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開始于唐代。從唐初開始,一種新的詩體形成了。這種詩體在字數、聲韻、對仗方面都有格律規定,是一種格律詩,唐人稱之為今體詩或近體詩,後人沿用唐人的說法,多稱為近體詩。同近體詩相區别的一種詩體,是不受格律限制的自由詩。它産生于近體詩之前,唐人稱之為往體詩或古體詩,後人沿用唐人的說法,多稱為古體詩。古體詩,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代及其以後的詩人仍有寫作古體詩的。
古體詩和近體詩,還可以各分成若幹種類。一般的劃分角度是,按“言”,即按每一詩句的字數。比如,每句五個字的,便稱為五言。詩的種類中,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及雜言等都有。但是,三言的詩是極少見的。
古體詩如按言分,可分為:四言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雜言詩等。(一)四言詩。在近體詩中是沒有的,雖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體詩。《詩經》中收集的上古詩歌以四言詩為主。《詩經》之後,兩漢、魏、晉仍有人在寫四言詩,曹操的《觀滄海》,陶淵明的《停雲》,都是四言詩。唐代及其以後,四言詩就很少見了,但也有,如王維的《酬諸公見過》便是。
(二)五言古詩。簡稱五古。較四言詩晚起,最早産生于漢代。《古詩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詩。漢代以後,寫五言古詩的人很多。南北朝時的詩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後的古體詩五言的也較多。
(三)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它的産生可能早于五言古詩。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言古詩多見。到了唐代,七言古詩大量地出現了。唐人又稱七言古詩為長句。
(四)雜言詩。也是古體詩所獨有的。詩句長短不齊,短句僅一言,長句達十言以上,但以三、四、五、七言為多見。《詩經》中就有雜言詩,漢樂府民歌中雜言詩較多。唐代及其以後的詩人,也寫了不少雜言詩。對這種雜言詩,不管其詩句字數多少,都被劃入了七言古詩一類。唐、宋時代的雜言詩,其形式多種多樣:有七言中雜五言的,如張籍的《行路難》;有七言中雜三言的,如張耒的《牧牛兒》;有七言中雜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進酒》;有七言中雜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為主雜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難》;等等。因詩句長短不齊,又被稱作長短句。
(五)古體詩。古體詩中還有少量的六言詩。六言詩,現能見到的最早的是孑L融的《六言》。唐人也有偶而寫六言詩的,如顧況的《過山農家》。
近體詩主要包括律詩和絕句。律詩,格律詩的意思;絕句,又叫截句、斷句。律詩每一首是八句,絕句每一首是四句。還有超過八句的律詩,稱為長律或排律;也有六句的律詩,稱為三韻小律。律詩和絕句,各有五言、七言的區别。于是,可分為: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七言律詩,簡稱七律;五言絕句,簡稱五絕;七言絕句,簡稱七絕。排律,一般都是五言的,句數不定,但必須超過八句,句數是偶數,如十句,二十句,一百句,至二百句以上。還有一種試帖詩,限定用十二句。近體詩有格律規定,簡單地說,即:每首詩句數固定(排律除外);每句詩字數固定;一般隻押平聲韻,不許換韻,押韻位置固定;每句各字的平仄有規定;某些句子必須對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