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山縣銅陵鎮真君宮一間不到20平方米的會議室裡,擺滿了各式各樣由泡沫制成的海底生物,有螃蟹、鱿魚、帶魚、蝦、巴浪魚、墨魚等數十種,隻隻色彩斑斓、栩栩如生。它們可是“海底反”遊藝的重要道具,也是塗漢甯花費大量心血雕刻出來的。
陽光透過窗戶照射進來,把桌子上兩米長的大龍蝦照得閃閃發光。67歲的塗漢甯正埋頭為這隻受傷的大龍蝦“療傷”(如圖)。
“每次外出表演,這些海鮮多多少少都會受傷,有的蹭破皮,有的斷須,有的斷腳,所以又得花時間來修補。”塗漢甯是地地道道的東山人,12歲開始海上捕魚,32歲上岸做起海産收購生意,各種海鮮的模樣早已爛熟于心。可誰又曾想到,就是這麼一個沒有半點美術基礎的老漁民竟然能拿起雕刻刀,雕制出100多隻栩栩如生的海鮮,從雕刻、打磨到上色,塗漢甯全部獨立完成,而且不用畫任何草圖。幾十年來在漁港跟海鮮打交道,塗漢甯早就練就了對海鮮過目不忘的本領,大到一人高的大龍蝦,小到巴掌大的鲎。
“海底反”是一種飾演海洋水族動物的傳統舞蹈,亦稱“水族舞”,在東山已傳承數百年。扮演者手持海鮮道具,舞步輕盈活潑,動作誇張有趣,再現了海底世界水族動物生動有趣的情景。“海底反”作為東山島年俗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承載了海島人對美好生活的寄托。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東山島文化生活貧乏,塗漢甯的父親塗瑞正創辦了“海底反”戲班,以路頭劇的形式活躍在街頭巷尾,成為海島人過年過節的精神大餐。塗漢甯的母親對成天往外跑的丈夫就時常打趣道:“米甕空空,整天想戲班,厝内都不管,隻管‘海底反’。”受父親影響,塗漢甯從小就對“海底反”很癡迷。12年前,塗漢甯創新“海底反”的表現形式,自掏腰包,買來樹脂泡沫,嘗試雕刻各類海鮮。“以前,舞蹈道具用紙糊的,容易壞,現在我把它改良用樹脂泡沫,一來造型更立體,更有柔韌性,也較容易保存。”塗漢甯介紹起來頭頭是道,可又有誰知道,如今娴熟的雕刻工藝是用無數次失敗換來的。剛開始對海鮮比例拿捏不準,經常要重新刻,有時候一種海鮮反反複複要做好幾天。“經常熬到半夜兩三點,叫他睡覺也不聽,家裡的事情很少管,一心撲在‘海底反’道具上面。”妻子盧麗珠心裡雖然支持,但更多的是心疼丈夫的身體。
12年來,為制作“海底反”道具,塗漢甯花費了70多萬元。不僅如此,他還自掏腰包組織一支遊藝表演隊伍,親自參與節目的編排指導。很多人不解地問:“這麼做圖啥?”塗漢甯笑笑說:“‘海底反’是東山傳統遊藝活動,失傳了太可惜,我隻是做了自己該做的,能做多少算多少。”
在塗漢甯的帶領下,“海底反”成了頗具東山特色、也頗受群衆歡迎的傳統節目之一,在各大節慶活動中頻頻出現。2018年,東山“海底反”在央視《過年了——農民新春聯歡會》播出,多家媒體競相報道。“‘海底反’遊藝活動還将走進校園,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這項傳統活動。”塗漢甯說。
☉來源:閩南日報 歐東茵 文/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