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明朝最好的墳墓

明朝最好的墳墓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30 11:57:09

當我們來到江蘇沛縣朱寨鎮一個叫杏花村的地方,在一片楊樹蕭蕭處,會看到面朝東南的九座墳茔,墓墓皆作方形,而不是我們尋常看到的圓形墓葬,這就是明末著名文人閻爾梅的長眠之地。

為何閻爾梅及其後人的墳墓會築作方形?追溯個中緣由,實在是一段讓人不忍回顧的血淚史。

明朝最好的墳墓(大明最後一位遺民)1

公元1671年,68歲的閻爾梅結束了長達十八年之久的流亡生涯,回到了自己久違的故鄉江蘇沛縣,選擇在沛縣大沙河東岸,一個到處遍植杏樹,春來杏花如雪,後來名喚杏花村的地方居住。

閻爾梅之所以選擇在此地居住,一是因為父母的墳茔在此地附近,二是因為此地遠離世俗喧嚣,他可以在此無人打擾地靜靜著書立說。

在一個晴朗的秋日,閻爾梅找來泥瓦匠人,在子侄輩們的紛紛出人出力幫助下,他的杏花村草堂動工了。

在回到家鄉後第一個春天到來的時候,早早搬進新居的閻爾梅,用飽經滄桑的雙眼凝望遠處近處紛紛盛開的如雪杏花,眼眶不覺濕潤了。

明朝最好的墳墓(大明最後一位遺民)2

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數百年前,落在南唐後主肩上發上衣上的梅花,如今再一次悠悠落到他的身上。不過是,這一次,換成了杏花。可是,不管是梅花還是杏花,這異代同悲的國破家亡之恨,任它千年萬年,隻此一情,在在相通相融。

思量至此,閻爾梅手扶蒼蒼杏樹,眼望杏花似雪,頓覺萬千感慨,齊上心頭。

是有多久,他日夜殚精竭慮的隻有反清複明大事,早已忘了去回望自己這飽經離亂,曆經生離死别的漫長人生,還有在大明王朝最後數十年,他也曾年少得志的短暫輝煌。

他怕去細數,又忍不住總要去細數的流年往事,都和大明王朝息息相關。多少個午夜夢回、冷雨敲窗的春朝秋夜,他獨卧孤衾,一次次猛然驚覺,他的大明王朝已經滅亡近三十年了啊。他的反清複明的夢想,怕是真的隻能是一個再也不可能成為現實的幻夢了。

明朝最好的墳墓(大明最後一位遺民)3

現實如此殘酷,真相猝不及防,年華老矣的閻爾梅止不住一次次回望自己的年輕時代,借以稍稍減輕殘酷現實帶給他的沉重的苦與痛。

16歲考中秀才的閻爾梅,年紀輕輕便在當地以詩賦知名。21歲時,閻爾梅遊學江南,又結識了夏允彜等仁人志士,漸漸培養了崇尚正義、崇尚氣節的高尚品質。

崇祯三年,27歲的閻爾梅又以第二十四名的優異成績中舉人。當時的主考官楊廷樞讀了閻爾梅的文章後,更是大加贊賞,說他的文章“曠逸跌宕,有唾吐四海之氣”,評價可謂是極高了。

年紀輕輕高中舉人,又文采甚高,深得貴人賞識,正當所有人都以為年少得志的閻爾梅,此後進入仕途,有貴人加持,一定會飛黃騰達,前途無量時,誰能想到,一腔正義之氣的閻爾梅,很快就在與魏忠賢閹黨之流的鬥争中,以複社骨幹的身份被大權在握的閹黨逐出官宦之列,從此在大明王朝的最後十年,徹底與仕途絕了緣,淪落到在家鄉沛縣賦閑。

明朝最好的墳墓(大明最後一位遺民)4

原以為閹黨一倒,自己便有了用武之地,誰想,這邊,閹黨雖倒;那邊,大明王朝也大廈傾倒。

公元1644年,随着吳三桂投降清軍,清軍大舉入關,明朝滅亡之際,雖已賦閑在家許久,仍心系國家興亡的閻爾梅,再一次拿出了當年與閹黨惡勢力鬥争到底的勇氣與決心,開始在家鄉率先舉起反清複明的大旗。為了組織抗清軍隊,他散盡家财,單槍匹馬拉起了一支7000多人的隊伍,開始了他的反清大業。

