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筆記本電腦發展史兩極化:一方面,高性能遊戲本井噴,另一方面,U系列低電壓處理器渠道了标準電壓處理器,成為了最主流選擇。經過很多年的發展,現在U系列處理器性能已經不弱,這一點大家也有共識了。不過,即便是這樣,U系列也有i3/i5/i7之分,它們之間的性能差距又有多大呢?而它們較之之前的标準電壓處理器,實際表現又如何呢?今天,我們就集齊了最新的SkylakeCorei3/i5/i7低電壓處理器各一,通過全面的測試來對比它們在處理器端,在PC生态端和市場端有何不同,分别适合哪些人群選擇。
性能測試篇
早已強勁,低電壓Corei7規格已超越前代标準電壓Corei5
Skylake低電壓處理器規格參照表 | |||||
Corei36100U |
Corei56200U |
Corei76600U |
Corei74500U |
Corei54210M | |
核心/線程 |
2/4 |
2/4 |
2/4 |
2/4 |
2/4 |
制程 |
14nm |
14nm |
14nm |
22nm |
22nm |
主頻/最高睿頻 |
2.3GHz/無睿頻 |
2.3/2.8GHz |
2.6/3.4GHz |
1.8/3GHz |
2.6/3.2GHz |
核顯型号 |
HD520 |
HD520 |
HD520 |
HD4400 |
HD4600 |
核顯基本/最高頻率 |
300/1000MHz |
300/1000MHz |
300/1050MHz |
200/1100MHz |
400/1150MHz |
三級緩存 |
3MB |
3MB |
4MB |
4MB |
3MB |
TDP |
15W |
15W |
15W |
15W |
37W |
内存類型 |
DDR4/LPDDR3 |
DDR4/DDR3L/LPDDR3 |
DDR4/DDR3L/LPDDR3 |
DDR3L/LPDDR3 |
DDR3L |
移動版Corei3系列的最大特點在于支持多線程,但不支持睿頻,所以對Corei36100U而言,2.3GHz就是它的最高頻率了
而Corei56200U無論緩存容量還是基礎頻率都與Corei36100U相同,但唯一也是最重要的不同就是支持睿頻,單核最高可達2.8GHz,雙核也能到2.7GHz
Corei76600U則是擁有很明顯的規格優勢,不僅基準頻率就達到2.6GHz,雙核睿頻也達到3.3GHz,再加上4MB16路三級緩存,綜合來看的确是最強之選
雖然目前CoreiM系列标準電壓處理器已經從市場中消失(英特爾不出新的了),主流早已換成了CoreiU系列,不過,依舊有不少消費者在擔心U系列性能不太理想,總覺得論性能還是标準電壓靠譜,甚至還有不少人會端出DIY平台來對比說事兒,實際情況是,現在的U系列處理器已經很強了。前段時間我們早已給大家介紹了如今的U系列在功用上輕松碾壓早期的M系列标準電壓處理器,在這裡,我們進一步用數據來給大家解讀一下:
單單就大家最喜歡PK的硬件參數來說,Corei76600U已經在頻率、緩存、内存控制器等各方各面都碾壓了Corei54210M,但可别忘了後者的TDP高達37W,是前者的兩倍有餘,由此可見在這短短不到2年内(Corei76600U于2015年第三季度發布,而Corei54210M于2013年第四季度發布),低電壓處理器在性能上的前進步伐堪稱飛躍,如果想要在參數上得到更明顯的對比感,我們同時也列出了2013年第三季度推出的Corei74500U,該處理器的基準頻率甚至隻有1.8GHz,足足比Corei76600U少了0.8GHz!最高睿頻也有0.4GHz的差距,作為定位相同的兩款處理器,2年間卻有如此明顯的提升,你還有什麼理由再去質疑低電壓處理器?
當然,這裡列舉的優勢項目更多集中在定位相對更高的Corei7身上,對于大家更為關注的主流級Corei3/i5,它們在性能上又處于怎樣一個定位,或許才是更切實際的核心點吧。
測試平台介紹
Corei36100U、Corei56200U搭載4GBDDR3L-1600内存,Corei76600U搭載8GBDDR4-2133内存,各機均搭載HDD并采用Windows10操作系統,驅動升級至最新版,以求實現測試環境的最大化統一。或許大家會問:為什麼内存有些是4GB有些事8GB,答案是:筆記本的實際情況如此。高端處理器往往搭配更大容量内存,有些内存還是固化的,無法替換。我們盡可能模拟實際應用環境!
