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真正的道德經是什麼樣子

真正的道德經是什麼樣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8 23:11:02

作為“三玄之一”,《道德經》的難解程度可想而知,且不說老學愛好者,就連曆代“大師”的“老子注”也很難不瑕瑜互見。今天就選幾個章節,從那些大師的注解中,看看一本正經是怎麼樣被念歪的。

下面選擇一些名家解讀《道德經》的名場面,黑字部分是我的分析和觀點,紅字部分是著名專家的解讀。您也可以就我的觀點挑刺,能挑刺的,我都十分感謝!

真正的道德經是什麼樣子(一本正經的道德經是怎麼念歪的)1

“荒兮其未央哉”就是“精神領域開闊,沒有盡頭的樣子”?

整部《道德經》中,老子隻關心人與宇宙萬物的關系,不涉及人本身的所謂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也不涉及所謂的境界,所以第20章“荒兮其未央”是對前面的“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即相互畏懼,沒有盡頭情況的結論。

陳鼓應教授卻把它解讀成個人修身文化:精神領域開闊啊,好像沒有盡頭的樣子!

陳先生不僅混淆了論述對象,同時抹殺了官民之間的關系,轉而将它“儒家化”,成為個人精神層次的論述。

真正的道德經是什麼樣子(一本正經的道德經是怎麼念歪的)2

如何解決相互畏懼的矛盾呢?那就是“貴食母”。但是“貴食母”就是吃母乳嗎?

第20章接下來說“吾将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王弼的解釋是:食母,生之本也。

清代學者葉玉麟的解釋是:我(當權者)所以不同于人者,隻是抱着大道的源頭,不離頃刻,好似吃奶的孩子,一刻離不了乳母——十分形象逼真,且切合文本文意!

餘秋雨教授的解釋是:我偏要與衆不同,隻把道作為母親。

什麼叫“偏要”?“貴食母”是聖人為道的自然選擇,而不是故作清高的與衆不同。聖人依道而行,也不是“隻把道作為母親”,難道親生母親就不是母親了嗎?或者,世人都把别的事物當作母親了嗎?

真正的道德經是什麼樣子(一本正經的道德經是怎麼念歪的)3

“為腹不為目”就是“人形木偶”嗎?

這句話出自傳本12章,這句話意在取與舍,“腹”代指本根,“目”指代浮華僞飾,取的是實實在在的本根,舍的是花裡胡哨的浮華僞飾,闡述的是有道權力務本舍末,不求浮華僞飾。這是第三章“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的同義表達。

王弼的解釋清晰明确:為腹者以物養己,為目者以物役己,故聖人不為目也。就是說人要成為“物”的主人,不能心為物役,人為物役,被物欲所控。

齊善鴻教授把這一章定性為“人形木偶”,倒是很形象,卻偏離了老子思想。

齊教授說:追求“五色”、“五音”、“五味”堪比“人形木偶”。

老子可沒有這樣的說法,他隻是要告訴當權者(注意,是當權者,并不針對民衆)“聖人去甚、去大、去奢”,不要以追求感官享受為能事。事實上,人是有情有欲動物,人法地,就是有情有欲的體現,“無為”本身就是一種選擇,和光同塵于環境,也是一種主動選擇,隻有逝去的人才無欲無情!

真正的道德經是什麼樣子(一本正經的道德經是怎麼念歪的)4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即王者行天道,妖魔鬼怪全稍息?

《老子》原文是: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

這段話清晰明了:聖人為無為,民心所向天下歸往,天下安甯穩定。張道陵(或雲張魯)出于宗教教化目的,将“道”神格化,并通過删、增、改字的方法,對《老子》原文進行一些有意修改,通過注釋,最終将《道德經》改造成道教經典,這是衆所周知的。

《想爾注》把這段原文改成“執大象天下往。佳而不害安平太樂。與珥過客止”。

張道陵解釋說:王者行道,道來歸往。王者亦皆樂道,知神明不可欺負……王法無所複害……王者樂也。安平大樂。如此之治,甚大樂也。一切天災變怪,邪惡妖佞,疾疫之氣,全部停息。

真正的道德經是什麼樣子(一本正經的道德經是怎麼念歪的)5

他把“餌”改成“珥”,從美味糕餅,變成了“天災變怪……”

張道陵的話簡言之就是:王者行天道,敬天禮神,因此王法利民,天下大樂,妖魔鬼怪,全都稍息。

學界泰鬥饒宗頤大師引《史記·天官書》“客氣”之說,以證明“想爾注”的“珥”之說,認為“客道就是指‘客氣’以及星逆行”。

饒大師的本意是就張道陵的注解做出考據。然而他的見解理所當然地被宗教界奉為圭臬,于是當我們說“過客”就是普通人的時候,一定會遭到“修道”者的強烈反對:那分明是天之象,道教天師,加上學術大師,你比他們厲害?

