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教的造像是在佛教傳統的造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在形象方面具有鮮明的特征。
佛像着菩薩裝
首先佛像着菩薩裝,尤其戴寶冠,璎珞莊嚴。
在中國佛像着菩薩裝,或者與信仰釋迦菩薩(釋迦牟尼佛修菩薩行時的裝束)有關,或者受印度教神像的影響。
七世紀初玄奘西遊時,在于阗見到一尊傳說是從迦濕彌羅運來的坐像。《西域記》卷十二“瞿薩旦那國•勃伽夷城”條記載說:“王城西行三百餘裡,至渤伽夷城,中有佛坐像,高七尺餘,相好允備,威肅嶷然。首戴寶冠,光明時照。諸諸土俗曰:本在迦濕彌羅國,請稱至此”。“像至此地,不可轉移,環建伽蘭,式招僧侶。舍寶冠,置像頂。今所冠者,即先王所施也”。
這裡記載的戴冠佛像,顯然是密教造像。佛像所出之地正是密教興盛的北印一代。佛像因與傳統的形象相違,故初至于阗,舍取寶冠,還以頂髻。等後來密教流傳,即認同原來的形象,複置寶冠。
玄奘遊曆至中印時,也見到具有密教風格的佛像。如在曲女城附近的說法窣堵波南,臨恒河之三伽蘭,見佛像嚴麗,衆寶莊飾。劫比羅伐窣堵國(經印度北境與尼泊爾南境一帶,一般作迦毗羅衛)城中精舍,釋迦菩薩降神母胎處,見其中菩薩降神之像。此類釋迦菩薩像想必是寶冠妙衣嚴飾。
玄奘在中北印各地多見釋迦行菩薩行時的遺迹和傳聞故事,這與釋迦菩薩信仰的流行有關,密教時代的佛像風格,很可能與這類菩薩行思想和菩薩信仰有一定聯系。
準提觀音
其次,菩薩像具足多首多臂形象,這類形象也大都是新出現的菩薩具有,如觀世音菩薩和金剛菩薩類。多首或多面的表情,也頗具特色,除傳統的慈面之外,新出現了似菩薩面或利牙相、笑面或歡喜相、瞋面或威怒相,以及吃咒面、思惟面、寂靜面等,菩薩多首上亦出現佛面。菩薩所戴寶冠中多有化佛,稱佛冠,後來的密教中佛像亦戴佛冠,常見的如五佛冠。菩薩多臂,一般有四臂、八臂、十八臂、四十臂,多則達千臂。千臂千眼觀世音菩薩有千臂,千臂掌中有千眼。
準提印
再次,造像多執持器杖、珠寶、花卉,多結手印。佛像大多結手印,手印的種類多而複雜,不同的佛結不同的手印,不同的情況結不同的手印。菩薩和金剛多執契印,即手持器杖等物,間以手印,亦多變化。
中國發現最早的唐代密宗金剛界大曼荼羅造像
(唐 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頂銀寶函)
法門寺地宮出土
第四,密教造像大多是曼荼羅組合,除了獨尊之外,其它組合形式都是特定的曼荼羅,其座次、地位的列置有嚴格的規定,這與一般造像中取佛經故事及一佛二弟子或二脅侍菩薩的固定程式的組合方式不同。
印度愛羅拉石窟第10窟
(約開鑿于七世紀)
第五,密教造像的背景也有一定的定式,如佛像的背景一般是菩提樹或雙樹,樹間枝葉交錯,衆寶嚴飾,左右方上諸天散花,好鳥盤旋。散花天一般為淨居天或首陀會天、矩律婆天。好鳥一般為迦陵頻伽、鹦鹉、舍利及共命、白鶴、孔雀諸鳥類。菩薩像一般背倚七寶繡枕,有簸箕背光。
第六,密教造像的紋飾圖案,最顯著的是金剛杵紋飾和圖案,多用獨股、三股、五股杵和羯磨杵組成圖案以為紋飾。後來的密教又有新的造像特點。
一字頂輪王
絹本着色
尺寸:113.9×86.0 cm
鐮倉時代 13世紀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佛頂佛”造像
龍門石窟研究院藏,唐代,高239厘米
持明密教崇奉的主尊依然是釋迦牟尼佛,其形象與傳統的造像沒有多少區别,隻是帶有一定的密教風格,如有時身作菩薩形,背倚菩提樹等。
新出現的佛是佛頂,也就是釋迦牟尼頂上化佛,這也是持明密教中最為流行的佛。
