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air pods第三代測評

air pods第三代測評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0 18:29:39

AirPods與iPhone7一同亮相,同時iPhone7 取消35mm接口。

在這樣的前提下,AirPods自然是與iPhone7一起發售,甚至有“同捆裝”才最為“合理”。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1

然而,經曆了意外延期、反複跳票等情況,AirPods相對最“合理”的時機,足足遲到了三個月。

實際上,即使在正式發售已經三個月後的現在,礙于産能,AirPods仍然不能“說買就買”。

雖然攢足了關注,最終産品也算優秀。但我們都更願意相信,AirPods若與iP7一同上市,無論聲勢、銷量都會更勝一籌。數碼科技領域的半年意味着什麼不言而喻,AirPods也許錯過了很多…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2

好飯不怕晚,蘋果最終還是帶來了頗具突破意義的産品,完成了取消35mm接口的閉環。

開箱依舊是簡約的蘋果風格。産品主體 說明書 充電線。

AirPods初初上手,談不上驚豔。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3

充電線是通用目前的“蘋果标準”Lightning。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4

充電倉精美别緻,極具科技感。打開AirPods的倉蓋,中間位置是指示燈。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5

在不同工作狀态下,指示燈會呈不同的顔色。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6

耳機本身的造型,則很普通。幾乎與EarPods一模一樣。

EarPods是蘋果多年積澱的作品,就人體工程學層面來講,已很成熟。如果你佩戴EarPods很舒适,AirPods就一定會更舒适。

作為蘋果這樣成熟的企業,自然不會為了改變而改變。

隻是……外形不變、卻10倍于EarPods的售價,讓很多朋友吐槽——“一千幾塊剪條線”。

無線 (藍牙)耳機,并不是前沿科技,甚至算不上新鮮玩意。

尤其在藍牙4.X标準,當音源的傳輸不在是瓶頸,藍牙耳機得已各種形式的迅猛發展。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7

個人收藏的無線耳機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SONY W273以及Fiil。一個定位于運動,防水。一個定位降噪。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8

使用過很多無線耳機,沒有什麼讓人印象深刻的體驗。

實際上,在音頻設備領域,尤其是消費級便攜播放設備層面,這個時代已經很難再有初初上手iPod及Touch時的驚豔感。

AirPods,帶來些許驚喜,關于耳機用法的新起點。

仔細觀察AirPods與EarPods就外觀上有些許變化,多出三個開孔。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9

一個是麥克風,另外兩個是紅外傳感器。

内部則更有玄機,在保留EarPods耳機的基本功能基礎上,AirPods把一大堆“零部件”塞進如此狹小的耳機裡。

其難度,在當下可想而知。

也許正是這個原由,AirPods才意外延期,反複跳票。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10

憑借蘋果強大的工業設計及制造水準,依托這些硬件實現了耳機更多的可能。

在下文中,會結合場景将這些部件一一講解。

首先自然是W1芯片。

AirPods耳機中,無論哪個部件,實現的哪些具體功能;都是W1芯片來處理,它就像是這些部件的“中控”。

同時負責轉換藍牙信号,管控功耗,幹預設備配對等。

換言之,有了W1芯片,耳機至此,不停滞在被動受控的狀态,而是擁有了自己的大腦。

這,或多或少是耳機領域的一次革新與突破

日前已經确認,同樣跳票的另一款無線耳機BeatsX,也将搭載W1芯片。

以蘋果的命名習慣,未來會有W2,W3,W4……屆時,将賦予無線耳機更多功能,在日常使用中實現更多的可能。

AirPods連接設備,操作十分簡單。

隻需打開充電倉的倉蓋(不拿出耳機)。靠近要連接的設備,甚至都不需要十分貼近。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11

該設備就會彈出窗口,點選連接即可。

當然……此設備自然是要蘋果設備,且需要軟件部分的支持。

AirPods的連接方式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藍牙配對”,而是通過iCloud連接。

這樣的機制,可以理解成是将當前設備的iCloud賬号(Apple ID)與該AirPods“綁定”。

如此,在更換其他(此iCloud賬号)蘋果設備時,無需重複連接操作。

隻需點選播放設備,方便在多個Apple設備之間“無縫切換”。

目前AirPods可支持(部分)iPad、Apple Watch以及Mac。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12

