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雞娃式育兒有什麼不利因素

雞娃式育兒有什麼不利因素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2 02:51:30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沉迷雞娃,不能自拔”……如今,很多類似的育兒段子在網上流傳甚廣,乍看好笑,背後卻是不少父母的壓力和無奈。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他們早早準備“學區房”,為選小區絞盡腦汁;給孩子報各種早教班,輔導作業時更是鬥智鬥勇:或者為了孩子上個好幼兒園,不惜交上一大筆費用。

“望子成才”本無可厚非。但“育兒焦慮”,可能毫無意義。

競争,從牙牙學語開始

在人才競争愈加激烈的當下,出色的教育履曆不意味着最終的成功,但卻是實實在在的敲門磚,“别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口号開始流行,逐漸成為父母的普遍心态。

雞娃式育兒有什麼不利因素(瘋狂雞娃)1

書店裡擺放的一些孕産育兒書籍。

所以,很多父母看着才3歲的娃,恨不得為孩子鋪墊好、規劃出此後30年的人生。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心理學教授宋廣文注意到,大衆對教育的重視無法阻擋,孩子之間的競争變成了家長之間的競争、搶學區房、陪讀、請家教,規劃學業人生都力求最好。

人生的起跑線被不斷前置,孩子尚在牙牙學語,智力開發、早教培訓已經無孔不入,共同畫出一張“成才”的大餅,“如果父母不努力,那麼孩子就會落于人後”。

橘子媽有兩個女兒,早早給3歲的大女兒報了遊泳班,一來鍛煉身體,二來學一種技能;小女兒一歲多,已經體驗過種種不同的托育班。

“每星期我會在固定時間帶孩子去上早教班,萬一能發掘出點啥才能呢?”她并不覺得這有什麼奇怪,因為身邊還有家長會和兩歲的孩子全程用英文對話,美其名曰“啟蒙”。

沉迷“雞娃” 不能自拔?

如果說報早教班之類還是常規操作的話,宋廣文說,近幾年家長們流行的“雞娃”(給孩子打雞血),則往往浸透着“不甘落後”的焦慮感:不斷加碼,讓孩子不停學習、拼搏。

有文章科普過“雞娃群”裡的行話:比如“海澱六小強”,指人大附中等北京海澱區的6所名校;“上岸”,指孩子成功考入名校;“自雞”,家長給自己打雞血,傾其所有為孩子做榜樣。

對照自身經曆與成敗得失,嗅覺敏銳的家長們感受到了社會對“成功”的定義中,某種微妙但迅速的變化,一個接一個加入“雞娃”大軍,疲于奔命但又精神抖擻。

焦慮的家長也習慣用一些具體的、數字化的指标作為衡量孩子發展成果的标準,比如考試分數、獲獎證書、英語等級證書等等。

曾有媒體發起一項調查——“培養孩子,你相信‘出名要趁早’的觀點嗎”,1816位微博用戶表達了自己的看法,50.0%的受訪者不認同這一觀點,16.5%的受訪者認同,33.5%的受訪者認為得看孩子情況。

看着各種你争我趕的育兒行為,橘子媽曾産生深深的焦慮感,“鄰居的娃半歲就開始早教練習,還要給剛上幼兒園的孩子報編程班,越聽精神越緊張,總覺得我們不報班孩子肯定落後。”

雞娃式育兒有什麼不利因素(瘋狂雞娃)2

資料圖:圖為育兒機器人吸引市民眼球。 周毅 攝

她努力控制自己不去“雞娃”,盡可能給孩子一個舒适、快樂的童年,但也會陷入激烈的思想鬥争,“如果因為父母不努力,耽誤了孩子,他長大後比不上别人,會不會怨恨我?”

父母過度期待的内化與投射

家長是好意,但孩子未必領情。焦慮情緒籠罩之下,育兒效果很容易适得其反。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楊琳瓊遇到過一個典型例子:有個學生對學業、考試表現得非常焦慮,嚴重到要找心理老師求助。後來老師聯系到其父母,才了解到其母從小對孩子的要求非常高。

“媽媽遺憾自己當年沒有考上好大學,為孩子制定了嚴格的學習計劃。”楊琳瓊發現,孩子一直在母親的焦慮中向前,不停學習,因而被剝奪了很多與小夥伴交往、遊戲的時間。

但是上了高中,孩子成績漸漸落到後面,媽媽當然非常着急,依然催、管不停,甚至會坐在孩子身邊督促,不過媽媽擅長的那一門功課,恰恰是孩子最糟糕的一門,效果并不好。

經過耐心疏導,媽媽慢慢接受“孩子健康成長更為重要”的觀點,有了反思和改變。但是孩子已經内化了媽媽對自己的要求,依然非常焦慮,對自己極度不滿意,同時自責,經常被鋪天蓋地的負面情緒淹沒。

楊琳瓊并不否認很多父母的投入,“但他們忽視了自己和孩子是不同的獨立個體,把自己的人生期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但問題是,父母焦慮的言行舉止,正侵蝕着孩子的成長空間。”

育兒焦慮,毫無意義

日前,“如何看待鄧亞萍教練式育兒”登上熱搜:了解到孩子喜歡打遊戲,并想成為職業電競選手,鄧亞萍将電競選手的職業道路和競争殘酷性擺出來,尊重孩子的想法,如此明确分析利弊和講究作戰方法,被稱為“教練式育兒”。

有網友為這種育兒方式點贊。也有人思考:何種育兒方式才真正适合孩子?“育兒焦慮”,如何避免?

雞娃式育兒有什麼不利因素(瘋狂雞娃)3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分析一些父母瘋狂“雞娃”的心理原因,也許是經曆過人生中的不如意,希望孩子不要重蹈覆轍;擔心自己的生活水平、階層失守,要求孩子達到某種成功來維持甚至超越。

或者是攀比心作祟,把自己的價值全部依附在孩子的學業成敗上;又或者,隻是盲從,先圖個心理安慰。但細究起來,父母這些焦慮根源和孩子無關,都是自己的議題。

多元智能理論提到,構成智力者是語言表達、數學邏輯、自我認知等能力,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并不是簡單的學習成績或智商,而是各種複雜的結構。

宋廣文說,我們曾傾向于以分數來簡單判定孩子的智力高低,将之與前途挂鈎,但每個人的能力與智力存在差異,家庭中的積極因素會對孩子産生良好影響,卻不意味着必然走向成功。

孩子的成長不是固定的化學反應,當必要條件到位就能帶來某種可以量化的結果。世界之大,社會需要多種人才,父母未必能準确預判什麼才是“成才”。

流水線式的育兒方法難以培養出有個性的人才。楊琳瓊說,育兒觀體現父母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好的育兒方式沒有一定之規,父母可以基于對孩子的了解來做選擇。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家庭教育也是情感支持和人格培養,父母在為孩子籌劃未來甚至做選擇時,也理應尊重孩子的意見,傾聽,本身就是一種愛。(記者 上官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