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艾媒咨詢發布了《2022年上半年中國預制菜品牌百強榜》,有不少品牌“出乎意料”的出現在了榜單裡,引發了業内熱議。
随着預制菜概念的持續升溫,越來越多的企業看好預制菜行業未來發展,紛紛跨界擠進這條大熱的賽道,大家對于“預制菜”的認知也不斷被刷新,甚至有網友調侃“萬物皆可預制菜”。
但是,業内人士紛紛在問,到底什麼是預制菜呢?如何赢利?存在哪些問題?未來能跑多遠?
01
“預制菜品牌百強榜”引發關注
前3無争議,第4、5後惹非議
一份名為《2022年上半年中國預制菜品牌百強榜》的榜單在朋友圈流傳。這個由第三方數據挖掘和分析機構艾媒咨詢發起的評選,吸引了超百家企業角逐,獲得數十萬網友的關注與投票。
向下滑動查看完整榜單
△圖片來源:艾媒咨詢官方公衆号
據艾媒咨詢官方介紹,此榜單采用iiMeval大數據評價模型計算賦值,通過企業綜合實力、線上電商平台銷售、全網媒體傳播态勢、用戶口碑調研、專業分析師團隊評價指标等綜合評選而出。
上榜的品牌有安井、正大、思念、知味觀、大希地、谷言、味知香、小龍坎等。其中,安井(89.39)、正大(87.28)、國聯水産(86.96)分列榜單前三名。
除了被大家熟知的預制菜品牌,還在榜單裡看到了一些“出乎意料”的身影。
令人意外的是,以生産罐頭類食品為主的梅林和休閑鹵味的周黑鴨居然排到了第4和第5,罐頭和鹵味屬于即食食品,勉強可劃入預制菜。
但是,休閑食品的幾大頭部品牌百草味、良品鋪子和三隻松鼠分别排在第15名、第27名和第35名。休閑食品不是快消零售嗎?什麼時侯屬于預制菜了?
同樣意外的還有,古龍、甘竹、豫竹...等企業也出現在榜單上,做團餐的鴻駿膳食也排在列。
有網友調侃:“這份榜單也太亂太雜了。”“現在越來越分不清什麼是預制菜了,感覺萬物皆可預制菜。”
02
業内人士也在問:
“到底什麼是“預制菜”?”
這兩年,随着資本的助推和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大家消費習慣的改變,預制菜被推上了風口,熱度越來越高,但其實預制菜并不是什麼新鮮的概念。
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美國就已經出現了預制菜,1940s-1950s,美國預制菜銷量複合增速達到35%以上。随即在台灣的台北、高雄流行,被商家稱為媽媽餐、住家便當。
在中國,由于中餐口味的多樣性和冷鍊運輸條件的限制,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随着肯德基、麥當勞等快餐店進入中國市場,國内才開始出現預制菜。
2000年後深加工的半成品菜企業開始湧現,但相關配套條件不成熟,行業整體發展較為緩慢。近年來随着冷鍊技術快速發展,預制菜行業配送障礙逐漸消除。
在中國基于規模化、工業化、标準化的菜肴生産方式對家庭、餐館的全流程烹饪方式正呈現出極大的替代性。這種方式所生産的菜肴即是預制菜。
目前國内普遍認可的預制菜概念是指以農、畜、禽、水産品為原料,配以各種輔料,經預加工(如:分切、攪拌、腌制、滾揉、成型、調味)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
關注預制菜産業的朋友都了解,預制菜大緻可分為四個類目的産品:即食、即熱、即烹、即配食品。其中即食食品開封可直接食用,即配食品則需要自行配菜、調味、烹饪。
C端消費者喜愛開袋即食和簡單複熱的即熱食品(餐廳和食品廠的成品),而B端餐飲商家更需要即烹和即配的預制菜(把央廚生産的部分納入進來了)。
相關閱讀:
但事實上,由于預制菜的産品界限比較模糊,越來越多的品類被歸入預制菜領域,無論是相關企業還是消費者都很難真正說清楚到底什麼是預制菜。
從整個産業鍊來看,“原材料—初加工/深加工—分銷/直銷—酒店、餐館”在這條自然生長 (各環節内都是高度競争) 幾十年才沉澱下來的鍊條 (即價值分配鍊) 中,定價權往往掌握在酒店、餐館上。
大型酒店、餐館往往會培育自己的預制菜供應環節,所以外銷式的B端預制菜公司會面臨更充分的競争環境,這都不太可能使他們從行業中脫穎而出。
而在批發和零售類中,C端預制菜公司由于直面消費者,所以定價權往往掌握在自己手中,利潤空間要遠大于B端預制菜公司。毫無疑問,最終B端預制菜公司都會進入到C端領域。
實際上,這代表着預制菜兩個細分賽道,前者仍然拘泥于餐飲行業,後者則進入大宗消費品行業。