閻爾梅以江蘇淮安為據點,帶領抗清勇士,日夜操習武術。當聽說徐州人萬壽祺也在松江拉起了一支近萬人的義軍隊伍,閻爾梅知道自己并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信心大增。

明朝最好的墳墓(大明最後一位遺民)5

為獲官方支持,當閻爾梅聽說朱由崧的南明小朝廷在南京宣告成立時,又匆匆白衣素冠,拜見南明巡按王燮,慷慨激昂面陳抗清大計,一再表示自己以身許國、一展報複的雄心壯志。怎奈,當時的南明小朝廷,隻想在南京偏安一隅,苟且偷安,根本不想更害怕與清軍作戰。

失望而歸後,閻爾梅散盡家财,單憑一腔熱血,和毫無官方背景拉起的這一支抗清義軍隊伍,雖然群情激昂、同仇敵忾,但在單槍匹馬與清軍勁敵作戰時,仍然實力相差太多,不久,這支義軍,和萬壽祺的松江義軍,陸續宣告失敗。

經此敗績,閻爾梅初心不改,壯志猶雄。正此時,駐守揚州的史可法看中了閻爾梅的膽識、才略與報國熱忱,熱情邀請他作幕僚,請他同赴白洋口共商抗清大計。

明朝最好的墳墓(大明最後一位遺民)6

胸懷萬丈豪氣的閻爾梅,來到史可法駐紮于白洋口的大營之中,向史可法提出了接下來鞏固南明江山要做的三件大事:一是安撫興平伯高傑舊部,穩定軍心;二是積極籌劃進攻軍事重鎮徐州;三是以徐州為據點,待時機成熟,西征東進,控制魯、豫廣大地區,與徐州形成鼎足之勢,為南明江山穩固構築堅固的軍事屏障,進可攻,退可守,然後恢複大明江山,指日可待。

怎奈,閻爾梅胸懷複興大業而來,史可法卻隻想鎮守揚州,以揚州自保為上策,不願與清軍為敵。

其時的南明小朝廷,更是不但不願與清軍為敵,甚至幻想着“聯虜平寇”,要借助清軍之力,幫助他們鏟平國内風起雲湧的起義軍,讓他們坐收漁人之利,豈不是癡人說夢?

明朝最好的墳墓(大明最後一位遺民)7

自擔任史可法的幕僚以來,閻爾梅心心念念的都是自己的複國大業,興國計劃,可是,一心隻想據守揚州的史可法怎麼也聽不進去。

多少個日薄西山的秋日黃昏,多少個寒星遍布的初冬夜晚,閻爾梅眼見自己日日的苦口婆心,換不來史可法的絲毫轉變,他眼望落日寒星,止不住一聲聲長籲短歎,欲哭無淚。

勸之渡河複山東,不聽;勸之西征複河南,又不聽,勸之稍留徐州為河北望,又不聽。

——《閻古古全集》

傷心失望至極的閻爾梅,眼見自己的複國大計在史可法這裡得不到一絲一毫實現的可能,最後選擇在一個冷雨霏霏的清晨,蕭然離去。

閻爾梅記得,那個黃葉飄飛的蕭瑟秋晨,冷雨紛紛拂過他的臉,他的心,比這個寒冷的清晨還要冷。

離開史可法之後,閻爾梅獨自前往山東,輾轉與山東的榆園軍取得聯系,開始和他們合作抗清。

明朝最好的墳墓(大明最後一位遺民)8

在閻爾梅的建議下,榆園軍和豫東、魯南等地起義軍聯合戰鬥,連破南樂、贛榆、沭陽等縣。閻爾梅為之振奮不已,又積極謀劃進攻徐州、海州。

正當閻爾梅以為看到了勝利的曙光,明末著名文人侯方域建議清軍決黃河堤壩,引黃河水直灌榆園軍開挖駐紮的榆園地道,義軍死傷無數。經此重創,榆園軍元氣大傷,再也無力與清軍抗衡。