特别說明:所有測試機型均為單通道内存,其實這并未發揮出處理器及其對應集成顯卡的最佳性能。後續,我們會有特别針對雙通道内存的測試文章放出,敬請留意。
處理器性能:Corei36100U逼近前代Corei54210U
Corei56200U超越Corei34000M
Corei76600U碾壓Corei54210M
處理器性能測試表 | |||
Corei36100U/4GB |
Corei56200U/4GB |
Corei76600U/8GB | |
CinbenchR11.5多核/單核 |
2.62/1.1 |
3.18/1.26 |
3.39/1.61 |
CinbenchR15多核/單核 |
232/84 |
284/103 |
318/132 |
CPU-Z測試多核/單核 |
2604/1144 |
3047/1361 |
3636/1679 |
WinRAR壓縮 |
3369KB/s |
3552KB/s |
4426KB/s |
AIDA64Queen分支預測能力測試 |
15715 |
18456 |
21867 |
AIDA64AES加密演算測試 |
5243MB/s |
6154MB/s |
7286MB/s |
AIDA64FPUVP8視頻壓縮測試 |
2702 |
3261 |
3787 |
單單從這三款測試處理器的成績來看屬于正常的逐漸遞增,其中值得注意的是Corei76600U因為配備了DDR4-2133内存,因此在Winrar壓縮性能測試中獲得了明顯的領先,這也是内存足以影響處理器性能的一個重要作證。
遺憾的是本次測試我們沒有拿到老一代處理器機型,因此隻能從以往的測試數據中進行部分對比,Corei36100U的測試成績無限逼近Corei54210U(CinebenchR15多核/單核分别為239/102,CinbenchR11.5多核/單核同為2.6/1.1),僅僅時隔2年的就幾乎實現“以下犯上”,這樣的進步在這個摩爾定律一次次被否定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
而Corei56200U的性能則超越了2.4GHz主頻的Corei34000M,後者CinebenchR15多核/單核分别為91/236,CinbenchR11.5多核/單核為2.6/1.1,甚至與Corei36100U基本相當,這也就是說,Corei56200U的性能位于前代标準電壓Corei3與Corei5之間,考慮到目前搭載它的機型大多價格并不高貴,成為新一代出貨主力順理成章。
Corei76600U則是順利的壓制了Corei54210M(CinebenchR15多核/單核分别為308/125,CinbenchR11.5多核/單核同為3.3/1.5),相信現在依然有很多讀者朋友依然在使用搭載這顆處理器的筆記本,這也就意味着對于SkylakeCorei7級低電壓處理器而言,替代傳統概念中的标準電壓處理器成為辦公機核心,就性能來看是綽綽有餘的。
核顯性能:
内存速度與通道成為關鍵點,高端産品受益良多
核顯性能測試表 | |||
HD520@Corei36100U |
HD520@Corei56200U |
HD520@Corei76600U | |
CinebenchR11.5OpenGL |
21.7fps |
22.05fps |
32.86fps |
CinebenchR15OpenGL |
27.08fps |
29.37fps |
34.38fps |
《虛幻:山谷》中特效 |
13.1fps |
16.5fps |
20.5fps |
《生化危機5》低特效 |
25.8fps |
30.7fps |
42.9fps |
測試分辨率為1366×768,關閉抗鋸齒、垂直同步 以上成績均為單通道下成績,如果換成雙通道内存,成績還會飙升,我們後續會有測試放出 |
