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彥、司馬東 著
第一章 行書概述第一節 行書的形成與發展
行書是介于真、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唐張懷瓘在《書斷》中說:“行書即正書之小僞,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宋曹在《書法約言》中說:“所謂行者,即真書之少縱略。後簡易相間而行,如雲行水流,纖間出,非真非草,離方遁圓,乃楷隸之捷也。”由此可以看出,行書是由楷書快寫演變而來的,因其既部分的節省了楷書的筆畫,且筆畫之間又出現了許多連筆牽絲,書寫起來既方便又快捷,易為一般人所認識和接受,具有實用意義,故很快得以廣泛流行。
日常生活中,行書是最常用最流行的書體,尤以硬筆書寫為最。行書筆畫、結構有一定的伸縮性,形态又多變化,運筆流暢,章法靈活,可塑性大,利于發揮藝術效果,其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超過其他書體,因而行書能經久不衰,盛行于世,并不斷發展提高,日臻完美,使行書作品千姿百态,異彩紛呈。
東漢時期,随着經濟文化的發展,漢字實用範圍不斷擴大,一種簡約的楷書快寫體式即已開始在民間流行起來。這種書體用于行文起稿,簡便迅速。當時,通行的章草雖較隸書簡便,但仍保留隸書的波勢,今草又有識别上的困難,因此,筆畫更為簡約、書寫更為便捷的行書逐漸流行起來。據傳,行書為東漢人劉德升所創。實際上,任何一種書體的出現,都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有着密切的關系,同時還有一個長期孕育、發展的過程。行書先在民間流行,漸漸約定俗成,為人們所承認和接受,經後漢劉德升整理、提高,才形成正式的行書體。從安徽毫縣發現的曹操墓磚上的“當奈何’’三字,以及熹平元年甕上的一篇行書看,漢代就已經出現了非常婉麗而娴熟的行書字體。
第二章 鋼筆行書技法第一節 行書的筆法
首先要明确的一點是,鋼筆行書技法直接傳承自毛筆行書技法,因此,二者往往是相通、一緻的。
行書的基本筆畫比楷書變化大,它運筆的輕重、快慢,都表現出明顯的節奏感,起伏跳躍,書寫時要根據運筆要領,注意提按,盡力表現筆畫的神态。
對筆畫中出現的牽絲,尤其要把握好。首先,牽絲不能寫得與筆畫一般粗細。應該明白,牽絲不是筆畫,它隻是筆畫運行中因快速連寫而帶出來的附帶成份,因此不可與筆畫寫得一般粗細。
其次,不能認為牽絲無所謂而随意處理。牽絲在筆畫運行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提高書寫速度,使上一筆很自然地與下一筆相連,筆意貫通,起到過渡作用;同時,它為下一筆的起筆積蓄了力量,使筆畫更為有力。
再次,在書寫過程中,牽絲不宜連得太多,上一筆與下一筆要交代清楚,該連則連,不該連要筆斷意連。牽連處理得好,可以增加字的力度,還能對主要筆畫起很好的映襯作用,虛實相間,生動活潑。
硬筆不像毛筆那樣富有彈性、提按頓挫運轉随意、筆畫千姿百态,但仍可利用其他方法進行彌補,如加力的大小、筆的斜度、運筆的快慢及墊襯松軟程度等方法,亦可以使硬筆筆畫出現剛柔、粗細、正側、疾澀、輕重等多種變化。
