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6億畝 18億畝?中國水産流通與加工協會2021年小龍蝦稻田養殖模式調研報告,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15.46億畝 18億畝?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中國水産流通與加工協會
2021年小龍蝦稻田養殖模式調研報告
2021年7月15日~7月18日,中國水産流通與加工協會聯合湖北省農業事業發展中心,邀請我國小龍蝦主産區的部分小龍蝦養殖專家開展了蝦稻種養模式專題調研。同期組織二十餘位來自湖北、安徽、湖南、江蘇、江西等五個省級水産技術推廣部門負責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水産專家、教授和其他小龍蝦産業的代表召開了專題座談會議。通過會議溝通交流,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養殖現狀
(一)養殖産業規模
小龍蝦是我國特種水産養殖中面積、總産量和産業産值最大的水産品種。2020年我國小龍蝦養殖總面積達到2184萬畝,養殖總産量達到239萬噸,産值約為748億元;其中,稻田養殖占比最大,養殖面積約為1892萬畝,養殖産量206多萬噸,分别占小龍蝦養殖總面積和養殖總産量的86.61%、86.15%。
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上半年,小龍蝦市場經曆很大的波動。因夜市經濟萎縮和新冠疫情的影響,小龍蝦消費量下滑嚴重,價格跌幅較大,嚴重影響了廣大養殖業者的積極性,甚至有一些養殖戶退出了小龍蝦的養殖。但随着我國新冠疫情防控成功,餐飲業的恢複,小龍蝦市場重新火爆,價格全面回升,基本達到了2018年的價格水平,顯示了小龍蝦消費市場的潛力,也增強了養殖戶的積極性,推動了産業的繼續發展。今年我國小龍蝦主産區的湖北、安徽、湖南、江蘇、江西等五省養殖面積繼續緩慢增加,其它地區如廣西、四川、浙江及河南信陽等地新增養殖面積較大。初步統計全國新增近200萬畝,主要是稻田養蝦面積的增加。今年的養殖單産和商品蝦規格比去年都有提升,我國小龍蝦養殖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态勢。
(二)稻蝦綜合種養主要模式
經曆前兩年的小龍蝦價格波動,廣大養殖戶深知提高養殖蝦規格是增加效益的有效途徑,逐步接受“繁養分離”“育養分區”放苗養殖技術,發展較快;創新了許多新的養殖模式,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而且有很強的推廣應用價值。目前主要模式如下:
1、稻蝦連作繁養一體化模式
通常在中稻收割後(9~10月)上水種草,每畝投放種蝦5~10kg,适當投喂過冬;翌年3月中下旬開始捕蝦上市,6月養殖結束,開始插秧種稻,小龍蝦養殖産量150kg/畝左右,畝效益500~2000元,水稻産量影響較小。該模式操作簡單,技術要求不高,投入少。但養殖蝦規格小,可控化程度低,産量不穩定,病害多,經濟效益不高。該模式是傳統種養模式,是目前主流模式,在主産區普遍采用,需要調整和改進。
2、稻蝦輪作放苗養殖模式
這是“繁養分離”的典型模式。通常在3~4月放養蝦苗,每畝放養規格200~400尾/kg的優質蝦苗4000~6000尾,經過30天左右養殖開始起捕,捕撈規格30克/尾以上,6月養殖結束,開始插秧種稻;該模式一般畝産小龍蝦100~150㎏,畝效益2500元以上;水稻種植不受影響,可種植生長期較長的優質水稻。近年來,該模式逐漸被廣大養殖戶接受,主産區應用面積大幅增加。技術要求:苗種放養前要清除田中殘留蝦。該模式的稻田可以不挖環溝,僅築高堤埂,但要求能排幹田中水。小龍蝦養殖結束時能将田中殘留蝦全部清除,有利于繁養分離模式的推廣。
3、稻田“育養分區”養殖模式