當然,AirPods也可以連接非蘋果設備。按住充電倉背後的按鈕,數秒後指示燈呈白色閃爍,即表示AirPods進入配對狀态。

無論計算機,筆記本,手機,都可以通過藍牙适配來連接。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13

隻是少了W1的控制,AirPods缺失了大部分功能,變得與一般的無線耳機毫無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AirPods對軟件的相應的要求,macOS Sierra,iOS 10,watchOS 3,才能完美支持。

很明顯,對軟件部分的要求,是至少可以使用Siri的設備(版本)。

iPad 2(目前最高版本為9.3.5)在嘗試連接AirPods時,被無情拒絕。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14

這并不意外,包括iPad2等(老)舊設備的iOS版本不能良好體驗Siri功能,很早前就被蘋果遺棄。

這……

非本家的産品尚且至少能用,而本家的低版本産品連用的機會都沒有……

遺棄的很是徹底麼…………

“綁定”iCloud賬戶的AirPods,仍舊可以連接其他蘋果設備。

有所不同的是,隻能像連接非蘋果設備的方法,用普通配對方式連接。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15

而在連接成功後,由于本家系統上的支持,W1芯片可以正常工作。AirPods的功能也就都能正常的在“新設備”上使用。

隻有“無縫切換”的功能是基于iCloud賬戶來實現,普通配對形式連接蘋果設備,自然無法承襲這一功能。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16

AirPods兩支耳機外形上适配左/右耳,呈鏡像。除此之外,其他配置及功能都是一模一樣的。

從電池倉取出耳機時,先拿出的那一隻耳機,(默認)會被“定義”為“主耳機”。

主耳機啟動麥克風,以耳麥模式工作。“副”耳機則隻負責作為耳機的基本功能。

當然,也可通過設置來定義哪支為“主耳機”。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17

耳機離開充電倉,紅外傳感器開始工作。

W1芯片會根據紅外傳感器來判斷耳機當前的狀态,從而切換工作模式。

當耳機塞入耳中,會有提示音,表示AirPods已經進入工作模式。播放音樂時摘下耳機,會自動停止播放。

關于續航,官方是這樣描述的。

可以連續播放5個小時的音樂,充電倉可以為兩支耳機提供6-8次充電。

什麼概念呢?即完整的為AirPods充電一次。(最多)可以連續播放音樂45個小時。

通過試用測試,基本與官方描述相符。

實際上,充電倉這個設計,使AirPods“底力”充足,從原理上保證了充盈的耳機電量。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18

當不使用耳機的時候,就會将其收納到充電倉裡。

換句話說,耳機不是在使用中就是在充電中,隻有這兩個狀态。

再配合W1芯片的智能功耗管控,紅外傳感器使耳機摘下就停止播放。這些讓AirPods的續航強大到用戶可以完全忽略電量的程度。

舉個例子,為了完成報告中關于充電部分的測試,需要将耳機及充電倉的電量耗盡。

為此,我用了5天……

由于摘下耳機就會停止播放。最後甚至藍牙連接非蘋果設備,“挂機”!

在近10天的試用中,僅僅是最後做充電測試時為充電倉補電一次。一般用戶的使用強度不會超過測試過程中的折騰。

打開充電倉上蓋可以看到,5.2V 最大額定電流2.4A。也就是12W快充。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19

充電倉輸出,也就是為耳機“補電”,也達到了5V,1A。

将完全沒電的耳機充滿隻需要30分鐘。實測證實了這個速度。

換個說法,iPhone7不過僅支持10W“快充”,且大多數情況下跑不到10W。這甚至有點諷刺,不是麼?

然而,通過測試,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的……充iPhone7的充電器,隻能達到0.3A,1.5W。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20

換成2A,8V - 3A,12V自适應充電器,結果一樣。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21

