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中期

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中期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8 14:19:11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辎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出自《道德經》第二十六章,意思是,因此聖人終日行走而不離行李辎重。雖住在華麗的居所,但他也淡然處之,超然脫俗。為什麼擁有萬千車輛的大國君主,卻輕率地治理天下呢?輕率會失去根本,急躁會失去自我的中心主宰。

曾仕強先生解讀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辎重。這裡的“辎重”,不是指物質方面的,而是指德行,就是道的意思。“是以君子終日行”,人出去就是要行道,要布道,因此不能離開道。不能一出去就吃喝玩樂,忘記了自己是幹什麼的。

為什麼說君子要終日行呢?那麼辛苦幹什麼呢?我們看到老子、孔子,他們年紀這麼大了,還要到處奔波。其實,這兩大聖人都是在自讨苦吃,但也就是自得其樂。一個人如果一遇到苦就覺得苦,那就不要算了。光是樂,樂到最後什麼都沒有,就是浪費資源、浪費時間,也幹擾别人。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雖然我們在旅途上,看到很美麗的景觀,住五星級飯店,但心裡頭卻像燕子一樣地安居,而且不求奢華,不要求常常吃好的。超然物欲之外,才叫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一個人好不容易有機會盡自己的責任,做到有一萬乘車輛的一個大國國主,居然這麼不穩重,以一己之能,即現在人所喜歡講的個人的意見,來輕率地治理天下。

“輕天下”,就是很輕率地治理天下。搞得天怒人怨,實在沒什麼意思。其實老子那個時候,正是春秋戰國之時。真的君不像君,王不像王,就是孔子所講的君不君、臣不臣的時代。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老子又回頭引到第一句話上面。因為太輕浮,不重視自己的德性,所以整個根本就沒有了;因為太急躁,想要有所表現,所以就穩不住,不知道什麼叫作治天下的王道。

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中期(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辎重)1

傅佩榮先生解讀

因此君子整天行路,都離不開載物的車輛,雖然享受尊榮,卻不會沉溺其中。為什麼萬乘大國的君主,還以輕率态度治理天下呢?輕舉将會失去根本,妄動将會失去主宰。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辎重。這裡講的“君子”,比如像是大夫階級,他們負責載物的車輛。“辎重”是軍中載着器物糧草的車,負責後勤補給。古代作戰時有一句話:大軍未動糧草先行。糧草就屬于辎重範疇。所以,君子整天行路都離不開辎重,就是沒有離開自己的必備條件或者根據地,所以比較會放心。

韓非子在《喻老》裡舉了一個《史記.趙世家》的例子,趙國國君武靈王将王位傳給兒子,最終失去權位凄慘死去的故事。說明國家的名位、重要官職、權力不能随便給人。給了人家的話,自己就失去憑借,變成孤家寡人了,無法進行下一步的競争。這種解釋符合韓非子法家的立場。所以,古代就說,“名”與“器”不可以随便給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根據地。你從事什麼行業,在哪個地方發展,都有一定客觀的條件。你如果掌握得很好,總是不離開自己的根據地、自己擅長的範圍,那麼你去做任何事都很放心,因為你有辎重在身邊,有必要的裝備就夠了。一旦離開了辎重就有麻煩了。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當你具備這些條件的時候,享受到尊榮的地位,但不要沉溺其中。換句話說,我們不要依賴這種外在的聲勢、外在的各種美好的反映。

“燕處”的“燕”是指平常,平常的心态更重要,不要以擁有權位而自豪、自得,要把它當做平常的情況。就是安随于辎重之旁,超然物外,不為所動。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有些人身為萬乘之君,還是用輕率的态度來治理天下。這就混淆了重與輕,後患無窮。輕舉将會失去根本的基礎,而妄動将會失去主宰的位置。統治者有了權位之後,難免心浮氣躁,很容易輕舉妄動,結果就造成最後的失敗,甚至整個國家也陷入了困境。

“君子”,在《老子》裡出現過三次,道家講"君子”,代表想成為聖人的過渡階段,而這樣的“君子”還要以智慧為主,因為道家的聖人是要能悟道的,悟道需要高明的智慧。儒家的君子,要求的是德行的修養;道家的君子,要求的是要逐漸走上智慧覺悟的道路。兩方面的發展最後都是聖人,但兩方面的“聖人”的意思也不一樣。

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中期(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辎重)2

南懷瑾先生解讀

聖人終日行而不離辎重,“辎”是車上裝載着行李或物件的意思。辎重,便是車子裝載重量行李的統稱。這句話的意思正如老子講過的“人法地”的準則。我們生命立足點的大地,負載萬物和一切,生生不已,終日運行不息而毫無怨言,也不索取人們和萬物付予任何代價。它總是默默無言地,靜靜前進,不斷地輪轉,給予所有生物生命的滋養。

所以生而為人,也應靜靜地效法大地,要有負重載物的精神。尤其是要學聖人之道的人,更應該有為世人與衆生,挑負起一切痛苦重擔的心願,不可一日或離了這種負重緻遠的責任心。這便是“聖人終日行而不離辎重”的本意。尤其是告誡身負國家社會人民所期望者的君主——領導人和官吏們,更當有如此這般的存心,才是合道的明君或良臣。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如果真正有道之士,到了這種地位,雖然處在“榮觀”之中,仍然恬淡虛無,不改本來的素樸;雖然燕然安處在榮華富貴之中,依然有超然物外,不受功成名遂、富貴榮華而自累其心,這才是有道者的自處之道。這裡的“榮觀”的“觀”字,是破音字,應作古代建築物的“觀”字讀,不可作觀看的“觀”字來讀。“燕”字,通作“晏”,便是安靜的意思。

然而,在老子當時所見聞中的各國諸侯君主們,當然都不能明白傳統文化中君道和臣道的這種原則。因此,他才有深深感歎說:“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所謂“身輕天下”的語意,是說他們不能自知修身涵養的重要,犯了不知自重的錯誤,不擇手段,隻圖眼前攫取功利,不顧喪身失命的後果。因此,不但輕輕易易地失去了天下,同時也戕殺了自己,這就是觸犯“輕則失本,躁則失君”的大病。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辎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