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方言大排怎麼說?想起了一句老上海話:“刮三”現在,講的人好像也不多了吧,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上海方言大排怎麼說?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想起了一句老上海話:“刮三”。
現在,講的人好像也不多了吧。
1966年的時候,這還算是一句流氓切口呢,幾年後,才慢慢地進入世俗社會,弄堂裡的阿姨媽媽侪講。
據說,正經讀書人好像還是不屑于講
“刮三”啥意思?
據我的記憶,最早是穿幫的意思。
在打群架的小赤佬那裡,最早,“刮三”與“進廟”是連在一起講的,叫“刮三進廟”。
廟麼,當然就是局子。黃廟、虹廟、盧廟、徐廟,都是鐵窗。但是壞事體穿幫了,也隻好進去孵豆芽。
後來,不管是不是進廟,不該穿幫的事體穿幫了,應該辦成的事體沒辦成,統統叫“刮三”。
再後來,不大有可能辦成的事體,也叫“刮三”,就有點靠不牢(靠不住)的意思了。比方講,“叠樁事體老刮三嗰”。
到了這時,“刮三”就華麗轉身,變成形容詞了。
比方講,“侬叠個人哪能吤‘刮三’嗰啦。”
“刮三”哪能寫?
好像至今為止,還沒看到有人将“刮三”附會成洋泾浜,阿彌陀佛,那它就還算是國潮。
“肮三”就不一樣。有人講是“on sale”的譯音,也有人講是“outside”,反正它不能算國潮,是舶來品,說不定是made in 加拿大。
既然“刮三”是土生土長的,我就來猜伊一猜。
我想,刮,多半是聒噪的聒吧。因為任何事體要穿幫,或者根本靠不牢,大概率與當事人的哇啦哇啦有關系吧。
一旦傳到别人耳朵裡去了,多半大事不妙。
所以,五六十年前,上海江湖裡的傳說一向是:口子要緊,才能辦成功事體。YP也不例外。
而後面那個“三”字,我覺得在吳語或者上海話當中,好像不能算實詞,更像是後綴。
比方講,掼三、垃三、癟三、豬頭三、喳巴三、黃昆三,還有吹牛三、不來三,好像隻是加重語氣,并無實義。
講起來,上海話裡的“三”字,侪沒啥好意思。
除了上面這些,還有三腳貓、三隻手、三尾子、三日兩頭、三钿不值兩钿、三三摸兩摸到天亮、三棒頭打不出一隻悶屁,等等。
哪怕屋裡的阿三頭,也不是啥好稱呼,好聽點是聰明,其實就是滑頭。我就是屋裡的阿三頭,我吃的苦頭,我自家心裡最清爽了。
所以,有辰光想想,勸人家養三胎,确實難度高。首先名堂難聽,而且效果好像也不妙。好好一個世界,多出來許多滑頭,還弄得好啦。
盡管如此,我還是寫成了“刮三”。
一方面,我的講法根本不算啥考證,隻是猜測,不好算數的。
另外,寫得俗氣點麼,便于傳播,也便于留下來。用現在的時髦講法,叫“接地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