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第十二章人皆有不忍之心

論語第十二章人皆有不忍之心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3 22:37:45

論語第十二章人皆有不忍之心(論語第六篇雍也)1

【原文】子遊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

【翻譯】

【楊伯峻】子遊做了武城的長官。孔子說:“你在那裡得到了人才沒有?”。子遊回答說:“有一個叫澹台滅明的人,從來不走邪路,沒有公事從不到我屋子裡來。”

【李澤厚】子遊做武城地方的官長。孔子問:“你得到什麼人才嗎?”子遊答道:“有個人叫澹台滅明的,做事不抄小路;不是公事,從來不到我的辦公室來。”

【錢 穆】子遊做武城宰,先生說:“你在那裡求得了人才嗎?”子遊說:“有一澹台滅明,他從不走小道捷徑,非為公事,從未到過我屋中來。”

【夜辰心得】

這章需要了解兩個人。一個是子遊,也就是言偃。

言偃(前506年—前443年),姓言,名偃,字子遊,又稱言遊、叔氏,春秋末吳國常熟人。春秋時期思想家,“孔門十哲”文科第一,小孔子45歲,孔門中唯一的南方弟子,孔子曾稱贊他說“吾門有偃,吾道其南”,被稱為“南方夫子”。

另一個是澹(tán)台滅明(前512年—?),複姓澹台,名滅明,字子羽,東周時期魯國武城(今屬山東臨沂市平邑縣南武城)人。孔子弟子,教育家,比孔子小39歲,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子遊曾做武城的地方官。孔夫子問他:“女得人焉耳乎?”這一問,背後藏着一個理念:當官要以識才用才為己任。一個人當大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位時發現多少人才、舉薦多少人才、培養多少人才,這才是為官的最大政績。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這是才能與功業。而為官一任,育人薦人,可以造福四方、八方、十方,功在千秋。

子遊回答說:“有澹台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子遊說發現了澹台滅明這個人才,緊跟着說出兩條理由。一是行不由徑。二是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論語注疏》解釋,“行遵大道,不由小徑,是方也。若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是公也。既公且方,故以為得人。”

“行不由徑”,是指行走的時候不抄小路。古時的路有幾種,最寬的能容下幾輛車的是“路”,能容下車而且相對較直的是“道”,牛馬走的或是歪斜的是“徑”,曲徑通幽,就是小道。周禮規定,君子應該行走于道,不走捷徑。估計人們早已不守這個禮,凡事都圖便捷。子遊看到澹台滅明恪守周禮,說明他内心有遵循、有原則。

“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是指除了因為公事,從來不去子遊的屋子裡。作為下屬,心底無私,與領導交往隻限于公事,說明内心光明正大,不為了提拔重用巴結逢迎。這樣的品質,無論在古代,還是當今社會,都是難能可貴。

因為這兩點,子遊認為澹台滅明是難得的人才。當官要以識才用才為己任,還要有識才的本領,子遊以小見大,從細處察人識人,值得學習借鑒。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澹台滅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歲。狀貌甚惡。欲事孔子,孔子以為材薄。既已受業,退而修行,行不由徑,非公事不見卿大夫。南遊至江,從弟子三百人,設取予去就,名施乎諸侯。孔子聞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澹台滅明欲拜孔子為師,孔子看到他相貌醜陋,覺得他沒什麼才,可自己的教育理念是“有教無類”,遂勉強收他為徒。他受業後,謹遵老師的教誨修行,學有所成,到江南講學,有三百弟子,學派影響廣泛。後來孔子聽說,不禁感歎:以言取人,看錯了宰予;以貌取人,看錯了子羽。

從這點看,孔夫子也有過以貌取人的偏見,相對于子遊從生活的點滴細處察人識人,略有草率。啟示我們,聖人也好,凡人也好,察人識人都不是掐指一算的事,需要長久觀察、細心考察,日久見人心。不過,孔子之為聖人,正是用一言一行教誨我們“過而不改,是為過也”,有過錯就要勇于承認、力行力改,“過而改之,善莫大焉”。學習修道,就是一個知過改過的過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