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瓯江帆影入畫來

瓯江帆影入畫來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4 21:02:48

來源:麗水日報報業傳媒集團

把瓯江的影子留存到極緻,在詩意化中唱響生态之歌,他就是《罔兩》的拍攝者舒巧敏。

日前,由中國攝影家協會和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浙江省攝影家協會、《中國攝影》雜志社、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學院承辦的“TOP20·2021中國當代攝影新銳展”評選已結束。活動共收到621組數字文件的投稿,其中有46組作品同時投送紙質作品。展覽由投稿入選作品和邀請展作品組成。投稿部分,評委會經過初評、複評和終評,最終評出“TOP20·2021中國當代攝影新銳展”入選攝影師10位,我市攝影家舒巧敏位列其中。這是繼2013年麗水攝影家傅為新以來,麗水再次斬獲這項榮譽。

成長于瓯江之畔

想留住更多瓯江的影子

舒巧敏出生于1980年,畢業于西南大學,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麗水市青年攝影家協會副會長,青田縣攝影家協會副主席。2012年底開始接觸攝影,短短9年時間,他的作品多次入選攝影界含金量最高的“國展”,獲得多項榮譽,這位青年攝影家不驕不躁,堅持學習,努力創作。

舒巧敏此次獲評的《罔兩》作品以瓯江魚類為創作題材,對魚的各個肢體部位、器官組織進行解構創作,将魚眼、魚鳍、魚尾、魚鱗、魚鳔、魚卵、魚骨、魚舌、魚膽液、魚的神經系統等創作出一幅幅既抽象又有視覺美感的影像。他巧妙地運用了醫學攝像、古典工藝、反相等多種工藝手法并解構式抽象化的創作,方法獨特,形式新穎,讓人眼前一亮。

為什麼會想到拍攝瓯江的魚?

奔湧不息綿延八百裡的瓯江是一幅壯美的畫卷,生長于其中的生物千姿百态。2019年,舒巧敏有幸參加浙江省攝影家協會組織的瓯江山水詩路采風活動,一路沿着瓯江感受着家鄉因水而名、因水而美、因水而興。他一邊創作一邊思考,這樣一條山水與文化共生共榮的重要詩路,用攝影該以怎麼樣的方式去表達它的詩意?

舒巧敏坦言,自己自幼成長于瓯江之畔,對瓯江的景觀風物有獨特的情感和幻想——兩岸青山,河水奔流,漁船搖曳,江邊垂釣……他說,瓯江中的魚類,是人們餐桌上的家常食肴,更是他視覺記憶中的重要構成。在他心裡,它們就是瓯江的“影子”。這也激發了舒巧敏創作的靈感和源泉。

為什麼會想到用“罔兩”來取名?

“其實,我之前取了一些名,總感覺不是很滿意,有一次在與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浙江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王培權交流時,談到作品取名的煩惱,他提到了‘罔兩’一詞,我們認真查閱了一些資料,認為這個詞很有含義。”舒巧敏介紹道,“罔兩”一詞出自莊子《齊物論》,意指“影子的影子”。郭象《莊子注》獨化論中說,罔兩待景,景待形,形待造物者。攝影媒介固定了物體的影子,影子被主觀的映射後産生了新的影子,而與原物體又存在聯系,之間互為轉換。于是,舒巧敏将他的作品取名《罔兩》。

瓯江帆影入畫來(用攝影詩意表達瓯江的)1

罔 兩 I:幻N0.1目

内涵外延抽象化

演繹對瓯江生态的詩意表達

如何做到與衆不同?從哪個角度切入?

舒巧敏思考再三,選擇了以瓯江魚類為創作母題後,他努力将魚的内涵外延抽象化,“我想通過幻化的視覺呈現演繹我對瓯江的詩意表達。”

舒巧敏常常想,如果返回100年前,拍魚會是什麼樣的效果,随着曆史的推移,現在的角度拍魚又會以怎麼樣的狀态呈現?手法如何體現多樣化?

工作之餘,他開始尋找自己心目中的魚。“如果捕到了平時很少見到的魚,第一時間聯系我哦!”舒巧敏在瓯江沿線的各個捕魚點聯系漁民。一定要瓯江裡的魚,體現瓯江特色,從龍泉、堰頭、路灣、石帆、石門洞、青田縣城……他一路尋找。

“不同的瓯江段魚種的豐富性有區别。”陸陸續續,10多個漁民每每發現新的魚種就會打電話給他,每次,舒巧敏都喜出望外。因為一種魚他隻購買一條,他常常要高價購買,但他覺得值。一年多來,他收集拍攝到了石斑魚、老虎魚、軍魚、鲶魚、鲥魚、鳙魚、鲢魚等50多種魚。

“原本我想拍攝的是類似于國畫長卷形式呈現,直到有一次我拍攝了大頭魚,一開始是想拍整條魚,不經意間把圖片放大後,發現魚的眼睛有我們肉眼看不到的效果,在對70多張照片進行合成後,我被眼前抽象化的場景震驚了——那是一種浩瀚星空的感覺。”舒巧敏以同樣的微距拍攝了多種魚器官,并給這一系列作品取名為《罔兩I幻》,給人以無窮的遐思和美妙的想象,甯靜而又神秘的藍色調,猶如仰望天空讓人進入一個奇幻的境界……