行書的用筆不象楷書那樣嚴守法度,筆畫之間可牽連引帶,多弧多圓,靈活多變,并可随意發揮,也為硬筆行書的藝術性提供了發揮的餘地。
雖然硬筆書法的筆畫、結體和布局,均靈活多變無定法,皆随意為之、可塑性較大,但并不等于無的放矢、不要法度,它仍要遵循一定的規律,以嚴謹求靈變,避免過于放縱。
硬筆行書的筆法,主要是毫端,即筆尖的掌握問題。
行書的用筆,由于牽連引帶,雖筆畫的起收頓挫等繁瑣形式大為減少,但不能直來直往,依然存在着頓挫提接等技法。
為了更利于體現硬筆行書的特征,首先應選用彈性稍大一些的筆尖,最好是經改造過的美工筆,通過加力的大小變化促進筆頭的開合,從而達到控制筆畫粗細的效果。
另外,筆畫的粗細疾澀,亦可以通過加襯墊來調節筆畫的粗細隐現等等,以使筆畫變化多姿、強勁有力又有流動之美;通過運用筆毫,或藏或露、或放或收、或疾或澀、或正或斜,使筆筆變化,字字有異,妙趣橫生。
唐歐陽詢在《用筆論》中說:“夫用筆之法,急促短搦,迅牽短掣,懸針垂露,蠖屈蛇伸,灑落蕭條,點綴閑雅,行行眩目,字字驚心,若上宛之春花,無處不發,抑亦可觀,是予用筆之妙也。”
我們應十分重視硬筆用筆技法,特别要注意筆尖的運用,熟知其性,始能生巧,巧亦生神,使筆畫出神入化。
一、起筆、行筆、收筆
行書的基本筆畫,在書寫時都有起筆、行筆、收筆三個過程。所謂起筆,就是書寫筆畫筆尖觸紙時的下筆;行筆,就是書寫筆畫的中間運筆;收筆,就是筆畫書寫結束時的用筆。如寫橫畫,左邊起筆,中為行筆,右為收筆,起筆有輕有重,行筆有快有慢,收筆有回有露。
二、提筆、按筆
鋼筆行書的用筆也很講究提按,以增強筆畫的粗細變化和輕重的節奏。所謂提筆,就是筆從紙面提起,筆尖觸紙力度小,筆畫要細;所謂按筆,就是筆尖在紙上往下按,筆尖觸紙力度大,筆畫要粗一些。
三、翻筆、折筆
翻筆,一般是向上取逆勢,上一筆接下一筆出現的鈎挑,如“古”字的橫,“人”、“有”的撇,都是用翻筆寫成的。折筆,一般是向下、向右取順勢,如“口”字的橫折、“山”字的豎折,都是用折筆寫成的。不論翻筆、折筆,都要求用筆慢而用力。
四、側筆
側筆主要是取字的姿态,筆畫的下筆處比較方折,顯得剛勁有力。如“方、五”等字的長橫,“永、廣”等字的側點,“志”字的中豎,“個”字的斜撇等,都是側筆寫成的。
五、澀筆
澀筆,書寫時故意放慢行筆速度,人為制造行筆阻力。目的在于強強調線段的質感,多用于豎鈎、豎彎鈎等筆畫。
六、遊筆
遊筆似行雲流水,用筆流暢、便捷,多用于鈎劃字的輪廓,以增加線條的流動。
七、掠筆
掠筆也叫牽絲,書寫時将筆輕提,一帶而過。掠筆的作用是牽引筆畫,加強上一筆畫與下一筆畫之間的聯系。但要注意,掠筆作用妻自然。不能筆筆都用牽絲或人為地去描摹。
八、疊筆
疊筆,就是在原來的行筆路線上重返行進。這種方法,可以使局部筆畫變得豐潤。需要注意的是重疊的距離不能過長。
第三章 行書的章法
行書是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書體,是日常生活書寫中最常用最流行的書體。尤以鋼筆行書為最。行書筆畫、結構有一定的伸縮性,形态又多變化,豐富奇彩、意到筆随,可塑性大,利于發揮藝術效果,實用價值更是超過其它書體。一副得意之作,通篇結構,引領管帶,首尾呼應,一氣呵成,各盡意志,氣适流動,起伏随勢,巧布虛陳,寄情寓意,無不淋漓盡緻,酣暢爽快,令人賞心悅目。這些都說明章法在行書創作中顯得尤為重要。
