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和"亡"兩個漢字,在現代漢語中,都可以理解為“死亡”,就是生命終止。但是我們知道,漢字早最初創造的時候,每個字都有它的本意,然後随着文化發展和人們的交流,這些字又延伸出了其他的意思,那麼,死和亡,原本是什麼意思,後來又延伸出了哪些意思呢?
甲骨文中就有“死”字,本意和今天一樣,都是生命終止的意思,我們看看死字字形的變化:
你看,死字的字形從甲骨文到小篆,變化其實不大,秦漢時期開始逐漸變成了我們現在寫的這個“死”字。
死其實是個會意字,甲骨文(第2個)可以很明顯看出,左邊是一具殘骨(歺代表屍骨),右邊是一個躬身參拜的人,人死了當然要祭拜嘛,所以甲骨文的死字從人從歺,會意。《說文解字》:
“死,澌也,人所離也。從歺從人。凡死之屬皆從死。”
詞性上,死是一個動詞,生命走到了盡頭。
後來死的含義有了更多的延伸,有窮盡之意,唐朝常建詩《吊王将軍墓》“戰餘落日黃,軍敗鼓聲死”;有拼命之意,如死戰到底;有固守不放之意,如死守某座城;有熄滅之意,陸遊詩《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破驿夢回燈欲死,打窗風雨正三更”。
也可做形容詞,說天色暗沉,可用死灰色;也可形容不靈活,如死闆;此路不通可以說是死胡同。
作副詞講,有十分、急切的意思,如死要面子活受罪。
作名詞,可指屍體、死刑、死罪等。
亡
亡是個多音字,讀wáng時,有逃跑之意,也有死亡之意;讀wú時,有沒有的意思,同樣我們先看字形的演變:
亡是個指事字,就說當某個字不方便具象化的時候,就用抽象的方式來代表,亡的本義是鋒芒,最開始鋒芒的芒就寫作亡,所以你看亡最初的字形,那一個弧筆,是不是有點鋒芒畢露的樣子?
但是很快“鋒芒”這層意思就幾乎不被使用了,反而假借的“逃跑、逃亡”成了亡字最常用的意思,如成語亡羊補牢,這裡亡羊就指羊逃跑了,後來又引申出了“滅亡”之意,便有了亡國之君。
作死講也有,比如陣亡,多數意思是說臨陣逃跑,但也有戰死的意思。慢慢的亡就有了和死相同的意思,當然也有說死之久謂亡。
以上都是讀作wáng時的意思,那麼讀作wú又怎麼解呢?
首先,指沒有,《漢書》有“自苦亡人之地”,意思是某地自古就是無人區,同時也通“無”,辛棄疾詞《清平樂·村居》“最熟小兒亡賴”,就是說小兒子憨态可掬的樣子。
死亡
死和亡的本義、假借義、現今的用法都已經說的很清楚了,我想起一個有趣的事,小時候剛剛學“陳勝吳廣起義”課文時,其中有句“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老師還沒教我先預習,那時候還不知道亡和死的含義,認為都是死亡之意,于是我自己的翻譯是:
今天死也是死,造反也是死,與其等死,還不如把秦國滅了。
現在想來,也真是可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