佛頂一般指釋迦佛頂佛,作為一類佛的名稱,泛指所有的佛頂佛,包括一切佛頂、金輪佛頂等。作為一個部類或族類的名稱,也包括佛頂輪王,有三佛頂、五佛頂、八佛頂、十佛頂等。
釋迦佛頂的造像特點是:如來形頭頂上帶七寶天冠,右手伸臂覆掌當右腿膝上,指頭垂下至于花上,左手屈臂仰掌,向臍下橫著,兩臂及頸中均着七寶璎珞。身作真金色,被服赤袈裟。結跏趺坐于七寶蓮花座上,座下由二師子頂戴,二師子坐蓮花上。有時佛頂也同釋迦牟尼形象。
金輪佛頂與釋迦佛頂像基本相同,手印或有不同,花座下豎著金輪。
一切佛頂像,通身黃色而有赤光,著赤單裙,披黃袈裟,蓮花座由師子頂戴,右手頭指、大指相撚作孔,散豎三指,手掌向前。左手頭指附在右手大指孔邊,大指相并,狀似相撚,中指、無名指屈在掌中,小指亦豎右掌中。
佛頂輪王中,一字頂輪王身金色,左手執開蓮花,花台上側豎一金綸,右手仰掌,身背圓光。
白傘蓋頂輪王,左手當胸執開蓮花,花台上有白傘蓋,右手執半開蓮花。
高頂輪王,左手執俱緣果,右手執青優缽羅花。
光聚頂輪王,左手執開蓮花,花台上有佛心印,光焰圍繞,右手當胸執如意珠或結印。
勝頂輪王,左手蓮花上直豎劍,右手持如意寶珠。
摧碎頂輪王,左手胸側執開蓮花,花台上置金剛幢幡,右手屈上向内仰掌。頂輪王均菩薩形,半跏趺坐于蓮花上。作頂輪王像還有變像法,手印等有一定的變化。
白石文殊菩薩像
高76厘米,唐代
持明密教的菩薩造像,除傳統的普賢、文殊等八大菩薩之外,最有特點且流行最廣的是觀世音菩薩造像。
十一面六臂觀音菩薩像
(敦煌,唐代)
白石十一面觀音頭像
高25.5厘米,唐代
尚殘存六面觀音頭像與一尊化佛
1983年西安西郊空軍通訊學院出土
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青石十一面觀音像
唐代,殘高171厘米
1976年河南荥陽大海寺出土
河南省博物院藏
觀世音部中,十一面觀世音的形象,具十一面,前三面作慈面,左三面作瞋面,右三面作似菩薩面,狗牙上出(利牙面),後一面作笑面,頂上一面作佛面。各戴寶冠,冠中有阿彌陀佛。左手執澡瓶,瓶口出紅蓮花,右手串璎珞施無畏。或有四手者,左第一手持蓮花,第二手持澡瓶,右第一手把念珠,第二手施無畏。
龍門石窟東山萬佛溝千手觀音龛
(760-859年)
中國現存最早的一身千手千眼觀音造像
千手觀音,三眼,千手,手掌具手眼,各持器杖,或結手印。正手有十八臂,先以二手當心合掌,二手當臍右押左仰掌,其他手執持金剛杵、三叉戟、梵夾、寶印、錫杖、寶珠、寶輪、開敷蓮花、羂索、揚枝、數珠、澡罐,施甘露、施寶雨。其餘九百八十二手各執器械,或結手印。千手或減作四十手,分身二十五,每身十一面。
馬頭觀音,總有四面,中面慈相,赤白。左面利牙相,黑色。右面歡喜相,赤白。頂上一面作馬頭。左手把蓮花,屈肘向上。右手垂下,五指施無畏。
唐密不空絹索觀音曼荼羅絹畫
十世紀,115×65 cm
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
唐密不空絹索觀音曼荼羅絹畫
十世紀,115×65 cm
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
不空羂索觀音,四臂,左上手執蓮花瓶,下手施無畏,右上手把數珠,下手施無畏。或三眼,一手執蓮花。一手把三叉戟,一手把羂索,一手施無畏。
六臂如意輪觀音菩薩
9世紀唐代佛畫
大英博物館藏
如意輪觀音,六臂,分别為思惟、如意寶、念珠、按山、持蓮、契輪諸手。
或有二臂、四臂、六臂、十二臂等。
白石金剛手菩薩像
高62厘米,唐代
金剛部和天王、明王等造像,大都現忿怒相,或多臂,執持金剛利器等,特點比較明顯。
白石馬頭明王像
唐代,高89厘米
巴中南龛第94号天王龛
唐代會昌六年(846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