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學家佛洛依德說:“我們在愛的時候,最脆弱。”
最近根據一位心理學老師的推薦,看了«依戀與親密關系 伴侶溝通的七種EFT對話»。最初,我會認為它是一本非常有用的工具書,有點枯燥,看了以後對有親密關系問題的人應該是很有幫助的。
看完之後,我肯定了這一點,可是它卻并不枯燥,這本書中充滿了各種情緒,很多是負向的,可愛卻一直流淌在其中,讓我看着看着經常淚濕了眼眶。
我不是因為在親密關系中的夫妻劍拔弩張,争鋒相對,婚姻幾乎走向死亡而喟歎落淚。而是因為他們在使用情緒取向療法(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 EFT)的情感咨詢師的幫助下,最終修複裂痕,互相靠近,緊緊相擁而感動的哭泣。
所以,看完我非常的推薦,無論戀愛、結婚還是離婚,目前有無伴侶,都可以來看看,它一定在某個時期對你是會有幫助的,甚至可能會改變你的一生。它的作者是蘇﹒約翰遜(Sue Johnson),情緒取向伴侶治療學派的創建者,加拿大渥太華伴侶/夫妻與家庭研究院及國際情緒取向卓越治療中心(ICEEFT)總監。
作者在書中寫到愛是生物進化最高層次的需求,也是人類不可抗拒的生存機制。我們情感依戀的渴望與體内的基因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根據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的理論,不僅是兒童,成人同樣具有情感的依戀需求。當我們覺得與伴侶正在失去這種聯結,就會感到孤單、無助、恐懼,這都是非常正常的反應。
情緒取向療法的七種對話正是幫助關系疏遠、惡化的伴侶如何慢慢走出來,面對并轉化關系,最後促使伴侶攜手共同向前的。書中的内容非常豐富,我在這裡就先把最常見的現象拿出來說說。
01.魔鬼式對話讓我們失去安全感這是一種極具破壞性的互動模式。我們在電視劇«親愛的自己»中張芝芝被女兒幼兒園的家長們欺負了,回家就和丈夫劉洋說要給女兒換幼兒園中可以一窺究竟:
劉洋不僅沒安慰她,還很生氣:“就因為幾個家長的問題,就讓雨薇轉學,這不小題大做嘛。”
張芝芝憤懑地說:“這不是小題大做,是我被人欺負了。”
劉洋:“你能不能别這麼玻璃心。”
張芝芝哭着回:“你竟然覺得我玻璃心。”
劉洋無奈:“好,不玻璃心。我告訴你,在生活中、職場裡,這種被人欺負的事多了去了,忍忍就過去了。”
張芝芝賭氣:“我過不去。”
劉洋繼續:“要都像你這樣,我都辭職多少回了,我們一家人還活嗎?”
張芝芝氣得說:“就不是這個道理。”
劉洋急了:“那你說,什麼道理。”
張芝芝說不出來了:“我......”
劉洋繼續勸說:“芝芝,我們都是成年人,成年人遇到問題要學會解決問題。動不動就轉學,誰家經得起這麼折騰。”
張芝芝站起來,憤怒到:“反正雨薇就不能在這個幼兒園待了。”
劉洋氣道:“那我問你,如果雨薇轉回了藍天幼兒園,你又受欺負了,你又受氣了,那雨薇是不是要接着轉學?”