舒巧敏購置了兩個魚缸,對新發現的魚養殖至少一個星期,觀察這些魚的習性。“近距離、長時間接觸後,我才發現原來魚也有舌頭,有牙齒。”為了拍攝到最美的角度,他想到了進一步解剖試驗。魚鱗、魚鰓、魚皮膚……逐一進行拍攝。一個燈箱、一架三腳架、一台相機……他一拍就是一整天,蹲着、站着、趴着……有時候保持一個動作,一動不動,連續幾小時,吃飯也顧不上,腳發麻了也一直堅持着,生怕一移動,就把機位給移了。“通過微距拍攝的瓯江老虎魚的背鳍,合成後展現了魚鳍特有的鋒利,既抽象又不完全抽象。”隻為拍到一張滿意的照片,他選擇了慢慢來,一試再試。

追求完美的舒巧敏對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如何更好地體現魚骨的優美?他想到了醫學影像,于是采用了X射線以拟人方式拍攝,拍攝出的黑白膠片似的圖片完整地記錄下每一根骨頭的細節。

舒巧敏把瓯江裡的魚拍攝成了瓯江的影子,用藝術方式展現了麗水優越的自然生态環境和萬物的和諧相處。“這個系列是我這幾年攝影創作中一個新的實驗,也是我們麗水‘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藝術轉化的一個實踐,我想通過我的作品倡議更多的人去保護生态。”

王培權認為,舒巧敏作為“罔兩”的“造物者”,通過作品建立了一個東西方文化共生共存、哲學觀和方法論有機結合的整體,這恰恰就是這件作品能夠産生價值的原因所在。

記錄家鄉變遷

用光影讓世界認識麗水

一張好照片就是一粒種子,在舒巧敏的心裡紮下根、生出芽。

作為麗水青年攝影家,舒巧敏一直關注瓯江沿岸人與自然、人與生活的題材,他用攝影的方式去表達,通過影像發出時代之音,以求啟迪人心。

2012年原本買台相機隻為拍攝孩子的他,和很多攝影愛好者一樣,從拍風光起步。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大衆攝影》舉辦的一次比賽中,他以一張瓯江兩畔青田夜景為内容的作品獲得了特等獎,從此與攝影結緣,越走越遠,并在多次的比賽中相繼獲獎。

2014年,舒巧敏如願加入了中國攝影家協會。随後被推薦,赴省裡參加青年攝影研修班學習。舒巧敏又一次颠覆了自己的理念,“原來攝影有那麼多的可能性和多樣性。”他重新思考自己的攝影之路,“原來的道路該不該繼續走下去。”思考再三,他由拍攝風光向紀實類系列專題轉型,延伸到社會的各個角落,關注瓯江兩畔的人文、習俗、生态。

2015年初,舒巧敏将自己所見的生态環保問題以攝影作品的形式展現出來,通過對周邊垃圾場的調查,找了10多個地方拍攝了近一年的時間,一邊創作一邊參加相關的攝影交流活動,在交流中不斷提高。其中,他創作的《人造名勝》用看似和諧、富有詩意的畫面揭示了垃圾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生态破壞問題,這一作品獲得了“浙江省第十六屆攝影藝術展藝術類金獎”。

2016年,舒巧敏有幸入選浙江省首屆攝影工作坊,在中國美院邵文歡導師指導下學習。讓他印象深刻的是,邵文歡對影像品質的要求很苛刻,在 “山水”中,有中國人的美學和哲學的思考等等,這對舒巧敏之後的創作有着很大的影響和啟發。2017年,他創作的《無名山》入選了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首屆“非常·西湖”影像藝術展和2017麗水攝影節學術區個展。随後,作品《匠相》獲得“浙江省第十八屆攝影藝術展記錄類銅獎”。

2018年,舒巧敏開始關注鄉村春晚,他覺得麗水是村晚的萌發地,鄉村春晚是鄉村文化娛樂新形式,也是當下鄉村發展變化的現象,用影像見證變化具有曆史性意義。他在30多個村莊間奔跑,鄉村春晚成了他鏡頭裡常見的元素。在作品中,幾位女村民就地取材,用鄉村常見的棕樹葉、蔬菜葉等制作了特殊的“時裝”,被舒巧敏取名為《本農秀像》,這一作品入選了第27屆全國攝影藝術展。《鄉村舞台》獲得了2019年“麗水攝影節專家推薦獎”。2020年,他又獲得了“麗水市瓯江文化優秀成果獎”。

多年來,舒巧敏的作品在杭州江虹藝術館“凝視”浙江首屆攝影工作坊作品展,浙江省展覽館長三角青年藝術家作品展,浙江省首屆攝影周藝術展等展覽上展出,并連續三屆入選麗水攝影節學術區個展。

舒巧敏一直在努力奔跑,經常參加省攝影家協會組織的各種學習,不斷在麗水攝影節等重要活動中熏陶。

“因為對攝影藝術的熱愛和執着,因為有着一批志同道合的良師益友的支持,我才能走到今天。”舒巧敏發自内心地感慨,“生在中國的浙江,對攝影人來說是幸福的,因為有浙江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毛小芳等老師全身心地把浙江攝影推向多元化發展;生在浙江的麗水,更是幸福,因為麗水有每兩年舉辦一屆的攝影文化節,給麗水攝影界創造了與世界頂級攝影家直接交流的機會。”舒巧敏收獲其中,受益匪淺。

他說,“每個人都活在一定的時空裡,這個時間和這個地點,就決定了當下的你内心會有怎樣的感觸,我選擇了用攝影的方式去記錄時代的變化。”舒巧敏不斷将鏡頭深入生活的角落,探尋人與周邊事物的各種關系,捕捉瓯江的“影子”,記錄家鄉變遷,用影像讓世界認識麗水,他的這種探索無疑得到了認可。

來源:麗水日報 記者 蘭偉香

本文來自【麗水日報報業傳媒集團】,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