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終于有人把量子糾纏講透了

終于有人把量子糾纏講透了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2 15:09:24

終于有人把量子糾纏講透了(可能是全網最簡明的量子糾纏科普)1

前兩天有位朋友抱怨,說是看了很多學者關于量子糾纏的科普,但還是一頭霧水,沒有一個人真的講明白的。

我就上網搜了幾個看。确實,大多數科普要麼是光顧着講愛因斯坦和波爾打嘴炮的曆史了,不講物理;要麼講着講着就開始上公式了,人家能看懂公式看你科普幹嘛?還有些就是為了講明白把模型太簡化了,打的比方都是錯的。

作為研究方向就是在量子糾纏領域的磕鹽狗,我來試着用人話來給隻有中學物理基礎的朋友們,科普一下『量子糾纏』究竟是個什麼。

終于有人把量子糾纏講透了(可能是全網最簡明的量子糾纏科普)2

要搞清楚量子糾纏是什麼,首先要對量子力學的世界觀有了解。

現在我們來看一個科普中經常會出現的【錯】的例子——手套。

這個例子是這樣的:一對糾纏粒子就是一對手套,然後我把左手套放進一個盒子,右手套放進另一隻盒子,然後把兩隻盒子在空間上分得很開。這時候我隻打開其中一個盒子,發現裡面是左手,就會知道另一邊肯定是右手。

終于有人把量子糾纏講透了(可能是全網最簡明的量子糾纏科普)3

很多科普會用這個打比方,說這個就是糾纏态。

這個時候大部分正常人都會覺得:這麼簡單?手套一左一右,這傻子也知道啊還要量子力學教我?

House聽了都要留下八個大字,「量子力學就那麼回事」。

實際上如果用量子力學來看這個例子,我們看到的世界應該是這樣的。

我有一對手套,我知道其中肯定有一隻是左手,另一隻是右手。可是對于其中的一隻手套來講,它究竟是左手還是右手,我不知道,手套自己也不知道,no one really knows.

現在我把這兩隻手套分别放進兩個盒子裡。每一個盒子裡,都有了一隻變化莫測的手套,它既是一隻左手套,也是一隻右手套。

你隻要閉上眼睛不看這個手套,這個手套就永遠在搖擺,永遠在左右為難。

你隻有睜開眼睛看了,這個手套才會确定自己究竟是左是右。

這個聽起來就非常玄學了——但這就是量子力學的世界觀,一種概率性的世界,一種不确定的世界。粒子不是我們想象中處于某個位置的一個微粒,而是一個概率波,而當觀測發生時,波函數才會塌縮到一個确定的态。

量子力學為什麼敢這麼講,是有實驗依據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楊氏雙縫幹涉實驗。每次發出一個光子,讓它經過有兩條縫的擋闆,在擋闆後面探測光子會落在哪裡。按理說這個光子肯定是從縫裡穿過去的,不是從左走,就是從右邊走,所以你應該看到光子聚集在兩個地方,形成兩條明亮的條紋。但是,實驗結果顯示你會看到的是明暗交替的很多條幹涉條紋,不止兩條。

終于有人把量子糾纏講透了(可能是全網最簡明的量子糾纏科普)4

(如果光子是一個确定的微粒,結果應該是這樣的)

終于有人把量子糾纏講透了(可能是全網最簡明的量子糾纏科普)5

(實際的實驗結果,顯示了粒子的波動性)

這個結果說明每一個光子,它都是既從左邊走,也從右邊走,同時從兩邊經過。

這個用行話講,叫『疊加态』。一個量子态就是一個概率波,波函數處于多個态的疊加态上。敲黑闆,疊加态不是量子糾纏,疊加态描述的是一個粒子,同時處在多個狀态上。而糾纏态至少要兩個事物。

薛定谔的貓又死又活,就是一種疊加态。

終于有人把量子糾纏講透了(可能是全網最簡明的量子糾纏科普)6

這麼解釋了一通,量子力學聽起來就比較玄學了。

世界是一枚不停旋轉的骰子,沒人觀察,骰子永不落下。

愛因斯坦是接受不了這個世界觀的。因為這個太不經典了啊,經典世界就應該是一切都是客觀存在的,不管你測還是不測,左手套就是左手套,貓活着就是活着,不會因為你看了貓一眼貓就死了,這個觀點就叫【實在論】,客觀存在的物理量不會因為你觀測與否而變化。

愛因斯坦超級讨厭随機性,所以說了一句經典的『上帝不擲骰子』,還有和波爾一起散步的時候那句質問波爾的話:「難道我們不擡頭看月亮,月亮就不存在了嗎?」

終于有人把量子糾纏講透了(可能是全網最簡明的量子糾纏科普)7

上帝:你在教我做事?

