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清江方山在什麼地方

清江方山在什麼地方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3 20:41:16

清江方山在什麼地方?栖霞位于膠東半島腹地,域内楊家圈遺址是大汶口文化到龍山文化時期村落遺址的典型代表,遺址中發現了粟和水稻的皮殼及印痕遠古時期,在栖霞及周邊便居住着不同的東夷部族,先民們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留下了多彩的文明印痕在論證方山上的石牆、祭壇與石塑龍等積石堆的形狀與遠古天文觀測的關系前,筆者從居住在栖霞的先民來進行考證,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清江方山在什麼地方?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清江方山在什麼地方(方山附近或為旸谷所在地)1

清江方山在什麼地方

栖霞位于膠東半島腹地,域内楊家圈遺址是大汶口文化到龍山文化時期村落遺址的典型代表,遺址中發現了粟和水稻的皮殼及印痕。遠古時期,在栖霞及周邊便居住着不同的東夷部族,先民們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留下了多彩的文明印痕。在論證方山上的石牆、祭壇與石塑龍等積石堆的形狀與遠古天文觀測的關系前,筆者從居住在栖霞的先民來進行考證。

嵎夷族始祖 為黃帝部落的一支

《尚書·堯典》寫道:“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嵎夷、旸谷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是羲仲測定春分的地方。

嵎夷族始祖為黃帝部落一支的禺部族首領,稱“禺虢”。《大荒東經》寫道:“黃帝生禺虢,禺虢生禺京。”禺京也叫禺強。禺虢族是少昊時期在東夷地區的黃帝族人,其後人禺強族為颛顼時期在東夷地區的黃帝族人。後來,禺強部族逐步來到山東半島東部沿海地帶,以捕魚為生,成為東夷族的一支新部族,稱嵎夷部族。

古代曆法書《月令》中提到四時之神——春天之神東方句芒、夏天之神南方祝融、秋天之神西方蓐收、冬天之神北方禺強,四時主神祭祀的大本營在山東膠南琅琊台。《山海經》還描述了四神的形象,句芒是人面鳥身,祝融是獸身人面,蓐收的左耳戴着一條蛇,禺強是人面鳥身,兩耳各戴一條青蛇。四神的座騎也非同一般,句芒、祝融和蓐收都是乘兩龍,而禺強是腳踩兩蛇。其實,蛇也可以看作龍的化身,《史記·外戚世家》寫道:“蛇化為龍,不變其文;家化為國,不變其姓。”

禺部與句芒部族

融合形成嵎夷

遠古時期,齊地八神中的四時主神崇拜就在膠東地區盛行,四時主神中的春神是句芒,推測大緻生活在膠東半島一帶。句芒是少昊的兒子,既是春神、東方神,也是東海之神、草木神、生命神。

句芒和太昊氏的圖騰龍相融合,出現人面鳥身、騎兩龍的形象。禺強也是四方神和四時神中的一員,被後世尊為冬神、北方神。後來,比句芒晚的禺部族來到膠東半島與當地的部族相融合,形成嵎夷部族。禺強也是人面鳥身、騎兩龍的形象,可見這也是一種圖騰,他們繼承了原來東方句芒的圖騰,變成自己的圖騰。

《莊子·大宗師》曰:“北海之神,名曰禺強,靈龜為之使。”說禺強是靈龜的化身,這和方山龜象不謀而合。後來北方之神變成玄武,成了龜蛇相交的形象,随着時間的推移,北方神一家獨大,成為玄武大帝,東方神青龍和西方神白虎成為他的門神。

假設方山是嵎夷的居住地,形似烏龜,山上有大量石塑龍,是否這就是最早的玄武形象?是玄武大帝的祖庭?或者說這就是禺強和句芒兩個部族融合後圖騰的一種特殊表現呢?

羲仲比禺強晚一些,是帝堯的天文官羲和的兒子,帝堯派羲仲到東方嵎夷所在地一個叫旸谷的地方進行天文觀測,說明天文曆法觀測和制定有一個連續性的過程。

明清人已認同栖霞是嵎夷所在

既然推斷方山上的許多遺迹是用來觀測天象制定曆法的,那麼我國遠古時期是怎樣進行天文觀測的呢?

