了偷襲盟友奪回荊州的錯誤選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