想來,标注的2.4A,意思應該最大适用。并不代表可以完全支持。

不過……0.3A,AirPods充電倉一次完整充電,大概也隻需要70分鐘左右。

題外話,耳機自然沒話講,超标的“夠用”。

而iPhone7那所謂的快充已經被各路機型吊打,蘋果亟待解決快充“不領先”的尴尬境遇。

Siri交互,是蘋果賦予AirPods重要使命之一。

這一次AirPods通體沒有一個按鍵,即便是最基本調整音量,切換曲目都要通過Siri來完成。

在佩戴好AirPods後,輕敲兩下耳機即可喚醒Siri,這個操作等同于在iPhone上按住Home鍵。

實現這部分功能依托于耳機内部的加速傳感器

也許是個人愚笨,初初上手時,這“輕敲兩次”的操作顯得不太遊刃。

同時也發現很多朋友在吐槽這個交互方式,需要“重擊兩次”。

反複嘗試後發現,成功判定此操作的要點在于:接觸面積>力度>雙擊速度。

也就是說,用手指肚大面積接觸耳機才是最為正确的操作方式,成功率達到99%。

而這種操作方式的正确中文表達方式應該是“輕觸”、“輕碰”,甚至“輕拍”、“輕摸”都可。

總之絕不應該是“輕敲”!輕敲……我敲你妹啊!

再回想蘋果過往的中文文案,已無力吐槽……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22

蘋果對中文的理解尚淺,Siri在中國表現出嚴重水土不服。

關于語音交互,個人認為國内的訊飛已經做到了一定高度,Siri較之其差距不是一點兩點。

隻是……(個人認為)用語音進行人機交互這行為,本身就很SB。

提高音量,不是“提供飲料”!翻來覆去還不如直接按倆下側鍵。

這種交互習慣需要時間建立,複雜的中文邏輯,還需要更強大的人工智能來支撐。

然、九層之台起于壘土。事物的發展要遵循自然規律,科技數碼産品亦如此。

很多時候,我們不理解的并不是某個科技公司的具體做法,是我們根本就不理解世界。

語音,尤其是中文,在今天尚隻能做一些相對簡單的交互。但,明天呢?

關于音質,是關乎聽覺感受的抽象概念。

很難用較通俗的文字描述得當,讓所有人聽得懂。

所以,個人用枚舉不同曲風歌曲的方法,不同耳機之間對比的方式,來“側面說明”AirPods的特性與定位。

如果對音質部分不感興趣,可略過此章節。

沒錯,等同于EarPods的音質,不必在這個層面過多關注。

先說結論:AirPods的音質非常中庸,無特色。非貶義,這也許就是蘋果追求的效果。

大概就是200元入耳式耳機的素質。

AirPods應該強過EarPods。畢竟傳輸媒介脫離了物理線材,理論上音源信号更純淨。

加之最新的W1芯片,其轉換處理能力理應超過EarPods。聽起來差不多,是入耳式耳機本身(目前)可突破性就很小。

如果對這部分感興趣,請耐心閱讀此章節。

這部分測試,累計花費了10小時 ,力圖“深入淺出”。

不會出現“頻響”、“信噪比”等專業詞彙。保證都能看懂。

又開始做“傻事”,在一篇數碼快消品的測評報告中,用“離譜”的方式表達寬泛概念。

首先,自然是在“入耳式”耳機的層面展開。參與對比的耳機,除了蘋果本家EarPods外,甄選了 JBL Synchros E10和Beats面條。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23

都是入耳式,都傳承着其品牌資深的獨特基因。

都有鮮明的“特色”。都是2-700元入門級入耳式耳機。

若掏出森海塞爾IE8加入對比矩陣,顯然是不客觀的。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24

實際上,入耳式耳機,200塊錢就是分水嶺。而千元機以上,提升就很有限了。這很容易理解i7-6900K性能上強過6800K不足20%,而價格卻提升了3倍。任何領域,到達一定高度的壁壘阈值後,每突破10%,價格(成本)提升100%。

由于可以幹預“聽起來”效果的因素很多,如軟/硬播放器,音源,均衡器優化等等。

所以均采用QQ音樂播放,SQ無損音源,關閉所有“軟”(調整)優化。

說好的,不說專業詞彙。但為了更好的表達,這裡必須交代一個概念。

所謂音質,就是(音源)經處理、傳輸、播放(後)出來的“保真度”。

通俗點說,“保真度”就是廣義上所謂的音質,影響它的就是廣義上的播放器,線材,前端設備。

為了更完整的“保真”,傳輸甚至要“低效”(高效)。這裡我找不到更好的形容……

舉個栗子,看在線視頻,相對720p,觀看1080p的片源需要更“高效”的傳輸,也就是更大的網絡帶寬。

但……在傳輸層面上,相對720p,1080p是低效的。因為同樣的下載速度,1080p耗時一定大于720p。

而我們追求的是1080p,因為片源質量一定是比720p好(高)。

高/低效的一種理解,再延伸…就是涉及功放概念,停!

