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得好的人靠臉吃飯;長得平平的人靠演技也不一定吃得上飯。
張藝謀說曹翠芬不像個演員,單說她的長相就很難在圈裡立足。
一句話頂到了曹翠芬的心窩子,她不服氣極了。
年近50拍了部《上海一家人》,先是拿到飛天獎最佳女配角獎。
年過50拍《孤兒淚》,懷抱華表獎最佳女主角獎。
就這樣一點點往前挪到“影後”的位置。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慶餘年》中有慈愛、有威嚴、有腦筋的祖母。
年近80還能憑演技“打臉”張藝謀,在趙麗穎、馮紹峰、張若昀、陳道明、吳剛等一衆人裡絲毫不落下風。
人們說曹翠芬的演技是“從骨子裡透出來的水平”。
卻很少有人知道為了這份被認可的演技,她與攜手56年的丈夫晚年抱憾。
“以前覺得要孩子這種事可以拖一拖,拖到後來沒了機會,才知道後悔無用……”
年輕時信誓旦旦願為事業奉獻終身,年老時有痛難言,滿眼遺憾。
人生每個階段回望來時路,曾以為極重要的,在時間生活的洗禮下,可能已經大變模樣……
01 受藝術熏陶的姑娘學表演
1944年出生于上海,曹翠芬還沒說好一口上海話,就随着父母來到北京,學了一嘴京片子。
老北京茶館曆來被人稱道。
“紅泥館”“窩窩館”“搬壺館”“二葷鋪”“書茶館”“龍頭飲的大碗茶”……
不同的檔次的店鋪面對不同的消費人群。
曹家父母平時最大的消遣就是去“書茶館”點個座位先品茶,與周圍人談天說地。
館裡開聲後便閉口不言,或聽藝人說書,或搖頭晃腦地聽京劇、八角鼓,還有“不正宗”的十不閑。
與父母不同,曹翠芬最喜歡的其實是“棋茶館”。
不僅能看他人走馬踏象,還能看打扮光鮮的老爺們賽鳥兒、鬥蛐蛐。
可受父母限制,小姑娘進入最多的還是“書茶館”。
聽得多了看得多了,身邊還有兩位“發燒友”在耳邊念叨。
女孩一點點長大後将鳥兒蛐蛐忘之腦後,登台演出四個字卻被記在了心裡。
16歲得到父母的雙手贊成。
曹翠芬收拾東西住進北京電影學院表演預科班的寝室。
開學前小姑娘下定決心要專心将知識學透徹。
可開學後認識比自己小半歲的大男孩譚天謙。
一段起于友情,終為愛情的交往不打招呼地拉開序幕。
曹翠芬年輕時候的相貌,隻能用“平平”二字來形容。
“我臉比較大,又不是特别愛笑,不說話的時候顯得有點兇。一般來說我不主動交朋友,别人是不會主動和我聊天的。”
這是成長曆程中曹翠芬自己總結出來的經驗。
可有着雙眼皮,深邃的眼睛,陽光帥氣又高大的譚天謙偏偏主動靠近。
“開學前他就見過我,隻是我不知道。搬到北京很長時間了還喝不慣豆汁兒,可能突發奇想吧,我就問老闆能不能給加點糖。他也在那家店裡,被吓到了,覺得我不一般吧。其實加了糖的那壺我沒喝,酸、臭、甜,我哪裡敢!”
