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博學多聞心中有大愛

博學多聞心中有大愛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8 12:53:13

博學多聞心中有大愛?中醫一經問世,便蘊涵着中華民族濟世救人的基因血脈其療效确切,曆史作用與現代價值綿延不已,彰顯了無數從醫者奉獻于芸芸衆生的仁慈博愛精誠,衍生為一種傳統美德和高尚品質,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博學多聞心中有大愛?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博學多聞心中有大愛(在望聞問切中厚植仁心大愛)1

博學多聞心中有大愛

中醫一經問世,便蘊涵着中華民族濟世救人的基因血脈。其療效确切,曆史作用與現代價值綿延不已,彰顯了無數從醫者奉獻于芸芸衆生的仁慈博愛精誠,衍生為一種傳統美德和高尚品質。

翻開曆史畫卷,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景映入眼簾:遠古時期神農嘗百草、悟藥性,為蒼生舍生忘死,屢屢中毒而不畏懼不退縮,最終獻出了生命。戰國時代扁鵲創立“切脈治病法”,架構了中醫體系的重要支柱。由脈搏到脈象,提升了疾病診斷的準确性和有效性,給患者帶來了福音。唐朝孫思邈為治療病人小便不通,不避污穢,用嘴巴吸吮導尿管(取材大蔥創制)引流,患者轉危為安。宋代鄂州都統司醫官滑世昌家資巨萬,矢志行醫,以救人為心。逢年歲荒疫,凡傷寒有危症者,自捐錢藥拯療,活人不計其數。明代範彬經常竭家資以蓄良藥、積米谷,人有孤苦疾病者,以給救療。明代歐陽文學偶聽他人談及陳仲夔患病在身,素昧平生,即“冒暑不遠數裡過視,親為修藥”,并多次往返施治,直至痊愈。他們在治病救人的過程中,每每于細微之處見仁心大愛,傾注對生命的尊重與護佑。

望以目察、聞以耳占、問以言審、切以指參是中醫治病療疾的重要手段。在“四診”中,問診尤能體現中醫大夫的仁心大愛。問診是特定醫療環境下的一種醫患對話,是彼此之間最為直接、充分的交流。

古人非常重視問診,将其視作四診合參的“最要”。《黃帝内經》雲:“臨病人問所便。”唐代孫思邈認為“問而知之,别病深淺。”“未診先問,最為有準。”清代喻嘉言《醫門法律·問病論》載:“醫仁術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則視人猶己,問其所苦,自無不到之處。”“凡治病不問病人所便,不得其情,草草診過,用藥無據,多所傷殘,醫之過也。”古往今來,我國皆有指導中醫臨床的“十問歌訣”等。傳統意義上的問診主要包括:問寒熱,問汗,問頭身,問二便,問飲食,問睡眠。

現代社會,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業已完成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一方面,大大地豐富了醫療工作的内涵,并提升了有效性。另一方面,也強有力地印證了《黃帝内經》記載的關于“形與神俱,乃成為人”以及“七情緻病”學說的前瞻性和科學性。同時,也對中醫治療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望聞問切不單單是診斷方法,亦關乎醫德醫術,體現溫情關懷,連通醫患關系,是學問亦是人文。良好的問診能夠有效地促進醫患交流,激發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獲得患者對醫生的信任,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産生積極的心理暗示。

身處新時代,中醫師當不忘初心,努力做有大愛之心、充滿溫度、善于問診、傳承創新的好醫生。為此,要赓續弘揚仁心大愛精神,不斷地從我國傳統醫學中汲取養分,認識問診的重要性及其藝術性,認真學習掌握一點醫學心理學知識,善于通過問診調适情志,“治病”“治人”并行,進而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另外,既要根據患者的不同病症、年齡、性别、文化背景等采取不同的問診方式,增強藝術性。更要感同身受地去傾聽,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态,維護患者的權利和尊嚴,做到面對面心貼心,醫患共情。使得醫患雙方在問診過程中溫馨動心暖心。

(作者李金鋼單位系西安工業大學)

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