所以1935年他提出了糾纏這個概念來攻擊量子力學(他質疑的隻是量子力學的完備性,但是咱們普通人理解為攻擊就可以了。當時他提出的量子糾纏是一種思想實驗,文獻裡經常看到Gedaken experiment這個詞,就是德語裡面思想實驗的意思。這篇論文是量子糾纏領域的開山之作,但其實文章是愛因斯坦(Einstein)的兩個學生Poldosky和Rosen寫了之後,沒征求老闆的意見,把老闆的名字署在第一個就發表了,也是非常虎。所以愛因斯坦對這個paper其實意見很大,覺得這倆學生寫的太不嚴謹了,這是題外話。這篇文章後世稱為EPR佯缪,後面被引用了無數次,成為愛因斯坦人生最高引文章……)

他文章裡考慮的模型是這樣的:

你不是說一個粒子不測量就不塌縮嗎?那我如果有兩個糾纏的粒子就好了,糾纏之後就像兩個手套一樣,總是一個是左手一個是右手。然後我把他們分得非常開。然後我就測A,我看到了A是左手套,就知道了B是右手套。

诶這不是奇怪了嗎?按你的說法每個粒子都應該是一種概率,不測量就不塌縮。我現在隻觀測了A,沒觀測B哦,為什麼B的波函數塌縮到右手套上了。

你量子力學自己說手套是波函數,不測量不塌縮,可是現在A和B離開得那麼遠,你測了A,B也塌縮了。B是怎麼知道自己應該塌縮了,操作或者信息怎麼傳到了B那裡的?超光速的信息傳遞是違反相對論的啊。

看起來,量子糾纏的思想實驗推導出來的結果,違反了經典的【定域論】:在某一點發生的事件,不可能立即影響到另一點,信息不可能比光速更快。

這不就是一個謬論了嗎?

所以愛因斯坦基本是用量子力學的觀點導出一個結論,反過來攻擊量子力學。

思維嚴密,邏輯滿分。愛因斯坦真的值得respect,就連杠别人,都要先站到别人的邏輯裡面,以你量子力學之矛,攻量子力學盾。

這種質疑就非常有力了。

到這裡,量子糾纏的概念就已經很清楚了。大白話說,就是一對某個性質永遠關聯(比如永遠相同或者相反)的系統。比如一對手套,他們的性質是互相關聯的,一左一右。

這個大家沒有争議。

但是這種糾纏究竟是怎麼發生的,各有各的說法。

一方是愛因斯坦為代表的【定域實在論】(他們名字雖然唬人,但是三觀和我們普通人的直覺是一樣的),他們認為:這對手套在分開之前就已經商量好了,誰是左誰是右,分開以後我們就再也不聯系了,哥倆提前商量好的這個條件,就叫隐變量。隐變量理論是Bohm提出來的,一度成為當時的主流觀點。

另一方是波爾為代表的量子力學,他們認為:這對手套隻說好了一件事情——「咱倆得一左一右」。但是至于誰是左誰是右,沒說好,不知道。因為上帝要擲骰子嘛。所以要等到我們觀測的一瞬間,這倆手套才随即塌縮成一左一右——是被觀測的那一瞬間才同時地、随便地、塌縮的。

所以可以這麼理解,量子力學和隐變量理論争論的焦點就在于:哥倆究竟有沒有提前說好。

這個就是長達幾十年的隐變量之争論。

這個就很難搞了。因為你們這兩種理論對應的現象是一樣的,隻是在争論倆手套有沒有提前商量好——這讓實驗狗怎麼驗證呢?