一次偶遇讓譚天謙記住曹翠芬,同一班級相遇,一個自我介紹後,兩人成了朋友。
兩年裡,作為土生土長的北京人,譚天謙拍胸脯打包票,說知道城裡最好喝的豆汁兒在哪裡。
在他的帶領下,喝一次難受一次,難受一次還會再喝下一次的曹翠芬漸漸習慣了這不一般的味道。
就像習慣身邊有個始終男生關心、陪伴,共同學習共同進步一般。
02 剛結婚就是7年分離
1962年,因為結業考試成績優異,曹翠芬與譚天謙一起進入北影本科班。
學業上更進一步,感情上還需要别人來捅破窗戶紙。
曹翠芬雖不是天生麗質那一挂,但勝在氣質雅緻。
某天晚上下了學,一位平時沒說過太多話的青年紅着臉将其喊到一邊。
磨磨蹭蹭說“你願意和我在一起嗎”吓得曹翠芬落荒而逃。
消息不知道怎麼傳了出去,沒幾天譚天謙也将曹翠芬拉到一邊。
“你别聽他們說什麼,咱上大學還是以學習為主。就算你要喜歡誰,按排隊也應該是我才對……”
這一次沒覺得驚吓,隻有些微慌張,以及慌張後心裡隐隐升起的喜悅。
曹翠芬紅了臉也笑眯了眼,留下一句“好,那我聽你的”轉身離開。
留下譚天謙原地糾結,她的這個“聽你的”是指“以學習為主”,還是“排隊是自己”呢?
但從這以後,友情之上,戀人未滿的暧昧讓兩人心照不宣。
1965年,從沒有說過“喜歡”兩字的男女牽着手拜訪對方父母。
第二年一畢業就領證,從校服到婚紗的愛情羨煞旁人。
隻是甜蜜日子進行不長,兩人還沒等到學校分配工作的指令。
66年動蕩的社會讓新婚夫妻雙雙去往山西農村參與為期三年的勞動。
曹翠芬去種水稻,譚天謙在相隔較遠的農場裡喂牛羊。
一個挽起褲腿腳踩泥土彎腰插苗,一個整天拉料撿糞,與牲畜打交道。
三年裡連信件都發不出去。
好在雙方工作的地方還算近人情。
工作緊趕慢趕提前做完後,每隔幾個月這對夫妻就能相互探望一次相互鼓勵。
日子在苦悶與不得意中走過,原本嬌生慣養的兩人漸漸習慣各自負責的活。
臉變黑了,手變糙了,身體結實了,也能在平常的日子裡發現歡樂了。
和對表演有興趣的姐妹組成個小團體,曹翠芬當老師教大家演短劇。
田間地頭、村裡的大空地。
她人生中最為美好的那段年華,綻放在了金燦燦的稻田間。
千盼萬盼三年之期到來,可原本說好回程的車沒來。
譚天謙抱着哭成淚人的妻子給遠在北京的嶽父嶽母報平安。
又給同樣被下放,但在别的地方的父母說明情況。
知道大家都沒了歸家的機會,譚天謙便不再找人活動,轉而安慰妻子堅強一些。
直到1973年他們才得以回去北京。
同時進入北影廠演員劇團工作。
29歲的男女本想着讓家庭先行,好好培養一下夫妻感情,也聽從父母的建議要個孩子。
可極好的機遇到來,讓曹翠芬和譚天謙開始猶豫。
李文化導演組建《偵察兵》班子,王心剛、楊雅琴、于洋、于紹康紛紛加入。
譚天謙也被分得一個配角戲份。
而另一邊成蔭、王炎準備執導《南征北戰》。
從廠裡尋找了部分演員,也從外面借調來王尚信、張勇手、魯非、馮恩鶴等人。
曹翠芬拿到的角色是“永貴嫂子”。
“孩子稍後一點還能有,但事業起步的機會一旦錯過影響的就是一輩子……”
夫妻二人想法一緻,先将家庭放到一邊,他們為來來與事業而戰。
03 對孩子“随意”對事業上心
兩部劇都在1974年上映,上映後均獲得極高的贊譽。
雖然各自演的都是小角色,但萬事開頭難,擡起了左腳,右腳就能順勢跟上。
年過30的曹翠芬陸續在《牛角石》《瞧這一家子》《苗苗》中現身。
而丈夫譚天謙也不甘落後,在《沸騰的群山》中化身“張學政”。
在《并非一個人的故事》中成為“麥兆豐”。
1979年,譚天謙拍完《沸騰的生活》和《贛水蒼茫》後。
35歲的他認真考慮了孩子的事,曹翠芬從劇組回到家中也點頭同意。
可沒在家待多長時間,王炎要拍《許茂和他的女兒們》。
譚天謙接到任務不得不與李秀明、張金玲打包行李出發。
可能這就是天意,之後不是妻子就是丈夫,片約來回交替,孩子遙遙無期。
當事人能相互理解,但家中父母就愁白了頭。
1984年,曹翠芬40歲。公婆實在等不下去了,直接将兒媳婦攔在家裡。
“你就說打算什麼時候要孩子,你都40了,别再拖了。譚家的香火不能斷在你這裡,而且沒有個一兒半女,你們老了以後怎麼活?”
