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散裝史”也從各地的方言開始。可以感受一下它的大類分别。一個江蘇愣生生的有三大方言區。
“三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在江蘇更明顯。比如同樣作為江淮方言的揚州與鹽城,他們的話也幾乎彼此間都聽不懂。各個縣城之間話也不同。
但同一語區的久處以後還能聽懂。你要是吳方言與江淮方言,那就真是雞同鴨講了。
有人問,為什麼江蘇人一定要問對方從哪兒來。要從市問到縣再問到鎮,再問到村。因為唯有村子為單位才能保證你們的方言是完全一緻的。
比如大家感受一下整個江蘇的方言。
方言其實很能說明一個城市的故事。比如說徐州人為什麼跟山東很像。又比如說為什麼南京被稱為徽京。又為什麼蘇錫常又是統稱。
但南京的金陵雅言在中國曆史上長期是官方标準語,是以前的普通話。而高淳又是吳語區裡面最古老最标準的話。
而徐州話其實更接近普通話與中原話,與我們現在的普通話沒有太大的區别。
我這裡主要講下江淮官話與吳語區的話。
四大名著裡面裡面就有很多江淮話的影子。
比如說“挺屍”代表“睡覺”。
《西遊記》第九四回:“俗語雲:‘喫了飯兒不挺屍,肚裡沒闆脂’哩!”
《紅樓夢》第七三回:“一個個黑家白日挺屍挺不夠。”
這一點南京人曹雪芹與淮安人吳承恩比較一緻。
看過《紅樓夢》的都知道焦大罵賈珍與秦可卿扒灰的曆史。“扒灰”的本意是以前燒紙錢的時候,有的燒不完的會留下錫紙。所以扒灰就是偷錫與偷媳同音。
現在看起來有一些特别有意思的習俗。比如鹽城最重口味的“扒灰”的婚俗。
也比如說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有很多人覺得這個俗語太殘忍。但實際上江淮話中的“孩子”與“鞋子”都同音。
江淮官話,最有名的就是入聲字的運用,很多人說粵語讀詩詞最正宗。在詞這一塊的入聲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其實是江淮官話。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李清照的《聲聲慢》
很多人用普通話聲聲慢覺得發音不對。比如覓,戚,息,急,積,摘,黑,滴。
不僅平仄不對,感覺韻母也不對。所以大家有說江淮官話的朋友,可以讓他們讀下一下這首詞的發音。你就知道有個很短的入聲發聲。所以其實江淮話也很好聽。有入聲本身發音也輕。
而關于吳語區。畢竟吳語區的人更喜歡跟上海人與浙北人劃入到同一個區域。而吳語區也有一千多年的時間。
而吳語區的方言就是以好聽而聞名的。所謂的吳侬軟語。不
管是宛轉悠揚的蘇州評彈,優美動人的昆曲,還是作為全國第二大的劇目的浙江越劇。都表明了吳語受喜歡的廣泛。而吳語區也有7000多萬人使用。堪比歐洲的一國語言使用人數。
吳語的好聽一方面本身《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六回:“一時燕語莺聲,盡都是 吳侬嬌語。”“吳侬軟語”就表明了江南人說話的吟哦婉轉,亦或是抑揚頓挫。
另一方面如辛棄疾清平樂·村居“醉裡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媪?”比如紹興人陸遊也說:“詩成作吳詠,及此醉初醒。”
許多容詞用吳語來讀就會顯得特别的有韻味。
比如說唐婉的《钗頭鳳》
這些如果用吳語讀就會特别的凄美婉恻,語句也特别的優美。
而施耐庵的水浒傳中其實也有大建個的吳方言。譬如李逵說的“招安,招安,招甚鳥安!”此“鳥”在《水浒》電視劇中都念成了“niao”但其實在吳方言裡面鳥讀diao.好吧!我也無法直視這種典故。
但大量的評書與小說其實都有比較強的推廣吳語的屬性。
各類方言的特色還需要大家幫忙補充。
這也是為什麼江蘇感覺很“散裝”的原因。畢竟各地方言不同,溝通困難。很長時間内彼此之間互不融合。作為官話的南京腔與蘇錫常彼此嫌棄。
光語言就有三大種。而且各地也分散雜糅,有成百上千種,彼此語言之間也不相通。所以方言就成了散裝的依據,也成為江蘇人民最難拟合的點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