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在擴大開放上展現更大作為

在擴大開放上展現更大作為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1 19:55:29

在擴大開放上展現更大作為?作者:劉志彪在《求是》2022年第17期發表的《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必然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對我國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的戰略取向會不會變成關起門來封閉運行,成為封閉的國内單循環的疑問,給予斬釘截鐵的回答:“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内國際雙循環,不是封閉的國内單循環……我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隻會越開越大要科學認識國内大循環和國内國際雙循環的關系,主動作為、善于作為,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在擴大開放上展現更大作為?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在擴大開放上展現更大作為(在開放中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1

在擴大開放上展現更大作為

作者:劉志彪

在《求是》2022年第17期發表的《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必然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對我國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的戰略取向會不會變成關起門來封閉運行,成為封閉的國内單循環的疑問,給予斬釘截鐵的回答:“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内國際雙循環,不是封閉的國内單循環。……我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隻會越開越大。要科學認識國内大循環和國内國際雙循環的關系,主動作為、善于作為,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

國内市場主導經濟循環:發揮内需在開放發展中的作用

如果我們把改革開放以來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後,中國經濟嵌入全球價值鍊分工,利用國内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大進大出、兩頭在外的發展格局,簡單地稱之為以國際市場主導的發展格局的話,那麼可以發現,這種發展格局的最重要特征是經濟增長對外依賴程度較高,不僅技術,而且市場也主要是依賴外國尤其是發達國家,而我國自己則成為全球加工制造生産的平台。

從統計數據可知,以國際市場主導的發展格局在2006年達到峰值,而後因我國擴大内需戰略作用奏效,出現一路向下調整的基本态勢。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從2006年峰值的67%下降到2019年的近32%,經常項目順差占國内生産總值比重由最高時的10%以上降至目前的1%左右,内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7個年份超過100%。

從理論上看,形成國内市場主導經濟循環的發展格局,需要把自己的市場向全球進一步開放,據此不僅可以形成對全球商品要素資源的強大吸引力,從而通過最大限度地吸引全球人才、技術和知識來發展本國的創新經濟,而且也可以為全球商品要素資源的供給創造需求,為長期低迷的世界經濟注入來自中國發展的強大動力。即中國基于内需的開放發展,一方面能讓龐大的國内大市場具有“向内集聚資源”和“向外集聚資源”的雙重作用;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地拉動世界經濟增長,進一步凸顯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确立國内市場主導經濟循環的發展格局,絕不意味着未來發展可以不利用外國的要素,更不意味着結束對外開放,而是要把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讓更多的國内外發展資源更深入地參與中國嵌入的全球創新鍊。

确立國内市場主導經濟循環的發展格局,跟中國與世界經濟要進行再平衡的總體趨勢和我國戰略轉變直接相關。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宏觀經濟政策開始意識到大國經濟長期以國際市場主導發展格局,對世界經濟均衡與國家穩定、安全将會産生巨大沖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揚棄單一的出口導向戰略,把擴大内需作為基本立足點,推動經濟發展向内需主導轉變,推動經濟全球化從客場向主場轉變,以充分發揮内需在鍊接和推動國内外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做出這樣的選擇,也與國内新一輪的發展條件變化和發展資源形成有關。從需求看,我國巨大的人口規模和中等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使我國的消費以及由此派生的進口需求和投資需求位居世界首位,今後仍有巨大的成長空間。從供給看,我國有龐大國内市場刺激出來的全球最大的生産能力,不僅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生産門類和體系,而且能夠根據國内外需求變化,滿足全球市場對質量品質要求不斷趨嚴的商品服務需求。因此,我國國内市場主導經濟循環的特征,是當今世界經濟再平衡的要求和趨勢決定的,是我國經濟全球化戰略方向轉變決定的,是大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決定的,絕不是為了實施封閉的國内單循環。今後,随着經濟增長的内需潛力不斷釋放,我國以國内市場主導經濟循環的發展格局特征會越來越明顯。這也是大國經濟發展演變的一般模式。