為了安撫公婆的情緒,也為了家庭考慮,曹翠芬決定等丈夫回來後好好規劃一下。
可誰知道丈夫回來的時候帶來了一個消息——
“廠裡點名要咱們去拍《女人國的污染報告》,是重要的角色。準備一下咱們走吧,前期的準備和适應工作也趕時間!”
曹翠芬十分為難,自己與丈夫都喜歡影視事業,遇到這樣的機會自然不想放過。
但公婆的态度也相當明确,孩子的事一拖再拖,确實無法交代。
最後是譚天謙站出來說服父母,但公婆認定這是兒媳婦的主意,自此對曹翠芬有了意見。
一個化身被傳謠的對象“祖生”,一個化身懷恨在心的“祖生嫂”。
與沈丹萍、馬崇樂、吳雲芳等合作,一拍就是一年多。
好在影片上映後,曹翠芬的演技得到觀衆以及專業人士的認可,被提名金雞獎最佳女配角。
正逢張藝謀集結鞏俐、何賽飛、馬精武等人拍攝《大紅燈籠高高挂》。
“他是聽别人說我演戲還不錯,讓我給他寄張照片過去。我知道這一寄應該就沒戲,因為我長得不出彩。”
當即去見張藝謀,看了劇本之後讨論近一個小時。
從一開始的外貌直觀覺得不行,到後面聽了曹翠芬的見解覺得不錯。
這個轉變的過程中,張藝謀直言“你太普通了,大角色演不了,小角色你不顯眼。估計拍起來會有點難。”
感覺自己被質疑,被冒犯到,曹翠芬心裡生氣,面上卻接劇本,死磕着要證明自己。
二太太“卓雲”在外人面前溫柔順卑,善解人意。
但因為沒有孩子傍身,不管她多好都進不到家族決策權人的視線。
人前春風和善,背後笑裡藏刀蠍子心。
曹翠芬拿捏住角色的心理。
演的張藝謀拍案叫絕不說,也将表演學會的“金鳳凰獎”拿回了家裡。
04 一次次選擇的父母失去機會
可還沒有休息,确定出演《上海一家人》的李羚向導演推薦了曹翠芬出演自己的“媽媽”。
拄着拐杖趕到北京,導演李莉的真誠邀請讓曹翠芬感動不已。
和李羚、吳冕、謝園、何偉合作,這是她出演的第一部電視劇。
曹翠芬《上海一家人》劇照
化身“巧珍”在劇組熬了7個月,片子開播後萬人空巷。
謝園将飛天獎最佳男配角獎攬入懷中,曹翠芬将最佳女配角獎握在手裡。
事業上的好勢頭讓這個被張藝謀說“混不出名頭”的中年女人揚眉吐氣。
而丈夫也陸續在《虹》《妻子的信》《金錢大裂變》《劍吼長城東》中打下聲名。
可年近50回望前路,除了事業之外,似乎總是缺點什麼。
曹翠芬與丈夫譚天謙感情一直很好。
平時雖然都忙,也會有小吵小鬧,但心中始終有着對方,他們步調一緻,堅持自己追求的生活。
但随着年紀增大,感情與事業都趨于圓滿,孩子就成了他們最想達成的心願。
隻是早年能要的時候選擇再等等,如今不想等了,上天又不給機會了。
醫生檢查之後說兩人身體健康,能不能有孩子還是看緣分。隻可惜這份緣一直沒有到來。
後來譚天謙的身體出現危機,孩子更是沒了指望。
事業與家庭碰撞,事業先行,得到了當下的滿足,誰又能保證年老後不為曾經的決定後悔?
