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人轉作為一門流傳了三百年的傳統曲藝,具有其獨有的語言藝術。二人轉演員的交流方式,也往往有專門的行話,會說行話且聽得懂行話,才能叫做行裡人。本文為您獨家分析幾種經典的二人轉行話,敬請關注!
一、二人轉行話的由來
早期的二人轉演員,是絕對的“跑江湖”掙錢。沒有任何一個二人轉演員可以在一個劇場唱一輩子戲,演員的拿手戲有限,演的遍數多了就不叫座了,劇場老闆就會明裡暗裡提醒你,該換換場子了。因此老一輩的二人轉名角,幾乎靠雙腳就丈量了全東北的土地,哪兒的劇場缺演員,馬上過去“趕場子”。
二人轉演員所謂“眼是江口是湖”,“緊睜眼慢張口”。見的人多了,該說的不該說的,話到嘴裡總要留三分。慢慢的,一套完整的,隻有二人轉從業者熟稔的二人轉行話誕生。
二人轉老照片——《樓台會》,韓子平(左)、董玮(右)
當然,行話并不是二人轉的專屬,舊社會幾乎各行各業都有一套特殊的語言進行行業内的交流,即所謂的行話,或者春典。關于春典名字的由來,百科中還有這樣一段介紹:
南方江湖行話叫“春”,北方叫“典”。“南春”和“北典”各不相同,南北兩派之間沒法溝通。後來經幾輩江湖首領的努力,才将“南春”和“北典”統一起來,現在行話統稱為“春典”。
二、二人轉主要行話分析
1、上裝:女演員;下裝:男演員。
釋義:二人轉演員不能簡單的稱為男演員或者女演員,在二人轉演出過程中,往往需要演員一人分飾幾個角色,這些角色可能有男有女,單用男女來區分并不恰當;也不能用京劇中的“旦角”或者“醜角”來區分, 因為二人轉的“旦”和“醜”其實也不确定,比如著名二人轉演員姜大美作為上裝存在,但她的定位其實是“醜”。
2、四梁八柱:《西廂》《藍橋》《開店》《李翠蓮盤道》《浔陽樓》《梁賽金擀面》《回杯記》《陰魂鎮》。
二人轉《梁賽金擀面》磁帶封面
釋義:四梁八柱是傳統建築用語,整個建築靠四根梁和八根柱子支撐。這裡用四梁八柱指代二人轉劇目的八個代表作,這八出戲很要功夫,其中《西廂》《藍橋》都是東三省家喻戶曉的大戲。一般認為,能把四梁八柱唱好的演員,任何其他劇目都不在話下。
3、解羅裙帶:上裝改為下裝。
釋義:早期二人轉屬于“下九流”,幾乎沒有女孩兒願意學二人轉,因此上裝幾乎都是男扮女裝。男演員用唱戲的片子把頭發包住,紮上羅裙就可以唱上裝。解羅裙帶就意味着不再唱上裝,而改為下裝。像黑龍江省著名的老藝人蔡興林,藝名粉蝴蝶,就是一輩子沒有解過羅裙帶,唱了一輩子上裝。
二人轉老藝術家蔡興林
4、背道戲:生僻的曲目,一般演員不會的曲目。
釋義:二人轉有不少偏門的小戲,會的人不多,屬于背道戲。像二人轉《崇祯觀畫》、《胡玉娘》、《蘇岱陪妹》等等,會唱的演員不多,點這些戲的觀衆也少,如今的二人轉背道戲都面臨着瀕臨失傳的窘境。
5、肚囊寬:會的戲多。
釋義:二人轉現存曲目二三百個,會唱三四十個的已經屬于肚囊寬的演員了。北派著名二人轉表演藝術家李淑靜(藝名李大美),就屬于肚囊特别寬的好演員,她流傳于世的經典劇目包括而不限于《王二姐思夫》《劉金定觀星》《李翠蓮盤道》《蘇岱陪妹》等等。
李淑靜二人轉磁帶《劉金定觀星》封面
6、肩膀頭:演員給樂隊或者其他演員的提示。
釋義:這可能是本文最讓人難以理解的二人轉行話了,為什麼肩膀頭會是一種提示呢?其實道理很簡單,二人轉演員沒有固定搭檔,到了劇場之後,可能要根據劇場已有的演員随機搭配,兩個演員唱戲之前可能互相都不認識,在唱戲的過程中互相提示就非常必要。比如女演員扇子抖起,身子往一邊轉,意思就是要走台步,男演員就會很快跟上。整場表演,男演員都會若有若無的盯着女演員肩膀,以便跟上節奏。
結語:本文主要介紹和分析了,目前仍在使用的幾種二人轉經典行話。二人轉曆經三百年,行話自然也是錯綜複雜,并非一文能夠講透,希望通過本文,能讓您對二人轉有些初步了解即可。喜歡本文的朋友,歡迎轉發評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