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與老子的四次對話?孔子曾拜見老子,問了幾個問題,孔子十分佩服,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孔子與老子的四次對話?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孔子曾拜見老子,問了幾個問題,孔子十分佩服。
回到魯國,衆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
孔子道:“見之!”
弟子問:“老子何樣?”
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鈎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随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01
第一段對話
老子送别孔子,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财,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财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
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于死,在于好譏人之非也;
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于身,在于好揚人之惡也。
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
孔子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解釋:
聰明的人容易死,是因為喜歡譏諷别人的過失。
喜歡辯論還很厲害的人容易招禍,因為他們喜歡說别人的錯誤。
如果是别人的晚輩,就不要把自己态度放高;如果是别人的下屬,就不要顯擺自己的高明。
感悟:
月明星稀,月亮明亮的時候,星星就很稀疏。
一個人太有才華的時候,就容易顯得别人黯淡無光。
每個人都愛面子,太聰明的人容易損傷别人的面子。
蘇轼遭難,蘇轍說:蘇轼何罪,獨以名太高。
02
第二段對話
孔丘歎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
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于仁義之間,則本性羁絆。功名存于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則煩惱之情增。”
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為于民之感歎矣”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于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于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解釋:
孔子面對河流感歎,逝者如斯,自己年華老去,卻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老子卻說:人生天地之間,本來和自然一體,人的生老病死,和大自然的春夏秋冬其實沒什麼區别。自然而生,自然而死,順其自然,就不會迷失本性,心中常想功名利益,心中才會焦慮,才會生出煩惱。
孔子解釋說:我是擔憂仁義不能施行天下,戰亂不能停止,國政不能清明,而匆匆一生幾十年,所以我才會有一種大丈夫生于世間,卻不能建功立業,為民衆做些事情的感慨。
老子說:天地沒人推動卻自然而行,日月沒有人推着卻可以井然有序,飛禽走獸不用人造卻也欣欣向榮,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哪裡用得着勞煩我們。
人的生死榮辱,也都是自然之道罷了。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國政自然清明,人心自然歸正,哪裡用得着去提倡仁義禮樂呢。
越是提倡這些,離人的本性越遠,就像是擊鼓追人,敲的越響,人跑的越遠。
感悟:
孔子要推行仁義,但是人生短暫,怕不能施行,因此感歎煩惱。
老子卻說:仁義這個東西,順其自然,不要人為推動。
03
第三段對話
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
孔丘曰:“水有何德?”
老子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于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衆人處上,水獨處下;衆人處易,水獨處險;衆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争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
老子點頭說:“與世無争,則天下無人能與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
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
故聖者随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于大街,誰敢用你?”
老子曰:“欲觀大道,須先遊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内,環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順自然而生滅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見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觀其同,則可遊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為一,無形無性,無異也。”
孔子問:“觀其同,有何樂哉?”
老子道:“觀其同,則齊萬物也。齊物我也,齊是非也。故可視生死為晝夜,禍與福同,吉與兇等,無貴無賤,無榮無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樂,何處而不樂哉?”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依依不舍地告别老子。
解釋:
老子說,為什麼不學習水的德行呢?
孔子說:水有什麼德行。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利于萬物而不争搶,處在衆人厭惡的地方,這是謙卑的德行。
江海能這麼廣闊,都是因為他可以卑下。天下沒有比水更柔軟的,卻也沒有比它更剛強的。
這就是柔德。所以柔軟可以勝過剛強,它沒有“有”,所以可以自由出入于“無”。這就是不言之教,這就是“無為”。
孔子說:我知道了,大家都往高處走,隻有水往低處走,大家都在容易的地方,水獨自在困難的地方,大家都是潔淨的地方,隻有水在污穢的地方,它所在的地方,都是大家不喜歡待的地方,所以,誰能和他争搶呢?
老子:與世無争,所以誰也不能和它争。這就是水德。
水無處不在,道無處不在,水不曾失敗。
空而靜,适合為淵。
損害自己,施恩不求報,這是仁。
圓的地方一定打旋,方的地方一定折轉,塞住一定停止,掘開一定流出,這是守信。
洗淨萬物,齊平高低,這是善于治理。
東西放上能浮,看東西能清楚,沖擊起來勢不可擋,這是善于使用他的才能。
晝夜不停,滿了再進,這是善于等待時機。
善于聖人随機應變;智者順其自然。
你此去,一定要禮讓恭謙,戒掉驕矜之氣,去掉臉上的志向和欲望,不然風風火火,氣勢逼人,誰敢用你。
感悟:
這段話在《道德經》中有類似的表述。
順其自然很難理解,所以老子用水來打比方。
水就是懂得順其自然,所以可以成百谷王。
無為不是消極應對。
而是抓住時機,找準方法,善于使用才能,懂得尊重萬物必然存在的規律。
不要以人為尊,而以天為尊,不要違逆天道,胡亂作為。
04
第四段對話
老子曰:“欲觀大道,須先遊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内,環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順自然而生滅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見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觀其同,則可遊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為一,無形無性,無異也。”
孔子問:“觀其同,有何樂哉?”
老子道:“觀其同,則齊萬物也。齊物我也,齊是非也。故可視生死為晝夜,禍與福同,吉與兇等,無貴無賤,無榮無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樂,何處而不樂哉?”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依依不舍地告别老子。
解釋:
老子說,想要窺伺大道,就一定要把心放在物的本源上。
天地萬物,看起來不一樣,但是其實本質是相同的,都随着天地自然運行。
萬物不同隻是表面,相同才是内在。舍不同,觀相同,才能了解萬事萬物的道理。
萬物本源,是一,沒什麼性狀,沒什麼區别。
孔子:觀察到相同,有什麼快樂的嗎?
老子說:物我齊一,是非、物我、生死、晝夜、福禍、吉兇、貴賤、榮辱,都沒什麼區别。
心中古井無波,自得其樂。
感悟:
一念不生,萬念不在,空空如也。
老子在講去“我執”,把“我”放下,把自己腦子裡的條條框框都放下,把所有的偏見都放下。
才能看到萬物相同的本質。
比如:你分辨好人壞人,那就無法懂得“人”的本質,見識上有愚妄,情緒上就有波動。
隻有萬物其一,物我不分,心靈才能真正安甯快樂。
(來源:北京文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