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六祖壇經講解星雲大師

六祖壇經講解星雲大師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9-01 17:58:06

六祖壇經講解星雲大師(六祖壇經中的佛法真谛)1

六祖慧能《壇經》般若品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滞,即是“般若”。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昧。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号波羅蜜。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六祖壇經講解星雲大師(六祖壇經中的佛法真谛)2

摩诃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

譯文

“善知識!自性本心廣博浩大,含藏遍布于整個法界。其功用便是能使一切清楚明白,運用它便能體認一切。一切都在本心,本心含藏一切,去來自由,無所滞礙,這就是般若之智。

“善知識!一切般若知識,都是從自性中生發出來的,而不是從外在附加進去的,千萬不能體會錯了用心和含意,才能稱為體用真正的自我本性,以此本性真實不虛,則觀一切萬法皆是真實不虛,轉迷開悟的大事,不能用空心靜坐這些小道來獲得,嘴上不要整天說空而心中不修行體認,就好比平頭百姓稱自己為王,但他終究成不了王,這種人不屬于我的弟子。

“善知識!什麼叫做般若?般若,漢語就是智慧的意思,在在處處,時時刻刻,心心念念都不癡迷愚昧,而能常起用智慧觀照,這就是修行般若。任何一個念頭轉入迷愚,般若智慧便立刻滅絕,一個念頭開悟,般若智慧又立刻生起。世上的人愚迷不悟,都無法體認般若智慧。嘴上談論着般若,心中卻時時愚迷不悟,常常自己稱自己在修行般若,但時時都說空且執著于空,而不能識見真空。般若智慧沒有形态相狀,人的智慧之心就是般若,如果作這樣的理解,就是般若智慧。

“什麼是波羅密?這是印度語,漢語意思是到彼岸,解釋它的意思就是離生死。執著于外境一切事物現象,就會産生生滅的心念,如同水生起了波浪,這種情形稱為此岸;不執著于外境一切事物現象,就無生滅,如同通流無礙的水一樣自然,這稱為彼岸,所以叫波羅密。

六祖壇經講解星雲大師(六祖壇經中的佛法真谛)3

凡夫俗子就是佛,煩惱就是菩提,二者本無差别。

“善知識!愚迷不悟的人口中念誦的時候,就産生了妄念和是非之心,如果時時刻刻能夠心行,就稱為不妄不變的真性。悟到的這個法就是般若法,修這個法的就是般若行。不修就是凡夫俗子,一念修行,自身就與佛等同無異,

“善知識!凡夫俗子就是佛,煩惱就是菩提,二者本無差别。前一念癡迷愚昧則就是凡夫,後一念轉迷得悟則當下就是佛。前一念執著于外境則就是煩惱,後一念超離外境則當下是佛。

“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密,最尊貴,最至上,最第一位。它随緣而起,無來無往。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諸佛,都是從這裡産生的。應當運用這個大智慧,破斥消除人的煩惱,這樣來修行,一定能成就佛道,将貪、嗔、癡三毒轉化為戒、定、慧三學。

六祖壇經講解星雲大師(六祖壇經中的佛法真谛)4

萬法就是你自己,二”是你自己,“不二”也是你自己,煩惱是你自己,菩提還是你自己。

居士解讀

六祖這裡講的全是真實功夫,并且對口說和實修劃清了界線。作為學問研究是可以的,但要以學問解脫則不行。禅宗的修行就是不二法門。你若在二六時中念念執着,念念成“二”,在善惡是非,有無真幻上鑽牛角,就不是般若行。說回來,也不要在外面去找什麼修行的方法,就在這些成“二”的念頭本身上去參,慢慢就會念念般若。

首先你應相信自己,相信萬法就是你自己,二”是你自己,“不二”也是你自己,煩惱是你自己,菩提還是你自己。這一切,都是你自己本來具備的,不是外來的,你還會區分什麼主觀、客觀、善惡、是非呢?這樣,你就不會陷在相對之中出不來。這就是般若行,這樣久了,煩惱自然會一天天輕,智慧自然會一天天長。真正心中般若現了,就會“念念不愚”了。

波羅蜜是印度語,翻譯成中國話就是到彼岸,意思是脫離了生死。此岸是生滅,彼岸是不生不滅。但生滅從何而起呢?佛教認為,你一著境,一落入相對之中,生滅就起來了。如同水裡的波浪樣,一波一浪,一起一伏,一生一滅。古人說:“仁者愛山,智者愛水。”山是一種靜相,喻永恒,而水呢則是動相,喻變化。一個人的道德應屹立不拔,巍然而立。一個人的智慧應無形無相,變化無窮。六祖這裡以水的波浪喻生滅,也就是用水的變化來開人的智慧。

六祖壇經講解星雲大師(六祖壇經中的佛法真谛)5

普賢菩薩——智慧第一菩薩

有些文人愛以浪花自喻,哀歎人生的短暫無常,這就是生滅,就是此岸。但這些浪花、波浪卻形成了永流不息的長江大河。把水流不息的無窮無盡的波浪都彙于自己,就是永恒,就是彼岸。六祖說:“著境生滅起。”你著在境上,如同一個短暫的波浪一樣,怎能不哀歎人生的無常呢?“離境無生滅”,你若放下了,不執着世上的是是非非、利害得失,把煩惱打破了,那就是“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要知道此岸就是彼岸,不是離開了此岸而别有什麼彼岸,不是離開了一個又一個的波浪而别有一個長江大河。

在這一段中,六祖再一次強調了要心口相應,不要口念而心不行,并開示說:“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所以,般若法、般若行并不是什麼高不可攀的東西。“念念若行,是名真性”,隻要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在喜怒哀樂中去修、去參、去行,就是這個“真性”,不是如《聊齋》中的那個故事,還需要換頭、換心才達得到。

所以六祖又說:“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就這一念,就是人們現在虛靈不昧的這一念,就是生活、學習和工作的依據,就是萬法的源頭。不在這個“一念”上修,或離開這個“一念”去另外修什麼,就是“凡”,就是外道。你若在這個“一念”上修了,行了,那你就可以“自身等佛”。

這裡,六祖還在中國佛教中響亮地提出了“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的主張。這個主張,盡管以前也有人提出過,并在理論上加以推導,但卻加了許多前提。

源自邵士梅居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