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包拯言志詩

包拯言志詩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1 19:05:26
好鋼不作鈎

北宋名臣包拯,人稱“包青天”。其為官勤政廉潔,不畏權勢、不攀附權貴、不阿谀唯上的品德,自北宋至今,婦孺皆知。尤其他坐鎮開封府,澄清多少冤假錯案,還官場與百姓真相的故事更是讓中華兒女千百年來褒揚不衰,包拯因此成為世人心中清正廉潔之神!

包拯言志詩(包拯一生留詩1首)1

包拯是清正廉潔的代名詞,這種清正廉潔,在他僅存的一首詩歌中也表達得淋漓盡緻。

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被貶為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州, 一任就是三年。當時肇慶尚為南蠻之地,不似今日之富有。清官被貶,崇拜者唏噓,奸宦竊喜,甚至還落井下石。然而包拯卻“我心依然”,像蘇東坡淋雨之後的感慨“一蓑煙雨任平生,誰怕!”和風雨過後的平靜“也無風雨也無晴”。為讓竊喜者斂聲,讓唏噓者淡然,讓人明白自己的心志,他斷案的鐵腕,居然也握起了寫詩的妙筆,在端州郡守府第的牆壁上題下了平生第一首,也是唯一一首“言至詩”——《書端州郡齋壁》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鈎。

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毋遺來者羞。

詩歌雖算不上名詩,首聯和尾聯甚至是在直抒胸臆,直發議論,但中間兩聯也運用了“秀幹”“精鋼”“鼠雀”“倉廪”“草食”“兔狐”這樣一些具體的意向來隐喻或者寄托,讓人悟出很多為官做人的道理。全詩洋溢着一股剛正廉潔的凜然浩氣。

包拯言志詩(包拯一生留詩1首)2

首聯開門見山,直道為官為人之道:清心治本,直道謀身。尾聯則含有對包拯的“後任”們的勸誡,也表明自己在端州官邸上題寫此詩的目的。用咱們今天的說法,這是極好的辦公文化。

頸聯“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稍顯朦胧些,但也不難理解。這一聯仿佛是專寫給那些因自己遭貶而落井下石的奸佞之臣的:隻有鼠雀與兔狐之輩,才會因自己主官之地富裕有好處可撈而竊喜,因為管轄之地貧窮無膏脂可揩而悲愁。

然而此詩最為精彩的,筆者以為還是颔聯“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鈎”一句。優秀的樹木終究會成為棟梁,不會因為一時的風吹雨打而改變其優秀的品質,也不會因為奸佞的陷害環境的惡劣或者外在的、内心的私欲動搖其成為國之棟梁。讓人想起周敦頤《愛蓮說》中那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秀木之所以會成為棟梁,是因為其有着蓮花一樣不改正直和清新的本質初心。

包拯言志詩(包拯一生留詩1首)3

尤其“精鋼不作鈎”,更是讓人生發幾多想象。好鋼這種經過了鍛造的優質材料不應當成為懸挂飾物或者旁逸斜出為他人或自己謀取私利的“鈎子”,而當成為能夠承載重量擔當重任的“橫梁”。此句中的“鐵鈎”,讓人想起釣者的魚鈎,這是與誘餌合謀騙取魚兒們上當的裝置,不應當成為為官辦事者具權謀私釣取欲望違法亂紀的載體。讓人想起盜者用來系在繩索上鈎住硬物好支撐自己爬窗進屋盜取錢财的憑借,還讓人想起“勾連”這個不太好聽的詞語。

這種“鈎子”,在包拯上任端州知州前曾大量出現過。據史料記載,包拯上任端州知州前,端州這地方盛産一種叫“端硯”的珍貴文物,每年需向宮中進貢一批。當地官員就層層加增進貢數量,以此将一部分端硯據為己有或者用以巴結朝中重臣,作為升官發财的工具,一時間交付端硯的數量超過進貢量的數十倍。

包拯言志詩(包拯一生留詩1首)4

包拯上任後,強令工匠每年嚴格按進貢數生産,打掉了那些層層盤剝互相勾連的欲望“鈎子”,離任時自己仍“不持一硯歸”。

“好鋼不作鈎”。為官為人都應如此!(作者:簡宜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