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穿得很厚了,卻還是感到瑟瑟發抖,手腳發涼;每到換季,一定會感冒、咳嗽,吃了稍涼的食物,準會拉肚子;面對一堆美食卻沒有食欲、嘴裡發黏……
生活中,很多人尤其是女性都被“體寒”所困擾。俗話說:“十病九寒”,可見寒邪對人體健康确實影響很大。
為什麼會有寒氣進入人體呢?中醫所說的體寒是種什麼“寒”?哪些人更易被寒氣纏上?日常如何調理才能驅寒?
中醫說的體寒是什麼“寒”在中醫上看,體寒也叫做“虛寒”,就是體質虛且寒。對于病情,中醫有“八綱辨證”法之說。八綱即“陰、陽、表、裡、虛、實、寒、熱”,體寒多是由于體質和生活習慣交錯而引起的症狀。
體寒的人常見面色蒼白,怕冷怕風,手腳冰涼,喜食熱飲熱食,大便不成形或稀,月經逾期,舌淡苔白,脈遲或緊。同時,寒凝髒腑經脈可緻腹痛、胸痛、痛經、骨關節疼痛等痛症。
體内的寒氣從哪兒來?
熬出内寒
在中醫養生看來,子時睡覺至關重要,晚上十一點前要進入睡眠。因為子時這個時候陰氣盛到極點,而陽氣初生,是陰陽交接的時間,隻有在睡眠中才能順利進行。
穿出内寒
短裙、露臍裝、露背裝……可能挺好看但也夠凍人。而且露的這幾個部位,偏偏是最怕受寒的。
吃出内寒
一到夏天,雪糕、冰棍、冷飲,是多少人的最愛?更有甚者早上起來也是一大杯冰水,水果也是從冰箱裡拿出來就吃。就這樣,長期吃着吃着,内寒就吃出來了。
懶生内寒
動為陽,靜為陰,生命在于運動,隻有常運動,氣血才能不淤不堵。而現代人最缺的就是這個,在家歇着,出門坐車,上班一坐坐一天。總不動,氣血運行就弱,體力就會下降,内髒功能減弱,則寒從内生。
調理體寒做好5件事
食療驅寒
冬天每當吃完飯後,我們就會感覺身子熱乎乎的,這是因為“食物熱效應”在起作用。因此,可以先選擇豆類、乳制品、魚類、牛羊肉、雞蛋等。這些食物都是高蛋白低脂肪的,對素體虛寒、陽氣不足者特别有益。
很多人冬天怕冷多與體内缺鐵有關。血氣不足,身體自然會産熱不足。當增加鐵質的攝入量後,身體的耐寒能力明顯回升。冬季可選擇肝髒、瘦肉、蛋黃、鴨血等來補鐵。
睡覺藏氣血
我們補氣血可不能一邊補一邊“漏”,還要守得住、藏得住。要想藏好血,就得好好對待肝,因為肝是藏血的器官。《黃帝内經》說:“人卧則血歸于肝。”因此,充足睡眠,肝髒才能良好修複,肝血才會充足。
那些喜歡熬夜的朋友可要注意了,醜時(淩晨1時~3時)是肝經值班的時間,所以在醜時之前最好進入睡眠,這樣肝才能藏好血,一般建議不要晚于23點入睡。
運動活氣血
中醫認為,“動則生陽,靜則生陰”,運動能通筋活絡、舒暢氣血、改善體寒。
從中醫角度看,“冷健身”活動如冬泳,需要身體消耗很多陽氣去抵禦寒冷,并不适合體寒的人群。此外,冬天也不宜做出汗過多的運動。汗液屬于“津液”範疇,劇烈運動後,陽氣随汗液外洩,易造成“氣津兩傷”。
而慢跑、快走等有氧運動會讓全身活動起來,促進血液循環,有助于減輕體寒症狀。
推揉腹部
小腹是最容易積聚寒氣的身體部位。想要祛寒,可以從小腹入手,保持小腹溫暖,寒氣自然會消除。
雙手以肚臍為中心,先逆時針方向揉36圈,後順時針方向揉36圈。早中晚各一次,注意飯後2小時内别做。
愛風度更愛溫度
冬天應以“藏”為主,身體肌膚要避免暴露在外界。過分地追求風度穿着單薄極容易導緻寒氣入侵體内,使得體内更寒。
當心!千萬别吃這些僞暖身食物高熱量食物
很多人也會有這樣一個誤區:既然人要在冬天獲取更多的熱量來抵禦寒冷,那麼多吃高熱量食物不就行了。事實并非如此,像肥肉、油炸食品等高熱量食物不僅對提高身體抗寒能力并沒有什麼用,吃多了反而容易導緻肥胖和“三高”問題。
酒類(含酒精類飲料)
不少人喜歡在冬天喝點酒暖暖身子,然而這隻是暫時的現象。飲酒後血管受到酒精刺激擴張,使血液加速流向皮膚,人會感到體表發熱。但短暫的溫暖過後,由于擴張的血管不能及時收縮,導緻人體熱量流失更快反而會感覺更冷。
高糖甜點
高糖點心雖然外表甜美誘人,但它們營養密度低,不僅不利于身體産熱,而且多吃還會大量消耗體内的B族維生素,導緻舌炎、口角炎、眼痛等上火症狀加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