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題破山寺後禅院常建原文譯文

題破山寺後禅院常建原文譯文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7 06:50:27

【作品介紹】

《題破山寺後禅院》是唐代詩人常建的一首題壁詩,載于《全唐詩》卷一四四,并入選《唐詩三百首》。此詩抒寫清晨遊寺後禅院的觀感,以凝煉簡潔的筆觸描寫了一個景物獨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達了詩人遊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境界的強烈追求。全詩筆調古樸,層次分明,興象深微,意境渾融,簡潔明淨,感染力強,藝術上相當完整,是唐代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

題破山寺後禅院常建原文譯文(常建唐詩題破山寺後禅院注釋)1

【原文】

版本一

題破山寺後禅院⑴

清晨入古寺⑵,初日照高林⑶。

竹徑通幽處⑷,禅房花木深⑸。

山光悅鳥性⑹,潭影空人心⑺。

萬籁此都寂⑻,但餘鐘磬音⑼。

版本二

題破山寺後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籁此俱寂,惟餘鐘磬音。

版本三

題破山寺後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籁此俱寂,但餘鐘磬音。

版本四

題破山寺後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籁此俱寂,但餘鐘磬音。

【注釋】

⑴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齊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入:進入。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陽。照:照耀。高林:高樹之林。

⑷竹徑:一作“曲徑”,又作“一徑”。通:一作“遇”。幽:幽靜。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悅:此處為使動用法,使……高興。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此處為使動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臨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萬籁(lài):各種聲音。籁,從孔穴裡發出的聲音,泛指聲音。此:在此,即在後禅院。都:一作“俱”。

⑼但餘:隻留下。一作“惟餘”,又作“唯聞”。鐘磬(qìng):佛寺中召集衆僧的打擊樂器。磬,古代用玉或金屬制成的曲尺形的打擊樂器。

【白話譯文】

大清早我走進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樹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處,禅房前後花木繁茂又缤紛。

山光明媚使飛鳥更加歡悅,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淨心。

此時此刻萬物都沉默靜寂,隻留下了敲鐘擊磬的聲音。  

【賞析】

這首詩題詠的是佛寺禅院,抒發的是作者忘卻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懷。詩人在清晨登破山,入興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樹林。佛家稱僧徒聚集的處所為“叢林”,所以“高林”兼有稱頌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顯露着禮贊佛宇之情。然後,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後院,發現唱經禮佛的禅房就在後院花叢樹林深處。這樣幽靜美妙的環境,使詩人驚歎,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他舉目望見寺後的青山煥發着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隻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滌除。佛門即空門。佛家說,出家人禅定之後,“雖複飲食,而以禅悅為味”(《維摩經·方便品》),精神上極為純淨怡悅。此刻此景此情,詩人仿佛領悟到了空門禅悅的奧妙,擺脫塵世一切煩惱,像鳥兒那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隻有鐘磬之音,這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純淨怡悅的境界。顯然,詩人欣賞這禅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無門的情懷。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但筆調有似古體,語言樸素,格律變通。它首聯用流水對,而次聯不對仗,是出于構思造詣的需要。這首詩從唐代起就備受贊賞,主要由于它構思造意的優美,很有興味。詩以題詠禅院而抒發隐逸情趣,從晨遊山寺起而以贊美超脫作結,樸實地寫景抒情,而意在言外。這種委婉含蓄的構思,恰如唐代殷璠評常建詩歌藝術特點所說:“建詩似初發通莊,卻尋野徑,百裡之外,方歸大道。所以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辄來,唯論意表。”(《河嶽英靈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詩的特點在于構思巧妙,善于引導讀者在平易中入其勝境,然後體會詩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辭藻驚人。因此,詩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現在讀者面前,令人驚歎。而其佳句,也如詩的構思一樣,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歐陽修十分喜愛“竹徑”兩句,說“欲效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為難工也”。後來他在青州一處山齋宿息,親身體驗到“竹徑”兩句所寫的意境情趣,更想寫出那樣的詩句,卻仍然“莫獲一言”(見《題青州山齋》)。歐陽修的體會,生動說明了“竹徑”兩句的好處,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臨其境,而在于能夠喚起身經其境者的親切回味,故雲難在造意。同樣,被殷璠譽為“警策”的“山光”兩句,不僅造語警拔,寓意更為深長,旨在發人深思。正由于詩人着力于構思和造意,因此造語不求形似,而多含比興,重在達意,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盛唐山水詩大多歌詠隐逸情趣,都有一種優閑适意的情調,但各有獨特風格和成就。常建這首詩是在優遊中寫會悟,具有盛唐山水詩的共通情調,但風格閑雅清警,藝術上與王維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類同,确屬獨具一格。

【作者介紹】

常建,唐代詩人。長安(今陝西西安市)人。公元727年(開元十五年)登進士第。公元753年(天寶十二年)之前,曾任盱眙(今江蘇盯眙縣)尉。後去職,隐居于鄂渚(今湖北東南)一帶。一生仕途很不得志,卻頗具詩名。殷璠編《河嶽英靈集》就将常建列為首位,評價很高。他長于五言,以山水田園詩著稱,意境清遠,風格淡泊,造語警拔,構思精妙。同時,邊塞詩也頗有成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