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志新
春節前,市區一家郵政儲蓄網點的工作人員打來電話,問我要不要對聯和挂曆,我楞了一下神,猛然反應過來:啊!這是對存款客戶的一種回饋。
我取回來一看,是一副極為普通的春聯,一個廣告挂曆,雖然不精緻華貴,圖案色彩也不算鮮豔,但畢竟是商家送給客戶的一份“年禮”。
近幾年,紀檢監察部門抓“四風”問題絲毫不松懈,早些年公款送禮的現象早已蕩然無存。以日曆為例,最多的時候,連朋友“送”單位“發”,一年能收到十幾本,後來,挂曆不發了,單位内部為每人發一本小台曆,再後來台曆也不發了。現在,商家送一本小小的廣告挂曆也覺得稀罕,畢竟物以稀為貴。
進入互聯網時代,各種形式的電子日曆也應運而生,最常見的每個人的智能手機屏幕上都設置有日曆,有些人也喜歡去網上把日曆壁紙下載到桌面上,還有一些商家,把日曆印制在各種商品的外包裝上等等。
各種形式的電子日曆也好,商品外包裝上的日曆也罷,無論從實用性,還是從紀念意義的角度來看,都代替不了單純的紙質版的實物日曆,包括帶廣告性質的挂曆、辦公桌上的台曆、挂在牆上的小日曆等。
關于挂曆,印象最深的是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記得那一年我從部隊回老家過春節,帶回來一本87版紅樓夢人物肖像挂曆,全家人都很稀罕,那金陵十二钗的一幅幅人物原型,就像一幅幅年畫,現在回憶起來還記憶猶新。
在體制内工作這麼些年,也許是由于前些年,每到元旦春節來臨,依賴單位發或朋友送挂曆台曆已成習慣的緣故,近年來,單位不發也沒人送了,心裡多少還有些空落落的。好在智能手機電腦上都有電子日曆,即便單位不發也沒人送了,自己也不會單獨去買了。
實際上,在一些農村,不少人還保留着過年買一本新日曆的習慣,老家的老父親每年都要買一個小日曆挂在牆上,因為他不會使用智能手機,也沒有電腦,更沒有單位“發”,沒有人“送”,要記住哪一天要幹啥,哪一天幹了啥,最好的辦法就是買一個小日曆做“記事本”用。
父親用日曆有個特點,不像有的人那樣,過完一天撕掉一頁,一年過完一個日曆也就自然銷毀了。父親是用一根小繩子,一頭系在挂日曆的釘子上,另一頭拴在一個鐵夾子上,每過完一天,就把今天的日曆翻起來用夾子夾住,到了年底,日曆一頁紙都不會少。記得我小時候盼過年,總愛踩着椅子去看牆上的日曆,翻着沒有被夾子夾起的日曆,算來算去看看還有多少頁,有多少頁就有多少天。
老家人的思維習慣是重農曆輕陽曆,無論是過生日還是看黃道吉日,都是看農曆是哪一天,直到現在,村裡人遇到婚喪嫁娶蓋新房拆舊房之類的事,都喜歡找父親看黃道吉日,所以父
親買日曆,都要選擇哪種帶“黃道吉日”的那一類,即日曆上标有什麼“宜嫁娶”“宜破屋”“宜祭祀”“忌開市”“忌動土”“忌掘井”等。近些年,母親的眼睛做了手術後,視力極為下降,為方便母親看日曆,父親特意買那種阿拉伯數字大一些的日曆,并手把手叫母親怎麼看日曆。
從遠古的結繩記事,“看日頭”“算時辰”确認白天與黑夜,到後來古人發明了全人類最古老的曆書實物“甲骨曆”,發明了文字,再到現在各種各樣的電子版的、實物形态的日曆的出現,人類開始從“混沌初開”逐漸向文明過度,人們對時間的概念越來越清晰,對時間的利用也越來越精打細算,日曆,可以說與現代人的關系越來越緊密。
人們常說,一寸光陰一寸金,歲月是一把無情的殺豬刀,無論是光陰,還是歲月,都與日曆息息相關,如果有人問《時間都去哪兒了》,日曆會告訴你正确的答案。
日曆這個東西讓很多人忽視,卻又無時不在影響着人們!
壹點号 石志新(筆名一泓清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