該模式是繁養一體化和放苗養殖相結合的一種模式。在同一田塊中用網片分成2個區域,四周環溝為苗種繁育區,中間田塊為放苗養殖區;3月初在養殖區放養苗種5000尾/畝左右,經20天養殖後起捕,以後每捕5kg蝦放養1kg苗,6月養殖結束,開始插秧種稻。該模式每畝産量150kg以上,商品蝦規格比繁養一體化模式提高30~40%,畝效益可達2000元以上。其優點是:提高了養殖蝦規格,增加了效益,解決了放苗養殖的苗種問題,養殖戶容易接受,易推廣。目前湖北、湖南地區應用較多。
4、稻蝦共作模式
該模式一般用于稻田提早繁育小龍蝦苗種,稻田工程要有環溝;種植水稻為早熟品種,通常在9月中旬前收割為宜。水稻插秧返青後,放養規格≥5克/尾的蝦苗3000~4000尾,苗種放養後要進行投喂飼料和水質管理;水稻按常規種植,不施農藥和化肥,收割後及時上水種草,進行小龍蝦養殖管理,長江流域主産區10下旬就可進行蝦苗捕撈,至翌年4月結束,通常每畝生産優質苗種150~250kg。該模式解決了基本農田地區小龍蝦苗種生産的難題,而且提早出苗,增加了養殖效益。(注:稻蝦共作養殖商品蝦技術不太成熟,一些地區已不再推廣。)
5、稻-蝦-蟹(鼈)輪作共養模式
稻蝦輪作小龍蝦養殖結束,水稻秧苗返青後,每畝放養河蟹(已蛻殼次的一齡蟹種)200~300隻,或放養規格400~500鼈種50隻左右,進行稻蟹(鼈)共作生産;通常每畝産平均規格150克/隻的商品蟹15~25kg,或商品鼈40kg,可新增經濟效益800元以上,有效提高了稻田的利用率。
二、存在問題
1、種業體系有待建立
目前小龍蝦尚無選育出新品種,小龍蝦種業的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嚴重滞後于産業發展。小龍蝦是一雌多雄交配方式,即雌蝦是多雄交配,并且每隻交配的雄蝦都有遺傳後代,相對于其它水産動物,培育新品種難度較大。但新品種是提高農産品産量和質量的有效途徑,需要投入人力和物力,加快良種選育工作進程。
小龍蝦在多種淡水水域都能繁育後代,以前生産中主要是養殖池放種蝦和留塘蝦自繁來解決苗種問題,沒有完善的苗種生産體系,而且苗種供應時間集中,不能适應新養殖模式要求。因此,要根據地方特點和養殖模式,加大小龍蝦精準繁育技術研究,建立苗種生産、供應體系,延長優質苗種供應時間,滿足不同養殖模式的苗種需求。
2、标準化養殖生産技術和模式亟待完善提高
小龍蝦養殖生産技術研究已開展近20年,已初步形成了适宜于本地區的養殖技術和模式,且日趨成熟。但養殖生産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全年價格波動較大;生産中機械化、标準化程度低,整體養殖的穩定性較差,養殖中經驗化,養殖方式粗放問題較突出。需要完善适宜區域特點的各種養殖模式的相關技術參數,提高綜合種養的耦合度和可控性,建立有區域特點可操作的标準化生産規程。
3、從業人員整體專業素質有待提高,成熟技術需要普及推廣
目前,從業人員整體專業素質不高,大部分從業者過去是從事傳統水稻種植的,對水産養殖接觸少,缺乏必要的水産養殖知識和技術。稻-蝦綜合種養産業中普遍存在“種稻的不會養蝦、養蝦的不會種稻”的局面,各地農民掌握小龍蝦養殖技術的水平參差不齊,制約着小龍蝦養殖産業的發展。從業者守舊思想嚴重,接受新事物顧慮多,成熟的新技術、新思路、新模式難普及,推廣力度低。
4、疫病綜合防控技術有待進一步提升
小龍蝦養殖病害和其它養殖品種比相對較少,主要是小龍蝦白斑綜合征病毒病(WSSV),即小龍蝦“五月瘟”。在我國主産區發病呈擴大和增加的趨勢,尤其是發病後防控措施不規範,商品蝦死亡嚴重,打擊了養殖積極性。因此,重大疫病的預警預報、快速檢測、預防和治療等綜合防控體系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漁用藥物使用不規範引發的質量安全風險報道還有存在。
5、産業引導有待進一步加強
政策理解有偏差。一些地方片面理解國家保護耕地,防止非農化、非糧化政策,稻漁綜合種養支持力度明顯降低,甚至出現“一刀切”、人為阻止發展的現象。三産融合水平還不高,養殖、加工、物流、營銷等一體化的産業發展機制構建、技術支撐和産業服務體系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快。小龍蝦生産發展無序、市場拓展速度減緩、效益下滑風險加大等問題逐步顯現,相關發展規劃、指導意見、技術标準亟待制定。