然後貝爾就出現了!這個人是愛因斯坦的迷弟,看不慣波爾糾結一幫哥本哈根學派怼愛因斯坦,立志要幫哥哥出氣,然後就埋頭苦思,最後竟然搞出一個可以用來區别這兩種理論的實驗方案。

貝爾的方案的關鍵點在于:如果哥兒倆是提前說好的,之後就不用聯系了,我再對其中一個進行操作,另一個就不知道了。但是如果是沒有提前說好,那分開後,如果操作其中一個,另一個也會受到影響。

貝爾的方案當然更嚴密更精巧:利用一對偏振糾纏的光子對,把他們在空間上分開,并都通過一個偏振片。如果是隐變量理論的話,糾纏光子對中的其中一個光子通過一邊偏振片的概率,和另一邊的偏振片的角度沒有關系。而在量子力學中,其中一個光子通過偏振片的概率,和兩邊的偏振片的角度都有關系。

終于有人把量子糾纏講透了(可能是全網最簡明的量子糾纏科普)8

貝爾結合以上這種邏輯,推導出一個貝爾不等式來。

如果實驗結果符合貝爾不等式,說明光子的偏振是在一開始就确定了的。而如果實驗違反了貝爾不等式,那麼證明雖然糾纏光子的屬性是相互關聯的,但卻不是在一開始時就确定了的。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John Clauser和Alain spect 的實驗證明了,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是違反貝爾不等式的。

自1935年EPR佯缪文章問世後揭開的這場曠日持久的論戰,随着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公布,似乎終于塵埃落定。

終于有人把量子糾纏講透了(可能是全網最簡明的量子糾纏科普)9

其中,Clauser第一個設計實驗來測量貝爾不等式,發現實驗結果違反貝爾不等式。Clauser和Bell都是相信愛因斯坦的,誰能想到他倆一個做理論一個做實驗,最後雙劍合璧狠狠插了愛因斯坦一刀,真是造化弄人……

然後就是Alain Aspect,他是利用糾纏光子對嚴謹地證明了實驗是違反貝爾不等式的。最後是Zeilinger,也是做了Bell test,以及是開創了量子隐形傳态學科。

随着諾獎公布,隐參量理論退出曆史舞台,非定域論取得勝利。但這不隻是哥本哈根學派的勝利,而是整個物理科學的勝利。愛因斯坦的理論雖然被證明是錯的,但他率先提出的量子『糾纏』的概念,則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終于有人把量子糾纏講透了(可能是全網最簡明的量子糾纏科普)10

量子秘鑰分發,是量子糾纏的一個典型應用

現在我們知道了,上帝不僅擲骰子,而且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擲;月亮隻有當我們擡頭看的時候才挂在天上,沒人看她的時候,她同時出現在這個宇宙的每個角落。

而科學仍然在向前。

就在今年,我在的實驗室剛完成了這樣一個實驗:我們在一團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中制備了糾纏,而後将它分為兩團原子并在空間上分開。在分開的兩團原子之間,我們觀測到了EPR糾纏。

1935年愛因斯坦提出糾纏的概念用來質疑量子力學的完備性,87年之後的今天,人類第一次在兩個多粒子體系之間觀察到了這樣的EPR佯缪。這證明了量子力學與局域實在論的矛盾,即使在更大、更宏觀、更複雜的體系中依然存在。

量子力學能在宏觀上走到哪裡,現在還沒人知道。

最後澄清一個問題,量子糾纏究竟能不能超光速地傳遞信息?

不能!量子糾纏傳遞的是無效信息,因為這兩個粒子是糾纏的,糾纏的意思就是他們共享一個波函數,不是兩個獨立物體,所以你一測其中一個,整個波函數就坍塌了。

關于這個郭光燦院士有個很形象的比喻大概是這樣的:有一對母女,媽媽和女兒兩地分居。女兒懷孕生了小孩,在小孩出生的那一瞬間,遠在千裡之外的媽媽就自動升級成了外婆。這中間并沒有信息傳遞給媽媽,是母女之間的這種關聯,使得她在那一瞬間就成為了外婆。

最後的最後,再澄清一個問題,量子糾纏是不是證明了心靈感應?

不是!量子力學現在研究的都是微觀粒子。兩個大活人之間的心靈感應,屬于情感範疇,需要看點征婚網站而不是科普文章。

以及現在關于量子力學的研究,都還隻在實驗室階段。市面上任何你能見到的,帶有『量子』兩個字的産品,都和量子半毛錢關系都沒有。各位爺叔姨婆,千萬不要相信任何『量子記憶』,『量子波動速讀』之類的産品,都是智商稅!

好啦,今天的科普就到這裡。

祝大家一切順利,遇事不決,量子力學!

--阿璠的後花園

終于有人把量子糾纏講透了(可能是全網最簡明的量子糾纏科普)1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