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複制品?這件器物,器蓋中央繪北鬥,北鬥周環二十八宿,用文字書寫鬥口内有個十字(二十八宿名中的鬥宿,鬥口内也有十字),鬥口外有個土字(五行,土行居中,與鬥相配)鬥柄指觜巂(錯後一位,本應指畢),十字的豎劃指張宿,土字下面的一橫,向右指心宿,向左指危宿畢、張、心、危四分天宇二十八宿左畫青龍,表示東;二十八宿右畫白虎,表示西龍頭、龍尾各兩字,表示器名漆箱左右兩壁還各有一個當時的美術字這些文字,很多學者都讨論過今承湖北省博物館曾攀同志提供高清照片和摹本,重讀一遍,發現有些問題仍可做進一步讨論(一)二十八宿名(圖一),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曾侯乙墓複制品?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這件器物,器蓋中央繪北鬥,北鬥周環二十八宿,用文字書寫。鬥口内有個十字(二十八宿名中的鬥宿,鬥口内也有十字),鬥口外有個土字(五行,土行居中,與鬥相配)。鬥柄指觜巂(錯後一位,本應指畢),十字的豎劃指張宿,土字下面的一橫,向右指心宿,向左指危宿。畢、張、心、危四分天宇。二十八宿左畫青龍,表示東;二十八宿右畫白虎,表示西。龍頭、龍尾各兩字,表示器名。漆箱左右兩壁還各有一個當時的美術字。這些文字,很多學者都讨論過。今承湖北省博物館曾攀同志提供高清照片和摹本,重讀一遍,發現有些問題仍可做進一步讨論。(一)二十八宿名(圖一)
這裡先把漆箱蓋上的二十八宿名列為下表(用繁體表示):
上表二十八宿圍繞北鬥作右旋排列,同汝陰侯墓出土式盤。亢宿下有“甲寅三日”四字。下面做一點讨論。東方七宿,角是龍角,亢、氐、房、心是龍身子,尾是龍尾,西安交大壁畫墓把這六宿畫成一條龍,頭角二星,四肢四星,尾巴一星。“阬”,讀亢,下有土,戰國文字,阜旁往往加土,這裡直接寫成阬。“方”,讀房。“箕”,器名,原文從竹從丌。這七個名稱,各家考釋無大異。北方七宿,“鬥”是器名。“牽牛”“仸女”是一對,代表牛郎、織女,與牛郎、織女有關。“牽牛”“織女”見《詩·小雅·大東》。“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戊申、己酉,牽牛以取織女而不果,不出三日,棄若亡。”《史記·天官書》:“婺女,其北織女。織女,天女孫也。”西安交大壁畫墓作男牽牛,女跪坐。“仸女”,目前所見二十八宿名,或作婺女,或作須女,傳統解釋是婢女、侍女,但此宿上字,從字形看,既非婺,也非須,報告釋
,括注問号,表示疑問。今案此字,應釋仸,江蘇揚州儀征劉集聯營漢墓(M10)出土的二十八宿圖木版作偠,仸應讀偠。《玉篇·人部》:“偠,偠
,細腰也。”偠
是形容女子身材苗條,與窈窕、妖娆等詞類似。“虛”,同墟,墟是廢棄的房址。“危”,與楚簡常見的危字寫法不同,報告釋危,括注問号,表示疑問。危字,現在的寫法是出于秦系,其所從厃象人在懸崖上,下從卩,與跪坐之義有關。楚簡危字從止,與秦系不同,在簡文中或用為坐字,此從幾,乃危字的異體。《史記·律書》:“東至于危。危,垝也。言陽氣之垝,故曰危。”垝是毀垣,即斷壁殘垣。“西縈”、“東縈”,讀西營、東營,目前所見二十八宿名,多作營室、東壁。此圖方位,營室在西,東壁在東,正好一東一西。營室是對廢墟而言,東壁是對毀垣而言,皆與起蓋有關。西安交大壁畫墓,虛宿有星五顆,若龜背形,中有蛇,為玄武之象。
西方七宿,頭兩宿與人形有關。“圭”,讀奎。奎訓兩髀之間,從大圭聲,大象雙腿分開正面站立的人形。奎與跬步之義有關。跬訓半步,舉一足曰跬,再舉一足曰步,正從跨步之義而來。“婁女”,疑指佝偻之女。“茅”,從屮從矛,目前所見二十八宿名多作卯或昴,劉集聯營二十八宿木版作牟,皆通假字。《史記·天官書》:“昴曰旄頭。”“縪”,從雙糸,仍讀畢,畢是捕兔子、野雞的網,西安交大壁畫墓作人持畢捕兔形。“此隹”,觜巂的簡寫。《說文解字·角部》:“觜,鸱舊頭上角觜也,一曰觜巂也。”舊,注家無說,疑是雈字之誤。《說文解字·雈部》:“雈,鸱屬,從隹從
,有毛角,所鳴,其民有旤。”西安交大壁畫墓作鸱枭形,頭上正有毛角。“參”,《史記·天官書》:“參為白虎。”西安交大壁畫墓正作白虎形(殘)。
南方七宿,“井”,西安交大壁畫墓作井欄形。“與鬼”,讀輿鬼,《易·睽》有“輿鬼一車”,西安交大壁畫墓作兩人擡轎,中坐一鬼。“酉”,上博楚簡《日書》作梄,睡虎地秦簡《日書》作酉,其他多作柳。“七裡”,七星之誤,并非直接寫作七星。“長”,寫法有點怪,有重文号,報告括注問号,表示疑問。此字似長似丈,可能筆畫有誤,重文号可能是鬥柄延長部分留下的殘劃,不一定是重文号。“翼”,上博楚簡《日書》作“異”,汝陰侯墓式盤作“羽”。柳、星、張、翼,西安交大壁畫墓作朱雀形。柳是鳥口,七星是鳥頸,張是鳥嗉,翼是鳥翼。“車”,《史記·天官書》:“轸為車,主風。”目前所見二十八宿名皆作轸,轸是輿後橫木,與車有關。(二)器名應釋“後匫之匫”。“後匫”在龍尾附近,“之匫”在龍頭附近。《說文解字·匚部》有匫字,許慎的解釋是“古器也”,得此可知是箱類器物。(三)青龍一側漆箱壁上的文字(圖二)
圖形包括三部分,上為竹字頭,下為其字,其字的字形像弧背開口的簸箕放在有雙腿的案子上。此字應釋“箕”,東方七宿的箕與此字在同一方向。對比古文字的箕字,顯然是箕字。(四)白虎一側漆箱壁上的文字(圖三)
圖形似張翼的鳥。此字應釋“
”,即《說文解字·食部》飴的籀文,上半是食,下半與鐘虡的虡字所從相同,這裡讀翼,南方七宿的翼與此字正在同一方向。這個字,來源是西周金文,疑以音近讀為翼,請對比西周金文的寫法(圖四)。
箕、翼二星主風,《孫子·火攻》:“發火有時,起火有日。時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
(作者:李零 北京大學;原文刊于《江漢考古》2019年第5期 此處省略注釋)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