其實,饒先生的考證隻是揭示張天師那個“珥”的來曆,他并沒有說張天師的解讀是老子的原意。而張天師的解讀當然是借老子而創教,教義與老子原意相去甚遠矣。

真正的道德經是什麼樣子(一本正經的道德經是怎麼念歪的)6

《道德經》中的寵辱若驚,是說“寵辱給人的影響就像馬受驚一樣”嗎?

“寵辱若驚”出自傳本《道德經》第十三章,這一章的争議很多,幹脆直接把這一章抄寫下來,方便對照分析。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之為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為身于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女可以寄天下。

1.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是“寵辱若驚”而不是“寵辱皆驚”,更不是“寵辱不驚”。前者是客觀事實描述,主體是權力者;後兩者具有管飯的普适性,針對的是個人修身文化。

真正的道德經是什麼樣子(一本正經的道德經是怎麼念歪的)7

河上公注:身寵亦驚,身辱亦驚。王夫之注:寵至若驚,辱來若驚。此二人的說法,大同小異,都是說“寵與辱都是驚。

兩位皇帝的《禦注道德經》,卻大相徑庭。

明太祖朱元璋的禦注:人君能以身為天下,慮天下恐有大患,如同身有苦疾,則天下安也;不能如此者,則天下危也。

唐玄宗李隆基的禦注:寵辱循環,寵為辱本。認為寵辱存在轉化關系,并強調:一般人隻害怕屈辱,而老子同時勸誡人們要畏懼得寵——他把對寵辱的感受結果全推給了臣民,似乎跟身為皇帝的他沒有關系。

餘秋雨:得寵和受辱都讓人驚恐。 看重這種驚恐大患 ,就要比照自身。

王鴻飛先生則解釋為:寵辱給人的影響就像馬受驚一樣,重視大患和重視身體沒什麼差别。

兩位皇帝,朱元璋提到了“人君”,并把天下安危比作“若身有苦疾”,深得老子之意。

而唐玄宗則把這句話理解成了“為人處世”的修身教化,選擇性忽略了自己正是那個給予寵愛的人。沒有人君的賜寵哪裡有什麼寵辱之說。

餘秋雨先生的解釋莫名其妙,@王鴻飛先生則過分強調訓诂,造成了以詞害義。在“講解”中,王先生再次強調:寵代表過分的親,辱代表過分的疏。

親就是親,疏就是疏,不存在過分不過分的意思,老子隻借事實而闡述道理,不讨論修身養性的中庸之道。

真正的道德經是什麼樣子(一本正經的道德經是怎麼念歪的)8

2.“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該如何斷句?不少人是不屑于說文解字的,也不屑于如何斷句。最典型的就是所謂“指月之手”“渡人之船”。可是,“不立文字,見性成佛”的六祖慧能還是有了它的指月之手《六祖壇經》。

不同的斷句有不同的意涵,比如: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本來是指導“修道”的文字,有人可能修成魔,很難說不是自以為是的所謂“悟道”造成的。

從王弼的注解“為下得寵辱榮患若驚”可知,他是在“為下”處斷的句,即: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

需要注意的是,老子隻對“寵”做出解釋,而不對“辱”做出解釋,因為老子針對的是侯王,用意在于限制王權,因為他是尚賢施寵的給予者,由此可知,“寵辱”是個偏義複詞,“辱”的作用是陪襯,沒有具體意義。

真正的道德經是什麼樣子(一本正經的道德經是怎麼念歪的)9

但是,大多數的解讀者,雖然知道老子針對的是王權,卻在解讀老子思想時,往往走不出自以為是的解讀套路,把寵辱并列解讀。憨山德清大師就是這麼做的。

他說:寵為下,謂寵乃下賤之事耳。

@王鴻飛則由“寵為下”的錯誤斷句,聯想到儒家教化,認為“寵和辱都不利于修身養性”。

3.為了沒有大患,就要先毀掉身體?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大意是說:當權者之所以遭遇大禍患,是因為私欲(自身利益)所緻,若能做到無私,又能有什麼禍患呢?

餘秋雨:如果沒有自身,哪來大患?——難道老子要當權者都來做個死人嗎?

@王鴻飛挑刺餘秋雨100條錯誤,但是他對這句話的解釋跟餘秋雨大同小異:人若沒了身體,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陳鼓應:防大患,應先貴身。然而,當權者“貴身”,天下百姓就得“賤身”。

一個要丢掉自身,一個要貴己為身,觀點相左,卻各有擁趸萬千。但都陷入了宗教修身文化的泥潭。

真正的道德經是什麼樣子(一本正經的道德經是怎麼念歪的)10

這些誤讀,其實隻是曆代大師們誤讀《道德經》的隻鱗片羽,比這更有意思的太多太多,比如陳鼓應把“有罪以免”解讀為“有罪的就可以免除”,齊善鴻理解為“犯了罪過的也可得到它的寬恕”等等,把大道原則神化,把老子思想世俗化。

所以理解老子思想,既不能完全依賴文字,也不能完全相信專家,隻能以老解老,在經文中尋找老子的思想邏輯,盡力做到一以貫之,邏輯自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