再次遭遇理想破滅的閻爾梅,落寞離開榆園軍後,削發為僧,自号“蹈東和尚”。身在空門,心系故國的他,之後又流落至河南,開始以河南少林寺為據點,再度秘密組織抗清力量。

公元1652年,閻爾梅在家鄉沛縣被清軍逮捕,随即被押往濟南監獄。臨行前往濟南那日,閻爾梅身披枷鎖,又着舊衣破帽,卻昂然騎于驢上,神态自若,又複慷慨悲歌,沿途百姓為之紛紛淚下。

明朝最好的墳墓(大明最後一位遺民)9

在獄中,山東總督沈文奎多次提審勸降,閻爾梅始終不為所動。

兩年後,經顧眉等友人營救,閻爾梅竟得成功越獄潛回家鄉。誰知清軍很快追捕而至,他攜幼子逃奔,一妻一妾跳樓而亡。

自此之後,曆經國亡家亡的閻爾梅,将幼子托付他人,隻身漂泊于晉、豫、魯、皖、蘇各省之間。每到一處,便與當地抗清武裝力量秘密聯系,終不改抗清初心。

公元1661年,兩鬓斑白的閻爾梅流落至北京城。這一年,已經是康熙元年了,日益江山穩固的清王朝已經換了一茬又一茬皇帝,閻爾梅知道自己反清複明的夢想再也沒有可能實現了,内心一片凄涼。

在北風凄厲的異地他鄉,閻爾梅遇到了早已降清的明朝探花錢謙益,悲憤填膺,他怨他不念故國,他怒他輕易失節。

明朝最好的墳墓(大明最後一位遺民)10

這南明君臣,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隐的隐,這大明故國,是再也回不去了。一念至此,閻爾梅眼望遠處高聳的亭台樓閣,怆然吟道:

大節當年輕錯過,閑中提起不勝悲。

——《錢牧齋招飲池亭》

自這一見之後,他從此再不與錢謙益相見。

數年後,閻爾梅又遇見同樣流落北京的明末諸生顧炎武。顧炎武曾先後在南明朝廷和隆武朝廷就職,為抗清大業嘔心瀝血。随着南明大小政權的先後覆滅,失望至極的顧炎武選擇剃發歸隐,著書立說。

故國傷心無限事,落花時節又逢君。

自與顧炎武相見,數年後,閻爾梅選擇回到家鄉沛縣,隐居杏花村,效法顧炎武,著書立說,不問世事。

明朝最好的墳墓(大明最後一位遺民)11

沛縣縣令胡謙光,是閻爾梅故人,得知閻爾梅還鄉,立刻緻書給他,勸他入仕為官。得書後,閻爾梅嚴詞拒絕,并與之割袍斷交,又寫詩道:

賊臣不自量,稱予是故人。

敢以書招予,冀予與同坐。

一笑置弗答,蕭然湖水濱。

——《絕賊臣胡謙光》

在風景美麗的杏花村,守着父母廬墓,閻爾梅寫詩寫文,看花看雨,又著《帝統樂章》17篇,自三皇五帝至明太祖,曆數千年明君治國為政之道,在深情綿邈的記述裡,寄托他的深情故國之思。

公元1679年,大明王朝最後一位遺民,77歲的閻爾梅,在一個冷雨敲窗的凄清冬夜,抱恨而終。去世前,閻爾梅為閻氏後人留下遺囑:

吾百年之後,尊漢制依明俗,築方墳。墓不立碑,不注大清年号,以幹支注年。——後世子孫,隻讀書,不仕清。

自閻爾梅之後,沛縣閻氏後人去世之後,墳皆築作方形,直至今日,三百餘年不變。

明朝最好的墳墓(大明最後一位遺民)12

今天,當我們來到沛縣朱寨鎮的杏花村,在一片楊樹蕭蕭處的閻氏祖墳地,會看到面朝東南的九座墳茔,墓墓皆作方形,這就是閻爾梅的長眠之地。

浩浩長風過處,我們依稀又看到閻爾梅的铮铮鐵骨和九死一生矢志不渝,還有他波瀾壯闊又悲怆長恨的傳奇一生。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午夢堂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