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百川
方孝孺,男,漢族,公元1357年生,壽命46歲。屬相雞,星座約為天蠍座,浙江台州人。方孝孺以一介書生,反對朱棣稱帝,被誅“十族”,忠則盡命。《明史》的記載中,關鍵之處為何選擇“忽略”?
《明史·方孝孺傳》記載“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甯海人。父克勤,洪武中循吏,自有傳。”方孝孺的父親方克勤,是朱元璋時期的山東濟甯市長,廉潔正直,愛人律己,因“空印案”誣告被殺。
“孝孺幼警敏,雙眸炯炯,讀書日盈寸,鄉人目為‘小韓子’。”方孝孺幼時機警敏銳,兩眼炯炯有神,讀書每天超過一寸厚,同鄉人都稱贊他為“小韓非子。”
方孝孺年少時,師從父親好友,被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宋濂門下知名人士,學習成績都在他之下。即使先輩也自謂弗如。方孝孺視文學藝術為末位,始終以“明王道、緻太平”為己任。
方孝孺曾經卧病在床,正好趕上家中絕糧,家人告訴他沒有吃的隻能挨餓。方孝孺不惱怨,笑着說:“古人三旬九食,貧豈獨我哉!”文聖孔子、賢君重耳,都曾經三十天吃九頓飯,貧窮豈獨我一人?
1382年,在大臣的推薦下,25歲的方孝孺得到朱元璋皇帝的召見。朱元璋欣賞他形端表正,對太子說:“這是才子,要重用到老。”後來因仇家連累,方孝孺被逮捕,朱元璋看到他的名字,下令釋放他。
到了1398年,由于朱元璋的長子太子朱标早逝,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繼位,成為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即明惠帝。明惠帝召方孝孺為翰林侍講。第二年升為侍講學士,國家遇有大事常常向他咨詢。
1399年8月,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在朱允炆削藩的壓力下,起兵抵抗,史稱“靖難之役”。明朝商議征讨,诏令、檄文等,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1401年,朱棣侵占了河北大名。方孝孺建議:調動遼東諸将進入山海關,進攻北平,前後夾擊。皇上覺得很好,采取緩兵之計,命令方孝孺草拟诏書,免去朱棣的反叛之罪。但是,朱沒有遵奉诏令。
五月過後沒多久,朱棣侵掠沛縣,并燒毀糧船。當時黃河以北的軍隊疲累而無戰功,而德州的運糧道路又被截斷。為此,孝孺深感憂慮。方孝孺想離間燕王兩個兒子,挑起他們内亂。
方孝孺向朱允炆皇帝禀明計劃,并派錦衣衛千戶張安,帶着蓋有皇帝印章的書信,賜封燕世子。可是燕世子拿到信函并不拆封,并将張安一起送到燕王朱棣的軍帳裡。于是離間之計失敗了。
1402五月,朱棣打到了長江以北,皇帝下诏書征集全國的軍隊。方孝孺說:“事情已經十分緊急。可派人前往說和,許以割地,争取拖延幾天時間。”
朱允炆派人前往朱棣軍中,陳說了方孝孺的意思。但是,朱棣不聽。朱允炆命令衆将率水師彙集在長江上,但重要将領陳蠧率領戰艦,居然向朱棣投降了。朱棣乘勝渡過了長江,當時是六月三日。
朱允炆憂慮懼怕,有的勸說遷都,再圖複興大業。方孝孺力請皇上堅守京城等待援兵的到來。即使失敗,也是為社稷而亡。十三日,南京都城的金川門被打開了,朱棣率軍入城,明惠帝朱允炆自焚而死。
當日,方孝孺被抓進監獄。這以前,朱棣從北平發兵時,其大臣姚廣孝說:“兵臨城下那一天,孝孺一定不會投降,請不要殺他。如果殺了方孝孺,就會斷絕天下的讀書人。”
朱棣點頭答應。攻下南京後,想讓方孝孺草拟诏書。方孝孺被召到宮殿後,嚎啕痛哭之聲響徹大殿。朱棣走到方孝孺的身邊,安慰他說:“先生不要為難自己,我不過是效法周公輔佐成王。”
方孝孺問:“周成王在哪裡?”朱棣回答說:“他已自焚而死。”方孝孺又問:“為什麼不立周成王的兒子為皇帝呢?”朱棣回答說:“老百姓信賴年長的君王。”
方孝孺又問:“為什麼不立周成王的弟弟為皇帝呢?”朱棣回答說:“這是我們家庭内部的事。”要左右把筆和紙拿給方孝孺,說:“诏告天下,非先生起草的诏書不可。”
方孝孺把筆扔到地上,又哭又罵說:“死就死吧,诏書我是不會起草的。”成祖大怒,命令在街市淩遲處死示衆。方孝孺從容就義,臨死前做絕命詞一首:
“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鳴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當時,方孝孺年僅四十六歲。弟弟方孝友與方孝孺同時被殺,臨死前也賦詩一首。方孝孺的妻子鄭氏及兩個兒子方中憲、方中愈先後上吊身亡,兩個女兒也投秦淮河而死。
方孝孺文章清純深邃,雄偉豪邁。每一篇文章問世,海内都争相傳誦。朱棣當政的永樂年間,凡藏有方孝孺文章的,都論以死罪。方孝孺的學生王禾餘,冒死編輯其文為《侯城集》,因此得以流傳後世。
國學名篇《千字文》有言“臨深履薄”,直譯為如臨深淵履薄冰。《明史》并未記載方孝孺被滅十族,牽連受死873人。隻是其他文獻多有此說。後世渲染誇大,以至聳人聽聞。
石灰吟
(明) 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