我們在性能測試中單獨進行了核顯性能測試。或許很多“獨顯鐘愛者”會說:集顯就是個屁。那我們得說:你真的錯了。如果三四年前你說英特爾集顯是個屁,我們不反對,但如今的英特爾集顯,早已成為日常應用的主力。在Win10系統中,大量應用(包括網頁浏覽、視頻解碼等)是綁定了集顯的,即便你設定全局獨顯,這些應用還是集顯解碼——為什麼?很簡單,因為集顯效能最高,效果最好!不信?大家看看Win10下的超清4K視頻和高清MKV視頻解碼,現在Win10自帶的“電影和電視”綁定集顯的解碼效果是最好的,而且功耗是最低的(大家可以用所有播放軟件和它PK看看,無論是流暢度還是功耗),而且,它同樣也支持SRT外挂字幕。
正如前面說的:集顯已越來越重要,且在低電壓處理器本上,集顯往往是唯一的顯卡,也正因為如此,集顯性能的差距以及性能提升也也變得非常重要了。
需要注意的是,因為低端産品大多采用1366×768分辨率,所以本次測試我們也基于此分辨率來展開。參測的三款SkylakeU系列處理器都搭載的是HD520核顯,但因為核顯的顯存依托于内存和處理器三級緩存,而高端機型在這兩方面都具備明顯優勢,所以,Corei76500U在幀速上明顯強于Corei56200U和Corei36100U,在測試中至多可領先近50%,而前兩者則拉不開質的區别。
在這裡還是要再次強調内存的重要性,搭載DDR4内存也是體現高價位産品整體優勢的一個重要環節,畢竟筆記本是一套整體,用戶無法完全自定義具體規格。
另外還必須提到的是:在結合上集成顯卡後,SkylakeU系列低電壓處理器(包含Corei56200U)其實已輕松幹掉了Haswell第四代i5标準電壓處理器(Corei54210M),再加上我們使用Windows10的“電影和電視”應用對外接4K屏H.265編碼4K視頻進行了播放測試,事實證明Skylake全系都能非常流暢地實現硬解碼,這一點哪怕上一代都無法做到,處理器占用率也較高。也就是說Skylake從4K解碼來說是功能最完善的一代,是質變的一代,在整機應用上實現了明顯的超越!
功耗測試:
整體耗電很低,性能最強的Corei7全負載也不過20W
功耗測試表 | |||
Corei36100U |
Corei56200U |
Corei76600U | |
主機空載功耗 |
2W~3W |
3W~4W |
3W~4W |
處理器滿載功耗 |
11W~12W |
12W~13W |
15W~16W |
處理器 核顯滿載功耗 |
15W~16W |
16W~18W |
19W~20W |
注:為盡量避免其餘配件幹擾,功耗測試關閉無線網卡、鍵盤背光、揚聲器,取值時關閉顯示屏 |
我們知道TDP不等于真實功耗,作為性能有着明顯三級跳表現的這三款參測處理器,它們在功耗方面的表現無疑也是值得期待的,究竟高性能的Corei76600U在各種運行狀态下會比兩位小弟多多少呢?
測試開始前,我們先卸載了預裝的邁克菲等比較占用資源的應用程序,重啟後等待處理器進入空載狀态後再進行各項測試,同時為了保證處理器平台測試數據的準确性,我們也關閉了揚聲器、無線網卡、鍵盤背光等潛在影響源,在測試開始後也關閉屏幕。
首先是空載測試,我們選擇平衡電源模式,三款産品都能在短時間内迅速進入空載狀态,此時即便性能最高的Corei76600U也隻有3W~4W,這時候三款産品的功耗差别非常小,這也充分展現了英特爾在基本節能性上的确有下狠功夫,畢竟同等性能的老标準電壓處理器機型在待機狀态下可都接近10W。
第二是處理器滿載測試,這時我們切換到高性能電池模式,我們使用Winrar的基準測試讓處理器處于滿載狀态,然後讀取功耗儀數值,這時候擁有更高性能的Corei76600U和DDR4-2133内存在能耗上的相對劣勢就體現出來了,與Corei36100U相比搞了足足4W,當然考慮到絕對數值依然相當低,所以這樣的成績也同樣值得稱贊,Corei36100U和Corei56200U的處理器滿載功耗甚至比很多标準電壓處理器空載功耗還低!考慮到它們的性能已有長足進步,無疑讓人對未來筆記本輕薄化有了更高的期待。
最後我們也用Winrar 《虛幻:山谷》對處理器和核顯進行了雙重滿載測試,相對單處理器滿載而言有4W左右的功耗增幅,但所有處理器機型都控制在了20W以内,如果以每瓦性能的角度來看已經把前代标準電壓Corei5處理器甩到天邊去了,其中Corei36100U甚至也就15W出頭,這樣的表現的确堪稱前無古人。
市場解析篇
Corei3:量少,且主要集中在4000元級商用本中
