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最大的鎮河神獸?出土不久的明代鎮河神獸在濟南百裡黃河風景區大門内西側不遠,大壩上靜靜地趴着一隻“怪獸”,很多市民來到這裡,都會仔細看上一會兒,但很少有人能準确叫出這隻“怪獸”的名字據黃河河務部門工作人員介紹,這是多年前在泺口險工拆除工程中出土的鎮河神獸,現在人們看到的是放大仿制品,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黃河最大的鎮河神獸?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出土不久的明代鎮河神獸
在濟南百裡黃河風景區大門内西側不遠,大壩上靜靜地趴着一隻“怪獸”,很多市民來到這裡,都會仔細看上一會兒,但很少有人能準确叫出這隻“怪獸”的名字。據黃河河務部門工作人員介紹,這是多年前在泺口險工拆除工程中出土的鎮河神獸,現在人們看到的是放大仿制品。
據介紹,2005年5月,泺口險工拆除改建工程正在進行時,出土了一隻石頭雕刻的“怪獸”。當時邀請了文物考古專家進行鑒定,最後确定為明代的鎮河神獸,屬國家二級保護文物。
出土的石獸長約1.2米,寬0.6米,重約300公斤,由青石雕刻而成。這隻神獸獅首鹿角,圓目利齒,渾身布滿了鱗紋,長長的尾巴收于胯下。專家認為,這可能是古代傳說中“龍之九子”之一的“霸下”,也被稱為“赑屃”。在龍子中排行老六,形似龜,以力大聞名,在古代常被用作石碑下的“神獸”。
泺口大壩出土的這隻“鎮河神獸”,頭部看起來像獅子,眼睛和嘴巴看上去比較誇張,身體側卧。與常見的石獅不同,這隻石獸頭上有一對彎角,身上還布滿鱗片。濟南市考古所專家當時曾進行了鑒定,從外觀上看,這隻石獸身軀龐大,線條粗犷,從雕刻風格上看不像是清代制品,因為清代雕刻風格較為精細,應該是明朝或元朝制品,是當時的濟南人為防止黃河水泛濫而請匠人雕刻制作的。
據專家考證,這隻鎮河神獸以前沒有記載,也沒有相關傳說,所以其“身世”還是很神秘的。作為黃河畔出土的重要曆史文物,鎮河神獸對研究黃河文化具有很高的價值。
2005年10月,為了讓更多的市民和遊人欣賞到這隻鎮河神獸的風采,黃河河務部門根據鎮河神獸原形,仿制了一隻放大版的神獸。新雕刻的神獸長4米,寬2.2米,高1.8米,坐鎮于泺口險工64号壩,威風凜凜,繼續守護着我們的母親河。
(本報記者趙曉林通訊員張含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