《尚書·堯典》記載:“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賓出日,平秩東作……”帝堯派遣四位天文官到東西南北四方各地進行天文觀測,制定曆法。春分的測定是天文官羲仲來到東方嵎夷居住的一個叫旸谷的地方測定的。

關于嵎夷和旸谷的所在,我們看一下古代典籍中的記載。《尚書·禹貢》中寫道:“嵎夷既略,濰、淄其道……萊夷作牧。厥篚檿絲。浮于汶,達于濟。”古青州之範圍,對應今天的濟南、淄博、東營、日照、濰坊、青島、煙台、威海。

原來的嵎夷分布在今膠東半島一帶,随着東夷族的不斷發展,特别是虞舜時期,炎帝後裔萊人東遷進入東夷之地。萊人最早定居在萊陽市旌旗山的南面,旌旗山古稱萊山,山南為陽,所以叫萊陽。萊人種植萊,即一種小麥,由于萊人帶去先進的農耕種植技藝,使東夷人生活得到了保障,終融入至東夷人形成了萊夷族,且逐步取代了隅夷族。嵎夷的生存受到擠壓,被迫向山東西南一些地區遷移,因此山東西南、江蘇一些地方留下嵎夷的足迹。這才有《尚書·禹貢》的“嵎夷既略”及“萊夷作牧”。

旌旗山在方山的正南面,距方山約15公裡,從方山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小麥的種植對曆法時令要求很高,顯而易見萊夷定居這裡絕不是偶然。

《栖霞縣志》中記載:“岠嵎山在縣東三十裡,《虞書》分命羲仲宅嵎夷;《禹貢》嵎夷即略。”“按岠嵎書名嵎夷,史名郁夷,或名禺鐵,要之其地。”岠嵎山因隋朝開皇年間牟州刺史辛公義在此地開采黃金,故改名金山沿用至今。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知縣李揆在栖霞縣署内儀門東側,修建“寅賓館”,紀念“寅賓出日”這一經典事迹。

可見栖霞自古以來一直将自己看做是嵎夷所在地,是帝堯時羲仲“寅賓出日”、測定春分的地方。根據《尚書·堯典》的記載,筆者推斷,最早的旸谷有可能就在栖霞某個地方。

楊家圈遺址與旸谷傳說

漢張衡《東京賦》雲:“左瞰旸谷,右睨玄圃”,将“旸谷”與昆侖山仙人所居之地“玄圃”并稱,是一個讓人憧憬神往的地方。《尚書·堯典》雲:“宅嵎夷,曰旸谷。”嵎夷與旸谷是什麼關系?漢孔安國釋曰:“旸,明也。日出于谷而天下明,故稱旸谷。旸谷、嵎夷一也。”《禹貢錐指》說:“據日所出謂之旸谷,指其地名即稱嵎夷。”也就是說旸谷和嵎夷是一個地方。

在現實中,旸谷是東方嵎夷居住地的一個地點。

《山海經·海外東經》:“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郭璞注:“扶桑,木也。其中湯谷,也叫陽谷、旸谷。

方山附近是否有以“旸”、“陽”或者“楊”命名的地方呢?首先,方山腳下就是楊家圈古遺址,膠東地區的遠古文化類型就被命名為楊家圈文化類型。

“陽”“楊”與“旸”在古時通用,楊家圈就在方山腳下的一片谷地裡,楊礎河、清水河在它旁邊流過,那麼方山附近的楊家圈一帶可能就是學者們苦苦尋覓的羲仲“寅賓出日,平秩東作”的旸谷了。楊家圈南面不遠處是楊礎村,楊家圈東南6公裡左右有一個村子就叫旸谷。上世紀80年代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時,據說工作人員因為“暘”字生僻,将村名給簡化成陽谷。村民對此很不滿意,認為旸谷這個名字更加吉祥。因為村裡世代相傳村名來自《尚書》,名字是為了讓後世銘記此地是東方太陽升起的地方。

2018年,“陽谷村”恢複了原來的名字“旸谷”。

當我們站在方山山頂平原上學着羲仲“寅賓出日”,觀看日出時,再看一下“昜”字的象形文字,會發現“昜”字其實就是太陽在一個山頂平原上升起的樣子。

龍山文化時期,整個膠東的文化類型就叫楊家圈文化類型,地位非常重要。如果我們将“楊”字換掉,變成旸家圈或者陽家圈,意思就變成太陽的家園,這跟傳說中的旸谷也很接近。

方山比對“帝堯之都”陶寺遺址

方山附近或為古籍中的“旸谷”