新發展格局的基本特征:開放發展中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

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我們理解,這種高水平的自立自強,一方面是主要利用自己的市場和要素而不是依賴别人進行自主創新,形成現代化的産業鍊供應鍊;另一方面是要在開放中參與全球創新鍊的合作,在合作中實現高水平自主創新。當今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掌控全球産業鍊的各個關鍵環節,更不可能靠封閉完成創新鍊中各種複雜的知識創造、技術創新和産業擴張活動。同時高水平的自立自強,也意味着需要利用龐大的内需去鍊接、聯通國内市場與國外市場,以國内市場拉動或驅動國外市場,打通經濟循環在各關鍵環節的痛點和堵點,實現市場利用的自我控制和自立自強。

在開放發展中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取決于我們如何科學認識和正确處理國内大循環和國内國際雙循環的關系。這首先需要樹立科學理性的認知。為此我們堅持開放發展觀。首先,堅持開放發展是我國不能動搖的基本國策。在當今某些逆全球化浪潮下,對外開放的地位不僅沒有下降,而且顯得更加急迫和重要。對外開放的外部環境越是困難,我們越要堅持基本國策,對此決不能發生任何動搖。其次,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我國現階段還有很多産業技術領域與世界發達國家仍存在差距。即使是一些相對領先的領域,也需要與世界交流和學習。再次,在涉及多邊聯系的國際經濟活動中,需要強調利益共享和利益協調。最後,對于開放、發展與安全的關系,要增強在對外開放環境中動态維護國家安全的本領。安全是底線,但是高水平的安全必須在開放發展中實現,以開放促發展,以發展保障安全。

把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克服外部環境和規則接軌的障礙

在國内市場主導經濟循環的發展格局下,我們能不能把已經開放的大門繼續開大,主要取決于我們如何對待外部環境和對内開放或國内改革的問題,以及我們如何通過加大對内開放來有效地與國際規則進行對接。

一方面,利用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絕對優勢、完整工業體系的比較優勢以及制度等方面的政治優勢,實施基于内需的經濟全球化戰略,繼續擁抱新型經濟全球化的到來。美國主導全球産業鍊重組的現象,對中國來說并不意味着經濟全球化的結束,而是經濟全球化的形式發生了一些重要的變化。其中最本質的變化,就是以出口導向為特征的經濟全球化的落幕,而基于内需的經濟全球化則正在形成。即中國要利用自己強大的全國統一大市場,逐步形成以内需為主要驅動力的全球價值鍊和國内價值鍊,今後國門大幅度的開放,都要在内需主導的力量下來進行,不僅由此吸引更多的國際合作夥伴,而且以此為誘導大力發展自主創新技術。同時我們也要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中,盡力實施各種可能的、更多的單邊自我開放和多邊協調開放措施,争取更多的支持和合作參與我國發展的國際力量。

另一方面,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進行規則改革和對内開放,有效對接全球通行的先進規則。如要繼續放寬市場準入,推出若幹有标志意義的開放舉措。在國内大循環主體地位日益突出的趨勢下,外資仍然是中國經濟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連接的紐帶和相互促進的重要動力。再如,我們還要繼續加大國内投資營商環境的優化力度,尤其是改善和提升中西部地區的投資營商環境。營商環境的改善過程也就是對外開放的深化過程。當越來越多的外資是由于龐大的國内市場的吸引力進入中國,公平競争環境的建設就顯得更加重要。國内規制的改革,其重要意義一點也不亞于對外資股比限制、經營範圍限制的取消。過去,中國對外開放主要靠優惠政策去創造政策窪地,吸引商品要素資源流動型。現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要求實施制度型開放,使政策規則統一和一緻,吸引外資和産業轉移主要應該靠改善和提升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投資營商環境。其中,政策和規則的透明度、産權保護、公平競争、鼓勵競争反對壟斷,是我國優化營商投資環境中最需要加強的重點,也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工作要點。(劉志彪)

來源: 學習時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