明白了音質≈保真度,就解開了很多“困惑”。

比如……用幾十塊的耳機,卻要求APE、FLAC格式的音源純屬有病。

實際上,數碼發展至今,音頻的音源部分早已搖搖領先于播放設備。未來很長很長時間裡,前端都還是(主要)的瓶頸。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25

第一首, 張惠妹《哭砂》。

前奏以及主歌部分由于場景簡單,清澈。輸出較高“保真度”的難度并不大。考驗的是耳機是最基礎的解析力。換句話說,時下的超過200塊的前端,播放這首歌的表現都不會太差。

JBL E10在高音上優化比較“狠”,這也是JBL的基因,體現出的效果是稍顯“透亮”。

Beats面條則相對有些“霧蒙蒙”。AirPods的表現過于平滑,較之E10有差距,比面條提升的有限。算AirPods排名中位。

第二首,張信哲《信仰》。

前奏是盧家宏老師的一段吉他,這與《哭砂》類似。

但前奏中有重鼓、空間切換效果。考驗耳機的是對定位感、空間感的表現。

AirPods顯得“張力”不足,缺乏氛圍感。不及Beats面條和JBL E10。

AirPods這部分排名墊底。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26

第三首,羅百吉《摩天輪·舞曲版》。不僅強調氛圍感,更是考驗耳機在低頻上的表現力。

低頻,通常用“厚”“重”“沉”等詞彙來描述。為了理解,做一些過度解讀。

厚,氛圍感,包裹感。

重,換種描述是硬度、響度。

沉,下沉度,深度。

結合以上描述,回憶生活中,大部分情況我們對低頻的感受通常是:夠厚的不夠重,夠重夠厚的又不夠沉……是這樣吧?

結果不意外,Beats以無出其右的優勢碾壓其他。E10雖然低頻部分明顯不及Beats,但在高頻部分将人聲突出。AirPods依然不溫不火。而不溫不火就是缺乏表現力。完全Hold不住《摩天輪》。

這部分AirPods依然墊底。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27

Beats面條在這部分表現“突出”,是Monster刻意為之。

面條的設計初衷就是強化低頻,而這種優化,隔靴止癢。

實際上,入耳式耳機都無法表現出《摩天輪》這類表現氛圍感曲風的音源。對,所有入耳式耳機。對,幾千元的也不行!

入耳式耳機的舒适帶在于人聲,所以《哭砂》、《信仰》入耳式範疇内都不會有太大差距。

而表現氛圍,強調“空間感”。這一點上,耳罩式耳機都不行。

為了更好理解,舉個例子。

《瘋狂青蛙》曾經是全球排名NO.1的手機鈴聲。不僅僅是因為其很容易讓人脈動的旋律和除了Bing就是bem的全球通用語言。

更深層的原因是其用手機外放播放出來的效果“好”。

在那手機外放單元并不“先進”彼時,《瘋狂青蛙》的高頻與低頻有強烈的反差。低頻隻負責氛圍,很好的突出了高亢高頻主題。

也就是低頻完全聽不清都不要緊,它的作用是烘托了本來是突兀的高頻。隻要高頻不尖銳至“爆”,聽起來的效果就會顯得很有氛圍感。即便,是用單薄的手機外放。

再舉個例子,這類曲風最佳表現場所是在車裡——至少擁有高頻 低頻單元,密閉良好的車裡!

