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止戈為武有什麼講究

止戈為武有什麼講究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6 09:47:16

止戈為武有什麼講究?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頭幾年春節期間,看電視裡有少林寺武僧團進行精彩的武術表演台下有學者點評說,“武”字拆一下,是止戈為武,就是怎麼能讓幹戈化為玉帛,讓戰争停止下來,這才是武字的本義,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止戈為武有什麼講究?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止戈為武有什麼講究(止戈為武到底錯在哪裡)1

止戈為武有什麼講究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頭幾年春節期間,看電視裡有少林寺武僧團進行精彩的武術表演。台下有學者點評說,“武”字拆一下,是止戈為武,就是怎麼能讓幹戈化為玉帛,讓戰争停止下來,這才是武字的本義。

這樣解釋武字,很流行。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中愛好和平、制止殺伐的基因,這事我舉雙手贊成,但是可以舉的例子很多,偏偏“止戈為武”不在其列。

把武字的意思解釋成止戈為武,曾見于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裡。《說文解字》雖然偉大,但錯誤也有。小篆裡的武字,是上戈下止。這個止字是象形,是趾的本字,表示人的腳。整個字形就是一個人扛着兵器“戈”行進。去幹啥?去進攻,去打仗。這哪裡有制止戰争的意思?

當然,後世給武字賦予新的意義、新的内涵,這沒問題,約定俗成即可,正恰恰說明了文字的意義是不斷變化、不斷豐富的。但不能因此就用今天的理解去說明過去的字義,那無異于刻舟求劍。

清代學者段玉裁說過,文字的初始階段,先有義後有音,有了音之後才有了形,是義—音—形。而人們學習研究文字的過程正好相反,是先看到形,再得到音,知道了音才能明白義,是形—音—義。

中國語言學分三門:文字學——研究字形、音韻學——研究語音、訓诂學——研究語義。訓诂學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萌芽了,到漢代有了極大的發展,确立了兩種基本的體式,流傳至今。一個是随着文章行文注釋字義、詞義、文義的注疏,一個是字典、詞典之類的專著。

前者最有名的莫過于“四大名注”:南朝宋裴松之《三國志注》、北魏郦道元《水經注》、南朝梁劉孝标《世說新語注》、唐李善《文選注》。他們的注解範圍遠遠超過了對一字一詞的解釋,是把諸多相關史事、其他書裡的資料,大段大段地一并列上,以至于有時候注解的文字比正文還多。

後者最有名的莫過于第一本字典《說文解字》。許慎認真地解釋了9353個字的意思,并說明了每個字的造字法。可以說,要想真正讀懂古書,就離不開《說文解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人問錢鐘書為什麼不招研究生。他說:“先把《說文解字》讀通了再來考研究生也不遲,字都認不全,讀什麼博士?”

訓诂方法有很多,簡單說一個,因聲求義,就是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其義也相同或相近。比如我們常說,做人要講義氣,要有道義,這個義字什麼意思?古人說了:“義者,宜也。”用同音字“宜”來解釋“義”。宜就是應該的意思。在中國人眼裡,行義,就是做應該做的事。

傳統訓诂的弊端也不少,除了“止戈為武”是典型的拆字為訓之外,還有一個繁瑣寡要的毛病。西漢有位學者秦恭,解釋《尚書》裡“曰若稽古”這4個字,竟然用了3萬字。不過,一個字也沒流傳下來。

某些學者的大部頭著作,對某一詞的闡釋,對某一事物的說明,看似洋洋灑灑,實則空洞無物,比起秦恭,恐怕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