張芝芝憤怒:“不管怎麼樣,雨薇必須轉。”
劉洋氣急:“要轉你轉,這事我不管了”
芝芝哭着就跑回了屋裡。
相信這樣的場景在家庭中是非常常見的,作為旁觀者很容易就會發現他們困在了雨薇是否要換幼兒園這個死胡同裡。非要吵出個,要不就是張芝芝玻璃心,要不就是劉洋太冷漠,反正無論如何,不是我錯就是你對,不是我對就是你錯,按照書中的話說,就是非要“揪出壞蛋”。
著名心理學家佛洛依德說:“我們在愛的時候,最脆弱。”其實,這樣的争吵,基本是吵不出個結果的。反而在這個過程中,彼此的消極回應會引發對方更多的負面反應和情緒。劉洋明顯越吵越生氣,一直不斷責怪妻子;越責怪,張芝芝越退縮;她越退縮,劉洋就越攻擊,形成了書中的“抗議之舞”。
在這種時候,吵什麼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們被這種模式控制了,而來源就是伴侶之間的依戀恐懼。與愛人失去情感聯結會損害我們的安全感,此時警報就會在腦部杏仁核區域響起。紐約大學神經科學中心的神經科學家約瑟夫﹒勒杜(Joseph LeDoux)将此區域命名為“恐懼中樞”。這個位于中腦、形狀像杏仁的區域會觸發自動反應,讓我們不假思索便會憑感覺行動。
像劉洋夫婦這樣的,平時關系并不好,為了芝芝非要擠入富太太圈,婆婆逼生二胎的問題早就生了很多嫌隙,關系已經有了受損的迹象。那麼當他們争吵時,都會感到某種程度的害怕,倆人都被華盛頓州立大學神經科學家雅克﹒潘克賽普(Jaak Panksepp)所稱的原始恐慌淹沒了。
為此,可以看到,張芝芝一直試圖在丈夫身上尋求安慰而表現出了索取,她的内心在說:請安慰我,請陪伴我,我需要你;而劉洋為了讓她不要再攻擊自己,為了保護自己而變得冷漠,他的内心在說:我不會讓你傷害我,我會冷靜下來,并盡力克制自己。這些内心的需要都是潛意識在運作的,也因此他們确實能夠暫時停止争吵。
可是,他們每每遇到有争議的事情,就被這種消極互動模式所控制,吵一次傷一次,安全感越來越少,距離越來越遠,最終劉洋出軌了,他們離婚了。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John Gottman)發現,新婚開始幾年就陷入這種模式的夫妻,有80%以上會在未來的4-5年内離婚。可見,這非常值得伴侶們重視起來。
02.男女的差異讓我們難以理解彼此可以從上面看到,芝芝是個很溫柔的女性,比較敏感,需要丈夫的關心和理解,得不到,就會向丈夫去要。而在現今社會,男性一般會壓抑自己的感情,被教育成解決問題的人,劉洋說的要學會解決問題讓大家看的明明白白,所以他一直都在回避。
芝芝要的是情感上的安慰和關懷,而丈夫給的是理性層面的分析,兩人根本是驢唇不對馬嘴。有些人就會覺得很正常啊,我老公就這樣,總是提建議給我,男人不都這樣嗎?還真不是,這是咱們女性普遍的認識誤區,男人也能在情感上回應。
可以特意觀察一下自家老公和小孩子們的相處,情感回應的好着呢,因為孩子不會傷害他們,他們是輕松的,也是安全的,甚至可以把自己變成小男孩,和孩子一起快樂的玩耍。劉洋和女兒雨薇在一起的時候就很有愛,是個很暖的爸爸。
而他們一旦到了妻子面前就像換了個人,他們覺得自己是男人,是丈夫,是孩子的爸爸,就應該有擔當,是堅強的、理性的,不能表現出脆弱,需要關懷的一面。這是社會對男性的要求,從小家庭也是這樣教育的,男兒有淚不輕彈。他們即使有想要被擁抱安慰的需求,也難以啟齒,覺得那是不應該的。
可是,伴侶是兩個不同的人,即使多年夫妻,不說很多事情對方也無法知道。這就很容易造成溝通不暢,聯結的斷裂,誤解叢生。比如,丈夫的回避、不說話,會被妻子理解成他對自己無話可說,有時候誤會真的就大了,隔閡越來越深。
那麼,如果可能,丈夫可以慢一點嘗試一下,适當吐露,适時示弱,可能就會看到與自己想的真的不一樣,妻子會擁抱他們的脆弱,會因為丈夫的敞開心扉,兩顆心貼的從未有過的近。
結語書中不僅把七種對話詳細的用案例進行了詳解,而且每個後面還有相應的練習題,方便結合自己的情況在現實中進行運用。
到這裡,其實大家也可以意會到書中的一些核心思想。情緒是造成伴侶間惡性循環的關鍵因素,談什麼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敏感的意識到伴侶的依戀需求,并且努力營造安全的談話氛圍。在這樣的基礎上,如果确有需要達成的談話目标,雙方再在讨論協商的過程中求同存異。
書中的一段話我很喜歡,希望放在最後,可以分享給大家去體會,再去慢慢摸索、實踐,相信親密關系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好,安全而穩固:
維持婚姻中情感聯結的強度就像是維持爐火上水壺中的水溫一樣,不能在水開了之後就把火熄滅,卻期待壺内的水一直保持沸騰;若要其保持沸騰狀态,我們就要不斷地想辦法添柴、加溫。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必删。
#情感##婚姻##情感事務所#
我是@戴曦Daisy,一個情感豐富,又理性客觀的心理學愛好者。專注文字,熱愛生活。惟願保持初心,陪你共同成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