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罷莊子的《逍遙遊》會讓人生出一種:“扶搖而上九萬裡”的豪邁氣勢,從此便想擁有那樣一番灑脫自在的逍遙人生!殊不知,這樣的想法一但産生就已和“逍遙”二字沾不上邊了。這也正體現了莊子的人生智慧,即真正的逍遙不是我們世俗意義理解的那樣,而是一種内心的逍遙自在,順自然。
莊子的逍遙究竟指的是什麼呢?這種狀态具體如何呢?今天咱們就一起來探讨和了解下。
1,“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莊子口中的“逍遙”,并不是一種刻意的追求。所謂“逍遙”的思想不像一種新的時尚潮流,人們見了它的好,就個個趨之若鹜。不是的。一個人若是“追求”逍遙自在,那他隻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迷失。難道說隻要在心門上上一個“逍遙”的門牌,便能俯瞰紅塵世俗、走得自在灑脫麼?不是的。
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實際就是告訴我們,“逍遙”是追求不來的,“追求”本身就已違背了它的原則。“逍遙”是一種自然的狀态,是本質層面上的固有屬性。逍遙者,自逍遙。若真正明白了其真谛,那麼不需刻意追求什麼,便可自得逍遙了。
所謂“逍遙”,不過一個“無”字。心中無己、無功、無名、無一切,真正達到了“無”的境界。我們起于虛無,歸于虛無,這才是生命最自然的狀态。讓靈魂脫離血肉的束縛,擺脫對物質的依賴,無依無靠,無顧無求,方可自在飛翔,達到莊周口中的“逍遙”的境地。那是一種理想的狀态,我們會深深為這種想法而着迷。試想,無需憑借海浪的推扶,也不談什麼旋風的托載,沒有體積,沒有質量,什麼也無法證明“我”的存在,可“我”就在那裡,“我”知道天真正的顔色,“我”對每一個維度的規律了如指掌,“我”見過最遠的地方,“我”即是萬物,也是虛無。
2,逍遙是一種理想的精神狀态——人與宇宙的統一
我們的世界是一個物質世界,是“有”,是實在。《逍遙遊》中的“逍遙”是一個美麗的幻想,它是不可實現的,它本身就是虛無,它不在現實中存在。說白了,它隻是一種理想的狀态罷了,要想真正達到,恐怕就不是我們人類物質世界的範疇了。活在當下,既知無法達到那樣的境地,難道,不活了。
其實,莊子在《逍遙遊》中進行描述的終極目的不是僅僅停留在要強調大鵬鳥所象征的聖人與學鸠所象征的普通而汲汲于名利的人,他們志向眼界的區别,而是在于從不同境界的人的心态,來告誡人們永遠不要自滿得意,而且存在着物我和一,人與宇宙的統一,萬物自然的相對統一這樣一種至高的境界,是“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所以人們要努力達到統一的境界,方法就是順應萬物的自然屬性,不必為了強求而用盡心機不擇手段。
3,莊子如何對待人生之痛苦?
在人的痛苦問題上,莊子所采取的态度與釋家有類似的地方,但其實質是不同的。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生死。佛家對于生死的态度,認為本來人的身體就隻是一個軀殼,“色即是空”,而且死亡是生命不可避免的事實,以此喚醒人們了悟無常。為什麼一切皆無常?因為萬事萬物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外部條件,緣聚而生,緣散而滅,一切都是因緣的集合,一切都相互依賴,沒有常駐的事物。所以,變易、無常是天地間永不動搖的真理。這就是佛所說的“空”。
一定程度上來講,佛家的“性空”是一種聯系發展辯證法的角度。而莊子也出現了類似的描述,莊子的妻子死後,他鼓盆而歌:“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行也。”然而在如何消解人的痛苦上,道家和佛家的差異還是比較明顯。
佛家認為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不真實的,包括痛苦,以此來尋找精神慰藉,減輕痛苦。而莊子則認為,理解才可以減輕痛苦,削弱感情。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關于莊子的論述中提出:“聖人由于對萬物自然的本性有理解,他的心也就不再受世界變化的影響。用這種方法,他就不依賴外界事物,因而他的幸福也不受外界事物的限制。”斯賓諾莎在《倫理學》中用了“靈魂的和平”的概念來描述“有知的人在他有知的範圍内,簡直可以不動心,而且由于理解他自己、上帝、萬物都有一定的永恒的必然性。”
面對現實的挫折與苦難,選擇相信命運,是有着一些悲觀色彩的。但是人面對社會和世界的力量是渺小的,選擇沖突與對立也是螳臂當車、蚍蜉撼樹,不如選擇從容順應,還能得到精神的自由與超脫。
4,莊子的“逍遙”心态
在莊子的《逍遙遊》裡,我們知道有一個故事,講的是蜩與學鸠嘲笑鲲鵬的事,以下是原文:蜩與學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裡而南為?”适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适百裡者,宿舂糧;适千裡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在這則故事中,蜩與學鸠是凡流,鲲是有為境界,比他們更上的還有一些層次,最後是逍遙的終極境界。很多人其實對這段是有誤解的,認為莊子隻贊美了鲲鵬,鄙視了蜩和學鸠,事實并非如此。莊子在這裡隻不過使用了一些對比和舍棄,認為人生隻要找到自己應當達到的極至即可,無所謂褒貶,無所謂高低,無所謂成敗,莊子通過這些告訴我們,人生無分高低貴賤,成敗也不必看得太重,隻要遵從自己的本心和自然規律而活就可以。
逍遙遊的境界就是“莫之夭阏”,無所羁絆。莊子認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就可以不憑借外力了。鲲和蜩與學鸠在自己的範圍内都做到了這一點,也算是一種很好的活法了。
偉大而玄妙的“逍遙”是一種源于自心的樂,心向“無”,生在“有”,何不是一種生命之逍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