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靜 通訊員 李文瑤
2015年,微信運動,一個類似于計步數據庫的公衆号,正式被投入使用。用戶不僅可以查看自己每天行走的步數,還能和其他用戶進行運動量的PK或點贊。
從此,每天在學習強國比積分,在微信運動比步數,變成了日常話題。有兩年,“如何提高自己的微信步數”、“月銷1萬 的計步器”,都是網上的熱門話題和高頻詞彙。
但微信步數畢竟沒有KPI考核,不會有人催着你日日完成績效,能驅動自己的多半是他人的壓力或是對健康的向往。如今再看微信步數,有的人越刷越高,手環、手表、手機不離身,占領朋友圈步數排行的高地,有的人卻悄悄關閉了微信運動。
光看步數的運動真能達到促進健康的目的嗎?反其道而行恨不得逃離微信步數的背後,又都是什麼原因?
“微信運動”排名也有玄機
光看步數的運動真能促健康嗎?
在微信運動的界面上,一共隻有四個數據,名次、名字、數量和一顆用來點贊的紅心。但簡潔的畫面卻能明顯劃分微信好友:頭部梯隊往往是各種運動大咖,像馬拉松圈子中天天日均跑量在15公裡以上的大神,步數不到個六七萬,仿佛自砸招牌;中間隊伍可能是疲于奔波的打工人,或是普通運動愛好者,一般隻有到周末,他們的步數才會突出重圍;再往後,一般是佛系運動愛好者,将步數的起伏看做“浮雲”,而最末尾,便是躺平任嘲的宅男宅女。
“日行萬步,健康常駐”這樣的口号曾是微信運動越來越火的原因,但為啥有人每天一萬步,堅持了一段時間依舊沒看到啥效果?光看步數的運動真能促健康嗎?
“‘十三五’末,浙江經常鍛煉人口已達到40%以上。而在這些人群中,第一大運動就是健步走,占了三分之一。”浙江體育科學研究所全民健身研究中心主任薛亮表示,但健步走并不是越多越好,既要量力而為,更要循序漸進。
要想活絡身體,同時促進心肺功能,運動就要達到中等強度,薛主任提供了兩種自測方式:一是利用腕表、心率帶等可穿戴設備進行監測,中等強度有氧運動的心率=最大心率×60%~80%;每個人的最大心率一般用“220-年齡”這一公式來推算。“中等程度”健走,一般年輕人每分鐘步頻在130~135次左右,中年人每分鐘步頻在120次左右,60歲以上者每分鐘在100步左右,連續走上30分鐘。
“從醫學角度來講,有個‘千步當量’概念值得向大家推薦。”所謂千步當量,顧名思義是指相當于中等強度走1千步的活動量,他表示,每個人可以保證每日中等強度6000-10000步左右的身體活動量,這可以換算成其他活動所需要的時間。每千步相當于騎自行車7分鐘、健身操6分鐘、太極拳8分鐘、瑜伽7分鐘、上下樓梯6分鐘、乒乓球7分鐘、羽毛球6分鐘、慢跑3分鐘、跳繩3分鐘、蛙泳2分鐘……從而讓鍛煉更有效,運動更多元化。
有人用“微信步數”當起了福爾摩斯
窺探數據背後的生活喜好
除了用來衡量運動量,如今,微信運動還被當成了一種工具,一個用來了解信息、愛好的途徑。
試想一下,你是否曾有這樣的“困擾”:難得的周末,當你舒舒服服在床上睡到自然醒,摸着“咕咕叫”的肚子,準備愉快地點個外賣時,父母的電話如驚雷般響起:“你是不是現在還在床上,是不是又睡到不吃早飯,是不是.......”
你一定很好奇他們是如何能擁有千裡眼般看到你的現狀,直到發現自己的微信步數為個位數,一切盡在不言中。
也會有老人跟朋友講多關注自己的微信步數,“如果有段時期步數很少,說明我的身體不好了。”
知乎上有一個浏覽突破20萬的提問:“你有沒有通過微信步數去判斷某個人當天幹了什麼的經曆?”其中有一個回答精簡概括:步數<200,基本宅家“躺屍”,吃飯全是外賣;200<步數<1000,宅家時間超過六成,頂多下樓拿了個快遞或是吃了個飯;步數在三千到六千不等,正常上下班或是工作生活,步數>6000且沒有上限,多半出去玩了或是出差幹活。
實際上,很多人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在觀察别人的生活,可能是父母關心不在身邊的孩子過得如何,也有可能是特别關注的人,好奇他的一天怎樣度過,還有人以此當了回“福爾摩斯”,通過步數去揭穿謊言。
甚至有人用微信運動大開腦洞,假如你每天排名200開外,還有人能堅持不懈給你點贊,這豈不是一種情意的表達?既不用擔心共同好友瞧出心思,也不用害怕消息已讀不回,隻需耐心地對着長長的排名表,一個個翻找過去。
所以看似隻承載了運動功能的步數,如今包含了更多的社會功能。但這其實也是個人信息的另一種洩露,如果精确到步伐大小、頻率,可能你一天的行程都被他人盡在掌握。
褪去起初瘋狂追逐步數的狂熱,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關閉微信步數,甯可不看自己的運動指标,不去評判自己的健康指數,也不願暴露自己的生活。退出了這場步數之争,隻為換得一片清淨。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