三、建議
1、加快小龍蝦良種選育和苗種繁育體系建設
由于小龍蝦獨特的繁殖習性,家系選育難度大,育種方法不能套用其它水産品種的方法,需要選定新方法和新目标,建立育種方向,增加财政資金的投入,加快研發速度;加強種質資源保護,規劃建設一批克氏原螯蝦野生種質資源保護區。苗種體系建設,應聯合科研院校,大力支持小龍蝦苗種集約化繁育的理論基礎和精準化繁育技術研究,集成示範已有技術成果,鼓勵專業化、規模化小龍蝦苗種場建設,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苗種生産體系。規劃建設一批克氏原螯蝦良種選育基地和規模化苗種精準繁育基地,開展小龍蝦秋苗繁育、大棚提早繁育、SPF苗種生産和春季抱卵蝦生産研究,以适應市場的需要,實現小龍蝦“錯峰上市”。
2、大力推廣符合區域特點的養殖模式
因時、因地、因利,差異化養殖模式的應用,合理選擇無溝、單溝、直溝、圍溝模式進行小龍蝦養殖,而不是單一養殖模式簡單的全面推廣。這應該是今後一段時間内我國小龍蝦養殖的發展方向。一是蝦稻輪作模式。具有坑溝少、不與糧争地,小龍蝦上市早、效益高,投入少、風險低的特點。種一季稻,養一季蝦,一般畝産小龍蝦 75-100 公斤,畝小龍蝦收入 2000-3000 元,畝産稻谷500 公斤,實現稻谷小龍蝦雙豐收。二是繁養分離模式。這種模式目前在湖北成為熱點,對于提升小龍蝦規格、品質、養殖戶增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三是育養分區模式。提高了養殖蝦規格,增加了效益,解決了放苗養殖的苗種問題,養殖戶容易接受,易推廣。四是是稻田多品種混養輪養模式,包括鼈蝦魚稻、稻蝦鳝、稻蝦憨(沙塘鳢)、稻蝦鳜、稻蝦龜、稻蝦鳅、稻蝦鴨等模式。
3、大力開展精準化養殖技術集成和推廣應用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同樣小龍蝦養殖也要提高機械化水平,機械化、可控化是實現标準化生産的前提。小龍蝦養殖中用工量大的主要是飼料投喂、商品蝦捕撈和水草養護管理,研究開發自動投飼機、組合式捕撈設備、水下割草機及增氧設備,對提高小龍蝦養殖中的機械化程度意義重大,檢測系統的建立能有效提高生産中的标準化程度,應加大對這一方面的研究力度投入。進一步完善、優化小龍蝦各種養殖模式的關鍵技術,推廣“繁養分離、錯峰養殖”技術和無環溝稻田養殖,提高小龍蝦質量安全和經濟效益;加強疫病監測和防控,完善疫病應急方案,加快病害防治科技研發和技術推廣; 加大主産區的示範基地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技術培訓活動,提高從業人員的整體技術水平,培訓一大批既懂“種稻”又懂“養蝦”的職業農民;充分發揮省、縣、鄉三級漁業科技推廣人員及科技特派員的作用,切實為小龍蝦養殖者提供産前、産中、産後全方位服務;加快小龍蝦養殖科技成果的示範和推廣,進一步提升産業經濟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時對示範基地要加大各環節監管、執法力度,并進行有效的宣傳,正确引導産業健康發展,保證小龍蝦産業有序發展。
4、加強各級政府引導稻漁綜合種養發展的力度
稻漁綜合種養實現了在同一塊稻田既能穩定生産糧食,提高稻米的質量安全水平,又能為國民提供優質的蛋白質來源,增加農民的收入,大大激發了種糧大戶從事水稻生産的積極性,将部分低窪田和低産田變成水稻穩産田,是防止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的一條有效途徑。建議小龍蝦主産區将稻漁綜合種養發展作為政府重點工作,納入延伸績效考核,加大對稻漁綜合種養的支持力度。
國家蝦蟹體系崗位科學家、江蘇淡水研究所研究員唐建清
中國水産流通與加工協會副秘書長 張遠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