生活中你一定有這樣的感受,這類曲目,在車裡聽起來的效果迥然。

如果強調氛圍,注重低頻的曲風是為難AirPods、為難入耳式耳機。

那接下來的就是入耳式的噩夢……

第四首,王力宏的《大城小愛》,10幾秒的前奏中包含了低音Bass,吉他與鋼琴,進而加入人聲。

這類曲風強調的是“層次感”,這部分考驗的其實就不僅僅是耳機、入耳式耳機了,而是整個音頻領域。

聽起來有“層次”… 不僅需要平衡好高、中、低頻。更是會延伸至聲音的密度、純淨度,韌性、彈性等等等等要素。

也就必須“直面”一直沒有提及的“中頻”表現。

而……入耳式耳機的中頻,非要較真就好比10w出頭的車非強調百公裡加速……

科技發展已經使音頻領域有了長足且不線性的進步。

播放媒介,處理(解碼)方式,音源格式的叠代,将立體聲、聲道,定位感、空間感都一一解釋。

而聲音的“層次”,目前乃至未來都隻能做到了更好以及更更好的平衡,也是音頻領域未來發展的主要(唯一)方向。

《大城小愛》,Beats面條的表現,已然是一片“漿糊”。也就是完全無法剝離出層次。

JBL E10高音清脆,吉他部分顯得有穿透力。而這種穿透力,在貝斯不夠厚重,鋼琴不夠堅實的情況下,反而顯得尖利突兀。

也就是層次混亂。

反倒是AirPods表現雖也囫囵,卻強過了前兩者。

這最難的部分,AirPod是位列第一。

AirPods不像E10和面條有絕對“舒适帶”,卻也沒有“不适帶”。

一個不太恰當的類比:

JBL E10好似轎車,強調操控、舒适。Beats面條就像SUV,強調安全和通過性。而AirPod是則是Cross跨界車型……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28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29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30

實際上,蘋果是有創新,甚至作死的底氣的。而AirPods在音質上的調校至此,也許是蘋果礙于現有技術及制造成本的一種平衡。

又或者這是……200塊 入耳式耳機,AirPods(EarPods)已然是目前最最平衡的效果。

還沒完,有這樣一個問題。以上,測試用的全部是用蘋果本家的設備。大部分是用iP7來播放。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31

自iPhone6之後的機型,音頻IC都是Cirrus Logic 338S12XX。

翻出音頻芯片為Cirrus Logic 338S11XX(S1117)的iPhone 5s。

在全部默認的情況下,AirPods(乃至EarPods)在iP5s與iP7下的表現略有不同。

iP7的338s12xx聲音表現相對iP5s更加“濕”一些。反之亦然,5s聲音“幹燥”。

當然,這隻是iP5s與iP7之間的相對比較。各種曲風都聽了聽,總的來說iP7的效果更好一些。

而……99%關注乃至會購買AirPods的,都應該是使用蘋果設備的用戶。

所以,AirPods在其他設備的上音質的“表現”個人測試的結果不做贅述,可以理解成與EarPods一樣。

隻提及一點,在這個2-700元入耳式耳機的層級裡,默認表現最佳的組合是JBL E10 錘子T1……

對,T2都不行……

M1L?我不會用它聽音樂的……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32

至此,個人認為已經用自己的方式說明了AirPods的特性及定位。

如果對音質有一定的要求,不妨試聽BeatsX後再做選擇。

雖然個人未見BeatsX實物,但不影響我笃定其在播放上的表現會超過AirPods。

吐槽:

無線一定會比有線好麼?在現今科技的層面看,确實是這樣。

而生活中,有線有時候卻有無線無可匹及的優勢!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33

有過這種情況吧?……

有線耳機會強行為電話續命有木有?

還有人說無線耳機,情侶使用一人戴一個,體驗會更好。

騷年,圖樣!那怎麼可能會好?扯淡!!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34

這種耳機一人一支的情況之所以美好,是依托于有線耳機的物理性“羁絆”。就是那條線拉近了距離呀…難道你真的就隻是想聽聽音樂?

還有…… 你戴着耳機時,小偷如果偷你電話,那基本上就是搶!

而無線耳機,電話至少被偷走10幾20米你才能覺察!

還有這個Find My AirPods

小巧且無線的AirPods,自然容易散落在……呃…那誰知道都能散落在哪啊。

iOS 10.3 Beta版中Find my Phone中加入了“查找我的AirPods”功能,可以“幫助”找尋不知扔在哪裡的AirPods。

但……此功能的條件過于苛刻。

首先,AirPods需要在藍牙輻射範圍内。也就是說範圍(很)局限。

其次,AirPods還有電量。也就是發現要及時。

再次,AirPods沒有被任何物件覆蓋/遮擋。不然紅外傳感器判定為耳機為“入耳”狀态也不行……

當然,如果隻是在房間裡,且AirPods确實還有電,并散落位置并沒有被任何物件遮擋……

這種情況下你仍然找不到它,那這個功能還是可以幫你的……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35

屆時,AirPods會發出類似蟋蟀……對,就是蛐蛐一般的聲音。

但……在一周以來的試用中,也許是時間不夠久,AirPods耳機并沒有出現找不到的情況。

反而是……充電倉總是找不到了……相信我不會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找不到充電倉盒的人。

