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頭條搞創作#老人常告誡我們"有理讓三分","不要把人逼到絕路上去",為什麼要這樣做?分享兩個小故事告訴你:得理也别不饒人,免得引火燒身。
故事一:一戶人家從周圍幾個寺院裡請了一些出家僧人來家做法事,到了中午進齋時刻,主人給僧人們準備了精美的齋飯。可是家人不注意,家仆将某位大師的飯裝錯了,把下人的飯菜端上了桌。下人不是出家人,自然有葷有素。大師傅一見飯菜頓時火冒三丈,厲聲說道:“把你們的主子叫過來。”主家過來一看就明白了怎麼回事。于是打躬作揖,連連賠不是,并命下人趕快換一份來。
按理說,出家人皈依佛門,早已經六根清淨,不會為這點事情斤斤計較。然而這位僧人硬說是主人有意羞辱他,不肯善罷甘休。揚言要把此事告到衙門。任主家怎麼賠禮道歉都不罷休。連其他僧人都看不慣他的做法,紛紛斥責他有辱出家人的斯文。最後隻好自己灰溜溜地離開了廳堂。
故事二:楊翥是明朝初期的重臣,官至尚書。緻仕回家後,一直深居簡出,從不在鄉鄰面前擺自己的高官架子。一天天降大雨,楊翥鄰居因為家裡地勢較低,院子裡積滿雨水無處流洩,于是趁楊家人不注意,偷偷地挖了個暗渠,引自家的積水到楊家。不多時,楊翥家竟變成了澤國一般。
楊家人疑惑不解,自己家地勢高,怎麼會積水呢?經過仔細查看,發現明渠之後,楊家人非常生氣,他們決定去教訓一下鄰居。然而楊翥知道後勸阻家人道:“别人家也是沒有辦法才把水引到我們家的,就容他一次吧,而且下雨的時候少,晴天的時候多嘛!”
可是沒過幾天,鄰居又欺負到楊翥頭上了。原來是鄰居家丢了一隻雞,懷疑是楊家人有意報複,因此到楊府門前大鬧,指桑罵槐說雞是楊家偷去了。本來楊家人就憋了一肚子火,這次火更大了,紛紛要去和鄰居理論理論。然而又被楊翥訓了回來。他親自出面向鄰居說明事情原委,并讓家人幫助鄰居找到了跑丢的雞。
看到楊翥如此豁達容忍,鄰居被感動了,于是主動承認了自己的錯誤。沒多久,傳來一個消息,朝中有仇家要來暗害楊家,鄰居得知此事後,主動組織起來幫楊家守夜,使楊家免去了一次災禍。
什麼是成熟的氣度?楊翥表現出來的就是。身為宰輔還能得理時容讓别人,這正是楊翥的可敬之處。得理之時能容忍,不是窩囊。要知道,在針鋒相對的時候能做出讓步的人是最理智的。因為一方面彰顯了你的風度,另一方面也是消除“應激反應”的一種健康心态。
一個人有沒有涵養,有時候不是看他咄咄逼人的辦事氣魄,而是盛怒之下的克制,得理之時的容忍讓步。
當下這個世界很浮躁,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缺少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澄淨,更需要學會容忍和暫時的退縮,與人交往隻考慮自己感受,一再咄咄逼人,終究會迷失了自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