既然羲仲來到嵎夷、旸谷是進行天文觀測,确定春分、制定曆法的,那确定這個地方最關鍵的要素就是:這個地方必須要有進行天文觀測的觀象台。沒有這一類的要素,就不能夠稱之為旸谷。

曆法的制定需要一個漫長的觀測記錄過程,運用某種觀測方法,總結觀測結果,反複論證才能夠制定出準确的曆法。

《尚書·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這句話告訴我們,帝堯在他的都城讓羲、和進行天文曆法觀測,制定曆法。帝堯的都城在什麼地方?是否有什麼天文上的重大考古發現?

陶寺遺址于1978年發現于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陶寺村,學界普遍認為這裡就是“帝堯之都”。2003年,山西襄汾陶寺遺址中期小城内發現了一座半圓形觀象台。陶寺觀象台初步研究表明,陶寺文化已經有了發達的20個節令的曆法體系,是靠觀測柱縫和觀測點系統進行觀象授時,從天文學角度看屬于列石陣觀測地平曆法系統。此外,陶寺文化也發現了圭表測影的痕迹。

帝堯派遣天文官到四方各地進行天文觀測,制定曆法,是中國最早的一次“四海測驗”。此後,許多朝代在制定曆法的時候都會進行四海測驗,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元代郭守敬編撰《授時曆》。不過他們所采用的最主要的數據卻是登封市告成鎮的觀象台,這處觀象台是當年周公測定的,被譽為“天地之中”。

再看一下方山的地理位置,形似祭壇,正好在膠東半島的正中心,西面、南面、北面到達海岸線的距離幾乎都是65公裡,東面較長有150公裡。方山是膠東半島的天地之中,正是設立觀象台進行天象觀測,制定曆法的最佳地點。

方山山上有大量的祭壇、石牆、道路、石塑龍,蘊藏着許多遠古的秘密。方山形似龜,龜甲在古代本身就是通天神器,象征着天,龜腹象征着大地,四肢象征着支撐天地的維柱。

筆者推斷方山上的這些石牆、道路和祭壇的組合代表着一個天上的星空,四個邊上的石牆和石堆代表着天上的二十八宿,山上平原縱橫交錯的石牆和道路構成一座巨大的圭表,用來測天量地,都具有天文意義。尤其東西第8大路,春分時節太陽從東方升起時能夠正好對準這條路,指示春分時節到來。

公元前11世紀,周公在古陽城(今登封告成)建立了測影台,他“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求地中是為營建洛邑提供依據。為什麼一定要在地中建立都城呢?《周禮》解釋道:地中乃“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然則百物阜安,乃建王國焉,制其畿,方千裡而封樹之。”當然,地中的測量不僅僅是建立都城所需,更重要的是為制定曆法,保證曆法的準确性。

筆者推斷,方山的觀象祭祀建築群最早應該是從太昊和句芒時期就開始修建,代表東方和春天。後來禺強來到此地,形成嵎夷,再後來帝堯又派遣天文官羲仲來此測定春分。

羲仲來東方測定春分的地方叫“旸谷”,那麼方山東側的山谷可能就是傳說中的“旸谷”。它和方山東部盆地相連,構成一個巨大的谷地,谷地中心正是旸谷村,旸谷村西北面高崗正是楊家圈古遺址。

《說文解字》關于龍的解析是:“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也就是說龍的習性本身就代表着春分,這和羲仲來旸谷主要是測定春分不謀而合。

栖霞漢代為腄縣,地屬東萊郡,屬嵎夷地區,方山上又有龐大的觀象祭祀遺址,地理位置又那麼特殊,與古籍中描寫的“旸谷”相吻合。

筆者調查發現,國内其它号稱“旸谷”的地方,根本沒有發現遠古大規模的觀象以及祭祀天地日月的遺址。沒有這種遺址,就缺乏稱作“旸谷”的先決條件。由此,筆者認為這就初步廓清了方山祭祀建築遺址的功能性問題,認為方山附近很可能就是羲仲确定春分的旸谷。

探秘栖霞方山

聖霞泉特約報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