接下來,我們再聽聽來自其他次元的用戶,在試戴AirPods後的感受。

首先是“爆破狂人”吉格斯,在試戴之前他先向我借了個火……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36

吉格斯試戴後表示,AirPods佩戴起來十分舒适!且耳機可以有效緩解其終日爆破對聽力帶來的損傷。而當得知售價¥1288時……吉格斯表示更願意花¥30買一套自帶耳機的“科學狂人”的皮膚……

接下來是布裡茨。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37

由于動能來自蒸汽,勢必會有大量液體冷凝在其周身。布裡茨首先關注的是AirPods的防水性能。

佩戴上AirPods在召喚師峽谷轉了一圈後,它認為這根本不是給“人”設計的!

“W”奔跑時還湊合。但在發動“E”、“R”技能時伴随着很大震動,AirPods總是會脫落。

呃……當然,這當然不是給“機器人”設計的。

另一位機器人——終結者T-800,則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主動要求體驗。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38

令人費解的是T-800在意的非不是AirPods的耳機或者充電倉部分。

而是不停的與Siri做着各式各樣的交互。

良久……T-800悠然說道:在并行時空的這一時空裡,人類對“人工智能”的理解尚淺。AI在未來很長一段并行時間裡,都将鮮有突破。還裝的像個人似得長籲一口氣……

最可氣的,就這個Wall-E …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39

接過AirPods,打開蓋子。竟然…………将耳機丢掉了………………反倒是對充電倉盒産生了濃郁的興趣。

恍然間,我理解了它的行徑……它撿到一枚鑽戒,都會将鑽戒扔掉,收藏首飾盒。

談及感受時,Wall-E表示很喜歡外形設計,因為AirPods的線條、配色等風格與它最愛的Eva一樣。

同時還叮咛,人類目前GPS,4G,Wi-Fi等等無線信号已然繁亂。這麼多的無線設備造成各種輻射污染,不環保……

同樣有“樂高”血統的小米積木機器人,則對AirPods“一臉嫌棄”。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40

嗯…………… 它确實不具備任何佩戴條件。臨走時它還對我講,過幾天要變身為“鐵甲暴龍”,屆時也許可以試戴AirPods……

讓我們……回到我們所在的人類次元裡………………

…………………………………

………………………

………………

…………

……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41

AirPods充電倉光滑的材質勢必會磨損,細小劃痕難免。避免更大的劃傷,為AirPods縫制了一個皮套。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42

有一陣子沒有鼓搗皮子了。本來就菜,加之生疏,從設計構圖到最終成品累計用了6個小時 。

最終成品還算滿意,本就精緻AirPods裝進去顯得更加精美。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43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44

air pods第三代測評(不僅僅是取消35mm的閉環)45

不同于我的其他皮制具,這支AirPods皮盒沒有如往常一樣燙印上名字。

原因是本期AirPods測品需回收。

那麼,我會将它一并寄回IT168,贈予有緣人吧。

總結

1998年,imac取消3.5寸軟驅,2011年 imac取消光驅。2012年 macbook Pro 取消RJ45網線接口。

這些接口都是在當時看起來是不可或缺的。

果斷放棄傳統硬盤,采用SSD時候。有人吐槽造價高、容量小。

07年iPhone橫空出世,拿掉實體鍵。不可更換電池。

這兩點,遭世人嘲諷。甚至科技媒體也口誅筆伐。

而時過境遷,回頭看。那些被拿掉接口,即便在當時,确實是落後于時代的。

如今除了老年機,存世的電話都是虛拟鍵盤……

蘋果之所以偉大,是其不斷的用一種近乎“傲慢”的方式開創新的科技時代。

不妥協于消費者現有的使用邏輯與習慣,甚至毫不顧忌市場上的sim卡的标準。

這一次AirPods,跳票,首批出現些許差品,漏膠,充電倉跑電,“偷偷”更新固件,等等等等。

這些羅亂與代價,咎其本質,不過是創新帶來的陣痛。

最終,AirPods攜W1來了,用戶體驗到了耳機的新用法,新突破。

真正的果粉并不會追崇某一件蘋果商品,也不會在意某款産品存在瑕疵。

蘋果最打動世人的,是這份創新且不遺餘力去實現的精神。

End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