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言道,人生是一所大學。
就人生而言,每個人都是學生。
活到老,學到老。此乃理所應當。
但關鍵是學明白,活明白。
簡單來說——
“明白”的狀态,就是你悟性的狀态。
“明白”的程度,就是你悟性的程度。
也就是說,對于世上的道理,你要始終處于“明明白白”之中。
但是,你如何始終處于“明明白白”之中?
這又回到剛才所說的話了——
活到老,學到老。同時,學明白,活明白。
這好比是“從前有座山”的循環故事。
那麼,關鍵是,你如何才能學明白,活明白?
2.
第一句話,和誰學很重要。
也就是說,你不能跟着低水平的人甚至差勁糟糕的人瞎跑,不能跟着不良的風氣、敗壞的道德瞎跑,不能不擇手段地追名逐利而甚至害人害己……
無論如何,無論何時何地,無論何種情形,金錢、名利、權力之類,都不能把你異化掉,都不能讓你膨化變形,都不應該讓你落入大坑甚至深淵。
換句話說,人們不能“近墨者黑”,而要“近朱者赤”。
那麼,跟誰學好呢?
古人說,以天地為師,以萬物為師。
古人還說,見賢思齊,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實際上這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了,天地人都是老師。
要向“天”學,擡頭,就是天天向上;
要向“地”學,俯首,就要腳踏實地。
天,就是“天行健”;地,就是“地勢坤”。
乾坤兩卦其實已經把易經說透了,把世間的道理說透了。
至于人之師,就是見賢思齊的“賢”。自古以來,中國的聖賢很多,不僅要見賢思齊,而且要知行合一!
不說老子孔子,單舉七十二賢中的兩個人,讓孔子歎賞不已,直如知音:
比如顔回,“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比如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不為物所累,不為欲所累。
何其灑脫,何其自在,何其快樂!
3.
第二句話,怎麼學也很重要。
就學習而言,悟性是極其重要的。
而悟性是有“對象”的,這個“對象”就是古人說的“道”,就是今人說的規律。
同時,悟性是有橋梁的,這個橋梁就是高層次的默契。
就是說,悟性通過“默契”的橋梁,達到了這個“道”,達到了這個“規律”,因此——
默契的高度,決定着你悟性的高度。
默契的境界,決定着你悟性的境界。
你有啥悟性,單是你自己說了不算,單是“小我”說了不算,而是“默契”說了算。
說白了,你有多高的悟性,是你和外界、你和環境,你和他人是分不開的,就是由你和“自然”,你和“天地人”的契合程度說了算的。
對于天地之師也好,萬物之師也好,人之師也好,人們必須從“小我”中走出來,或者“法天則地”,或者見賢思齊,明明白白地達到這個“師”的水準,而且沒有最好,隻有更好。
比如伏羲以天地為師,“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
比如倉颉以天地為師,“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迹”,從而創造了文字。
默契,就是要看齊更高的标準,達至更好的境界。
4.
第三句話,如何悟很重要。
默契的境界,決定你悟性的層次。
那麼,默契能讓悟性達到什麼樣層次呢?
大略可分三個層次:
一是略似“于是我心有戚戚焉”。
也就是說有了好的“印象”,好的感覺,好的靈感,好的同感,好的共識。
隐隐的,一閃而過的。貴在把握和捕捉。
注意,這個“戚戚”可不是“小人常戚戚”的“戚戚”。
二是若有所悟。
也就是說似乎一下子明白了什麼,一下子知道了什麼。
有豁然開朗之感,仿佛知道了些許道理,洞明了些許智慧。
好比弘忍大師在慧能腦袋上敲了三下、菩提祖師在孫悟空腦袋上敲了三下。
弟子二人皆心有靈犀,從而獲得了不斷進階的契機。
三是“恍然大悟”。
即仿佛電光石火,醍醐灌頂,事物及其道理明明白白地擺在那裡!
“你懂的”,他也一下子完全醒悟了,明白了,知道了,原來如此!
“無需贅言”,言語道斷。
兩人心領神會,會意一視,會心一笑。
如同世尊拈花,迦葉微笑。
生命本悟,快樂本心。天人本一,智慧本光。聽光中文、光未央原創作品未經許可嚴禁轉載使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