一次次的錯失,曹翠芬後悔,但她無能為力。
既然無能為力,那就将事業做到最好吧。
1994年譚天謙拍完《南中國》,身體不好的他主動息影,成為妻子的助理兼經紀人。
夫妻倆在50歲以後的日子裡形影不離。
走進《孤兒淚》,化身善良淳樸,對人真誠不求回報的“耿二女”。
曹翠芬《孤兒淚》劇照
曹翠芬在劇組吃着丈夫一日三餐親手做的飯,隻要休息,嘴邊就有溫度剛好的水。
在高強、孫敏、廉冠等人豔羨的眼神中,1995年,她憑自己的精彩演繹。
拿到了華表獎“最佳女演員獎”、童牛獎“優秀成人獎”,還有“表演學會獎”。
雖然已經不再年輕,但也放下心結愉快工作。
“我喜歡表演,我想把它進行到底。隻要有導演用我,隻要觀衆還願意看我,我就不想放棄。”
05 陪伴也是最長情的告白
在《蝸居》裡化身“海藻”的母親,在《幸福來敲門》中是思想有些保守的“錢淑華”。
走進《那金花和她的女婿》,與何賽飛、何琳、胡亞捷上演家庭鬥智的爆笑故事。
近些年出現在人們的視線,媽媽、嶽母這樣的角色已經成為過去式。
擔起“國民祖母”的稱号來到《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化身“明蘭”的祖母“盛老太太”。
睿智和慈愛的眼神交替,趙麗穎倚在曹翠芬的膝下,演繹了一段感人的祖孫情。
成為“範閑”的祖母,孫兒離開身邊時,看似淡定的“範老夫人”眼裡滿是不舍。
而走出《慶餘年》,緊接着出演《嘉南傳》。
将年幼失去父母的“保甯”摟在懷裡。
溫柔慈愛的外祖母讓無數觀衆驚呼:“就沖這老太太,我看鞠婧祎順眼了……”
因為太好的演技,眼神和表情裡全是戲,觀衆還不滿過——
“怎麼回事,老戲骨給年輕人當配角,年輕人能不能争口氣,别拉胯啊!”
在采訪中被問到這個問題,曹翠芬并沒有避重就輕地一味謙虛回應。
她說:“演員是需要沉澱的一個職業,要給年輕人一些成長的時間。而且角色無大小,不管是主角還是配角,用心去塑造,一部比一部演得好,就值得誇獎。”
如今78歲曹翠芬還在熒幕上出現。
與她攜手56年婚姻的譚天謙總是伴其左右。
年輕時候的一些決定當時沒有後悔,年老之後有了心酸和淚水,遺憾也無法得到彌補。
好在沒有孩子還有丈夫,如今的譚天謙會花費很多時間去健身。
“要身體好一些,這樣才能有很多力氣給我老伴拎包、拎行李。早年我父母意見很大,她很愧疚。其實沒有孩子責任不在她,是我耽誤了。我要對她好,讓她不害怕以後沒人照顧……”
曹翠芬做自己喜歡的事,譚天謙照顧好妻子。
年近80的老兩口用陪伴相互溫暖,相識60年,結婚56年。
為以往道一句可惜,為今後道一句祝福。
希望曹翠芬老師如願在演藝之路上常青。
祝這位為演藝事業奉獻終身的老藝術家身體健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