按照尋常思維來看,位列入門級的Corei3處理器應該就是最主力的出貨産品,畢竟它下面還有奔騰、賽揚處理器來支撐低價市場,但事實上在Skylake時代我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事情——因為Corei5處理器機型的低價化,Corei3處理器突然就沒什麼市場空間可言了。這一點從SkylakeCorei3處理器總計隻有3款就不難看出英特爾是有意為之。
而在為數不多的Corei3處理器筆記本當中,商用本占據了很大部分,戴爾Vostro5000/Latitude3000系列、惠普ProBook430/440/450G3、宏碁TMP238、聯想揚天M51等等,家用的部分則是戴爾Inspiron113000/Inspiron137000等後空翻觸控本為主,主要的價格集中在4000~5000元,并非純粹以性能為賣點,更多還是憑借舒适易用性和可靠性吸引消費者,而且大家也注意到了,這些産品也都是國際一線品牌,所以在品質上也同樣有保證。但需要注意的是,Corei3低電壓處理器機型大多都隻支持單通道内存,所以在核顯性能上也是最受影響的。
新平台低電壓Corei3處理器少量出現在戴爾、惠普、聯想、宏碁等一線品牌的中低端商用本上,反倒是走上了品質路線
Corei5:大量出貨成主力,3000~10000元均有産品布局
當Corei3打起了醬油,也就意味着大家更喜聞樂見的Corei5就成“顔值擔當”了。以Corei56200U為例,市面上幾乎所有一線品牌都已跟進發布相關産品,價格也從最低的3000元出頭的宏碁K4000、戴爾Inspiron14/153000、惠普15G直到萬元級的Alienware13、聯想Yoga900,最大的特色就是産品涉獵面很廣,從傳統到輕薄再到變形甚至頂級遊戲本都一應俱全,而且一線品牌占據大半江山,這同樣也意味着在産品品質方面消費者有了許多的優秀選擇,讓性能和口碑都明顯更具優勢的Corei5來充當出貨主力,不得不說英特爾在策略上是相當精明的,當然這對消費者而言也是好事。
Corei5低電壓處理器已經成為Skylake處理器的主力出貨産品,從3000元級的傳統本到極緻輕薄的13.3英寸本再到高性能遊戲本都有涉獵
Corei7:絕不高高在上,一線品牌也有4000元級主流價機型
說到Corei7,不少人第一反應就是:貴!誠然,因為定位的關系,Corei7處理器往往需要搭配大容量内存和SSD,并輔以更高品質的材料和設計,這樣綜合下來也就形成了較高的價格,但别忘了這也可以得到明顯更好的使用體驗。但退一步來看,SkylakeCorei7低電壓處理器絕非一味地高高在上,4000~6000元價位段上也有不少的産品可供選擇,比如聯想小新300、IdeaPad300S、戴爾Inspiron14/155000出彩版等等,而且基本上全是一線品牌,看到這裡你應該察覺到了:新一代低電壓處理器機型是一線品牌的天下,所以在整體品質上也會更加出色。所以如果你同時希望筆記本具備高品質和高性能,而且不會讓你太破費,Corei7低電壓處理器機型就是最佳選擇。當然,在高端産品線上Corei7就是明星機型的标配處理器,選擇它也是自然而然啦。
Corei7系列整體定位自然更高,以各大品牌的輕薄明星機型為主戰場,但這并不意味着買不到低價産品,聯想、戴爾等品牌在4000元和5000元價位段都有搭載Corei7處理器的機型
工程師總結:追平标準電壓雙核産品,奠定未來主力出貨基礎
黎坤:早在3年前,我們就曾從英特爾的産品布局中預言低電壓處理器主流化的趨勢。一般而言,從産品規劃轉換為實際的市場走勢都需要3~5年的時間,顯然經曆了前幾代處理器的不懈努力之後,在Skylake時代,15WTDP的處理器終于趕上了前代37WTDP标準電壓雙核處理器,甚至Corei3都實現了質的突破,這對于整個筆記本領域不僅僅是性能上的提高,低電壓處理器帶來的生态圈變化也大幅有利于全筆記本市場的輕薄、長續航化,這也就意味着即便是預算不高,也能享受到明顯比往年更具眼球性的設計,同時在性能上還不會有妥協,4K解碼、輸出等功能性上甚至還有進步,讓人不得不感歎未來的筆記本形态究竟還有多少才是極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