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許多節日的習俗和宣傳開始從繁缛變得“簡潔”起來,甚至有些地方已經逐漸的舍棄過去的慶祝方式。盡管如此,作為中國一年一度最重要的節日——春節,還是成為人們心目中一直保持熱度的最值得團圓和慶祝的節日。
每個城市有各自的城市文化,鄉村也有其鄉俗,大家過節似乎“萬變不離其宗”,總的來說都是圖喜慶熱鬧和阖家歡樂。也有許多經典的節日活動經過千百年的流傳延續至今,有些地方還保留着其獨特的個性,但是大部分都是相似的。
例如,多彩貴州,就有保留着大衆顔色的同時又有着自己别具一格的特色:
【1】歡歡喜喜辦年貨《京都風俗志》雲:“十五日以後,市中賣年貨者,星羅棋布。”辦年貨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新春佳節,出門在外的遊子歸鄉,衆人歡聚一堂,為了這一聚,各家都置辦豐富的“春貨”。這可是辭舊迎新的頭等大事,如果說一年下來,沒有任何積累和成長,都是說不過去的,在這一個節日裡,每家每戶都希望自己家裡的年貨“種類最多,樣式最齊”,在年貨大全中,日用品也占大多數,因為一年的“舊物”也該換新,古時有紙張、竹器、瓷器,而今位于南方的貴州也早不再使用竹類的用品了,出于節儉的觀念,大家也不會把舊物一概扔掉。
除了購買日用品,還有更重要的是一些喜慶吉祥有寓意之物,例如“春聯、門神、貼花”,鄰裡親戚有“手藝”的便會請來家裡“現寫”,這也得給人備上紅紙黑筆。
除了外觀上的形式主義,當然不能少的了填腹之物,在貴州,年貨吃食中最不可少的應該是金燦燦的“大柚子”,家家戶戶都有如正常人一般高大的堆積起來的“柚子樹”,一袋大概能有20-40個;
除此之外還有各類的“米花”、炒米糖、花生碎、糖果點心、瓜子等作為家裡來客人“擺龍門陣”(閑談八卦)時所享用。
壓歲錢自然也是置辦年貨時最讓人“頭疼”的一個項目了,可謂是有人歡喜有人愁,孩子自然喜慶,大人們卻又增添了一大筆“過年錢”。除了傳統的年貨,近些年,得到發展的貴州經濟也有所增長,有些“大手筆”類似液晶電視、數碼相機、筆記本也歸入了年貨的大隊之中。但是無論如何,每件年貨都有着自己獨特的美好寓意,樣樣都包含着祝福。
【2】恭恭敬敬祭竈神
《釋明》中記載:“竈。造也,創食物也。”所謂民以食為天,在過去的時候,貴州人的家裡都有一口大鍋,這個鍋可以裝下十個人左右的飯菜,所以竈台也建得很大,貧窮過才知道食物的來之不易,從古至今,家家戶戶每逢過年都會祭拜竈神。
寓意着來年還能夠“有飯吃”,也飽含着對食物的感激之情,在置辦完年貨之後,通常是要殺豬的,一隻豬約莫三四百斤,請來鄰裡“壯丁”搭把手,後續的操作便再由女人們來。煮好的鮮肉首先要祭拜竈神,将豬頭煮得爛熟雙耳鮮嫩以此來“賄賂”竈神,免去災禍,祈福來年幸福安康。
【3】踏踏實實大掃除
除了辭舊迎新,祭拜神仙,春節最重要的一件事也就是“掃去黴運”,将過去一年的灰塵和不喜通通一掃而空。在貴州過大年,一定要做好清潔工作,把屋子、竈台、院子甚至是房梁上的蜘蛛網都要一一的打掃,隻要回家過年必定少不了一份均勻分配的清潔工作。
小孩子們往往就是簡簡單單的擦擦桌子角、窗戶沿,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就要拿着長長的竹竿“刮”去厚厚的蜘蛛網,大人們都端着水拿着工具甚至還會把一些重物搬出家裡扔了去,一整套“保養”下來,一個幹淨整潔的家展現在大家面前。
每一個勤勞的貢獻者都露出了滿意的笑容。這一頓“折騰”下來,大家都有些累了,人啊,這一累便是會餓的,到了傍晚,香噴噴的飯菜惹人直淌口水。緊接着,一家人坐在爐子周圍,有說有笑,享受着最惬意的午夜飯。
【4】“吵吵鬧鬧”放鞭炮
如果說,節日圖個氣氛。那麼在春節之中,最能夠渲染氣氛的莫過于這“吵鬧”的鞭炮聲了,在古時候用來吓唬年獸之用的,而今卻是些小孩子用來吓唬“老阿姨”用的。
一個小男孩一旦開始大膽放鞭炮了,他的心目中已經自認為是個可以獨當一面的小男子漢了。
猶記得,那次過年夜,家裡的親戚朋友都有些倦了,吃飽喝足的人總是有些困的,遠處一聲炮響,便有孩子立刻高聲歡呼“放煙花!放煙花啦!”,雖然這煙花已經不是什麼稀有之物,但是在這盛景之下,看的是周圍陪伴之人,在小孩子的歡喜雀躍聲中,那燃燒在夜色中的絢爛煙花似乎變得更加炫目多彩了。有的人更是會默默許願,祝願家人幸福安康,祝願自己心想事成。
新的一年,你的家鄉都有哪些春節習俗呢?歡迎你的分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