在餐飲類中,預制菜公司主要從事的是供應鍊的角色,通過中央化、規模化、集約化的方式加工生産半成品菜肴供酒店餐館銷售。
盡管,整體餐飲行業近十年來在供需兩端都發生顯著且深刻的變化(移動互聯網技術帶來了餐飲業的新營銷渠道和數字化供應鍊技術),但餐飲業仍然是非常傳統的行業,其基本盤大緻與社零總額挂鈎,沒有明顯的增量,所以在總體規模上不存在太多的想象空間。
03
一片“混戰”下
挑戰與機遇并存
盡管近兩年中國預制菜市場快速擴容,但存在的問題也很明顯。
總的來看,預制菜行業進入門檻較低,行業高度分散,目前未出現具備一定規模的大單品,以及全國性龍頭企業,再加上越來越多的品牌跨界加入,呈現一片“混戰”的形勢。
2011-2020年,預制菜相關企業注冊數量呈上升趨勢,2020年受疫情影響家庭預制菜消費量出現井噴,新注冊1.25萬家企業,同比增長9%,行業增長9.64%,規模達到2422億元。據天眼查顯示,目前我國已有7.2萬家預制菜企業。
餐飲企業如海底撈、西貝、眉州東坡等頭部連鎖品牌,首先挖掘預制菜的零售化潛力,紛紛推出對應産品,特别是西貝功夫菜更是全力轉型。
傳統食品企業紛紛把預制菜當成新的發力點,利用自己原有優勢搶占預制菜市場。A股上市公司安井食品在去年推出針對C端的凍品先生後,于近日又推出快手菜,将速凍經驗中的冷櫃投放運用到預制菜中;
作為國内最大的水産企業,2020年虧了2.69億的國聯水産,在高毛利的水産品預制菜業務推動下,去年前三季度實現扭虧為盈。
部分急于自救的生鮮電商們,更是将預制菜看作“破局之道”。盒馬和永輝超市已推出自有品牌“輝媽到家”,正式進軍快手菜賽道;
叮咚買菜将預制菜品作為2021年重要品類後,最新财報數據亮眼:2021年營收增超七成,四季度虧損收窄,預制菜也占到整個GMV的14.9%。
△圖片來源:網絡
在新消費領域,預制菜被認為是繼咖啡和拉面之後的下一個财富密碼。
珍味小梅園、麥子媽、鍋圈食彙、尋味獅......更多以中式預制菜為風口的新品牌被資本所關注。
可以預見的是,随着C端市場的不斷培育和資本的助推,未來幾年預制菜行業還将迎來持續增長,但想要消費者廣泛接受,一是收入提升、二要觀念轉變、三需産品做精,這幾個方面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随着新玩家的不斷加入,行業間的内卷會越來越嚴重。當然,在培養第二增長曲線的同時也不要忘了本身的主業。
企業想要做好預制菜,不能僅僅想着“蹭一時熱度”,從消費者需求切入,打造差異化産品,提升自身産品的核心競争力才是王道。
預制菜未來真有3萬億市場規模,且能在未來6-7年保持平均均20%增速?預制君認為這樣的預測太過于樂觀:
一方面,C、B兩端預制菜規模實質是潛在競争關系,畢竟“人口數、一日三餐”都是穩定基數,兩者就是此消彼長的關系;
另一方面,因為疫情帶來的C端消費者對預制菜的需求将會有多少轉化為消費習慣,現在看還言之過早。
消費品最為核心的增長邏輯無非兩點,一是高品質,二是低價格。所以當五類預制菜公司湧入C端賽道後,它們之間的競争也将主要圍繞這兩點進行角逐。
在品質方面, 原材料類的公司天然具備更高的品控能力 ,因為決定預制菜品質的關鍵就在于原材料的選取上,像酸菜魚、水煮魚、東坡肉等菜品,原料的紮實程度直接與消費者的口感挂鈎。
而高品質的另一方面也在于菜品的複雜程度,像福建菜系中的佛跳牆 (目前C端預制菜的爆品) ,裡面不僅包含了多種海産品和輔料,而且食材處理手法和制作工序都很複雜精細,這類高客單價難制作的單品也是高品質的象征,相對而言,這方面還是有利于原材料類的公司進入。
事實上, 在大衆消費領域,預制菜品更多的服務于消費者“省時省事”的日常用餐需求,所以主流的菜品可能更集中在主流單品上(例如酸菜魚、毛血旺、筍燒肉、東坡肉/紅燒肉、小炒肉、日照雞/白切雞等),價格因素将直接挂鈎終端市場規模 ,這将導緻各類公司的充分競争,優勝者往往具備同行業更寬泛的利潤邊界。
換句話說,哪類公司橫跨的供應鍊環節更全面更深入,那麼他的預制菜利潤率将更高,規模将更大。
最後,其實還有一個不太利于預制菜行業的因素,那就是人們的飲食習慣雖然短時間内會有變化,但核心追求還是最佳的口味口感 ,畢竟是“民以食為天”。
這也表明,預制菜市場不會出現像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跑馬圈地現象,因為在“吃”上用戶是根本圈不住的。
搶先加入首家預制菜媒體平台搭建的産供銷産業圈子,整合撬動行業資源,快速搶占市場先機。
來源:預制菜産業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