第一節 行書的章法特點
行書由于筆畫、結構變化較大,形體各異,加之書寫風格不同,因而即使同一字也會出現多種形态,有肥瘦、長短、方圓、雄渾、挺撥、俊秀等差别。正是這些差别,使行書作品千姿百态,異彩紛呈,構成了不同的氣韻的章法。因此,行書的謀篇布局較楷書要靈活得多,具有如下特點:
一、筆勢多取縱勢
由于行書筆畫活潑流動,筆畫之間有牽縱行帶,前字的末筆與後字的首筆連帶密切,如取縱勢,更顯得如行雲流水,氣韻貫通,給人以一氣呵成之勢。
二、疏密變化自如
行書除筆畫、結構有疏密變化外,在整體布局中通過改變字形的大小、長短、字态的肥瘦、俯仰,能自由地調整疏密位置與布白,達到疏密得當,布白奇妙的效果。
三、參差錯落有緻
行書不僅僅筆畫、結體各部分及字與字之間有參差變化外,而且行與行之間及通篇亦有錯落變化,這樣,整體布局顯得活潑靈動,妙趣橫生。
四、行氣直抒胸臆
由于行書書寫速度較快,行筆之時情法于中、筆情交融,最能直接表達書者的情感,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第二節 行書的謀篇技巧
一、以動為主
楷書的章法以靜為主要特征,給人以平和穩定、一絲不苟、不激不厲和端正嚴肅的感覺;行書章法則以動為主要特征,給人以生動飄逸和富有生命活力的感覺。
前人出書法要“師造化”,凡在現實生活中能見到的動作姿态,都可借鑒到行、草書中去,以增強行書作品的動感,豐富其内涵和底蘊。多欣賞和臨寫古今行書大家作品,也是培養書寫動感的有效途徑。我們不能用楷書的結體和章法來寫行書,這樣會使作品顯得沉快無生氣。
雖然行書強調動感,但并不是随意為之、不要法度,它仍要遵循一定的規律,以嚴謹求靈變,避免過于放縱。
二、以不齊求齊
楷書要求字的上下左右間隔勻稱,排列整齊,以工整規範為美。行書則要求字形有大小,間隔有疏密排列,有錯落變化,以局部的不整齊求得整體的平衡、穩定和齊整,以變化為美。一幅好的行書作品,初看起來一行一行排列得很整齊,行與行之間的距離也相等,一氣呵成,渾然一體,氣韻生動,但細看起來,我們不難發現,字與字并不對齊,有的偏左,有的偏右,左右動蕩不寫,行與行之間的距離也不相等,有的緊,有的松,沒有定則,即所謂的“行書無寫法”,需要我們多實踐、多體會。
三、要有節奏變化
一幅好的行書作品,就象一首抒情的歌曲,時而婉轉平和,時而高亢豪邁,時而如行雲流水,時而如電閃雷鳴,幾經曲折,波瀾起伏。這些都是書者書寫時情感的自然渲洩,這種渲瀉是有節奏的,體現了行書作品的節奏美。
四、前後呼應
行書作品最注重首字,應靜心寫好文稿第一字,以統領全篇。要使行書的章法顯得嚴謹而又富于變化,一定要注意前後呼應關系,要意在筆先,事先考慮好前後字的銜接問題。
第三節 學習行書章法應注意的問題
鋼筆行書的幅式同楷書一樣,亦有中堂條幅、條屏、對聯、橫幅、長卷、扇面等幅式,這裡不一一累述。
鋼筆行書函文的書寫形式,也有豎寫和橫寫兩種方式。常用的排列方式,與楷書大體接近。一般用單線稿紙或無格紙書寫較多,方格紙用得較少。
鋼筆行書的落款,款文要用本體或行草書寫,款文字形要小于正文,钤印的印章甯少勿多,1-2方足矣。印章的大小,應等于或略大于款文,但不得大于正文。钤印位置要與正文相呼應,起到活躍布局、平衡作品的作用。
(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