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福州市工藝美術“如意杯”大獎賽被業内譽為“工藝美術大師的搖籃”。大賽自1986年起創辦,為我市廣大工藝美術從業者和大師們提供了切磋技藝、交流經驗、提高技能、展現風采的舞台,發掘培養了一批新生代從業者,推出了一批優秀作品,走出了19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和百餘名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本屆“如意杯”大賽已圓滿收官,我們将陸續發布針對本屆大賽獲獎選手的推送,傾聽他們對于傳統工藝的認識和參與本屆大賽的感悟,以及如何看待傳統工藝在當代實現創新性發展等問題。
本期将和大家聚焦石雕組金獎獲得者俞嵘。
俞嵘,1978年4月生于福州15歲随父俞世英學習壽山石雕,1998年8月本人以優秀的成績畢業于福州工藝美術學校雕塑系,畢業後充分應用美校所學的專業技能,并從父親那裡積極學習石雕基礎技藝,在從事石雕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努力吸收前人的技法與經驗,精心專研雕刻各種題材的作品使傳承與創新緊密結合,創作出很多優秀的藝術作品并獲得多項大獎。
聚焦│ 啟蒙
從記事起,俞嵘的生活中就随處可見石雕手藝人們伏案鑽研的身影。造型逶迤動人、質地凝靈的石雕在兒時他的眼中是又一個精彩紛呈的世界。其父親俞世英14歲就入福州石雕廠,被雕刻大家周寶庭收入門下親傳雕刻技藝。對出生在石雕廠的俞嵘來說,石雕廠無異于自己的第二個家。大家眼中的雕刻大家周寶庭對于孩童時期的俞嵘而言,是一個會給自己買糖果、聽自己牙牙學語的和藹老人。雕刻廠中有着衆多的精美作品,以及周寶庭大師彙集東西門兩流派之精華,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的壽山石雕精品。俞嵘就在這樣的工藝聖地耳濡目染,一顆工藝傳承的種子就此在小小的心間根植。
自15歲開始,俞嵘就和父親學習雕刻,不少人會猜想他的成功應該離不開父親的“鞭策型”指導?其實不然,俞世英大師并未對自己兒子的夢想嚴苛要求,當俞嵘考取工藝美術學院雕刻專業時更是心開明目。談及父親,俞嵘笑着說:“15歲前他是父親,後來的20年間他亦師亦父,現在和未來的他既是父親,更會是一起刨坑覓石、并肩作戰的隊友。”現在的俞嵘工作室,除了琳琅滿目的石頭和作品,隻放有兩個工位,一個屬于自己,一個屬于父親。父子之間的交流向來含蓄,他們依靠石頭交流,把愛意寄托在這方寸之間。
石雕廠的生活對于俞嵘來說是成長中的難忘回憶,也是雕刻生涯的精神财富,在剛結束不久的如意杯大賽中,他便在其中體驗到這種久違的感覺。
三代人工作室照片——俞嵘
聚焦│如意杯
本次如意杯大獎賽有為期7-14天的創作時間,大家齊聚在賽場公開創作。這讓原本早已習慣“孤軍奮戰”的工藝師們有了不同的體驗,俞嵘談到,就是這樣的形式讓他想起了深居記憶中的雕刻廠裡衆多藝人在一起創作、交流、學習的熱鬧場景。
如意杯競賽現場
再聚焦于金獎作品《大漠孤煙存忠義》,創作理念取自于《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這一形象。在創作中不僅要相石取形,更要相色取形。首先要預估表層白皮與紅心的色彩走向,不能盲目自信大開大合;同時,也要構思與其外形契合的題材,放棄主觀思維意象,一切“以石為本”。在充分考慮石材特點,分析巧色運用的基礎上,用原石構思“蘇武牧羊”的主題造型。
“如意杯”石雕組金獎作品《大漠孤煙存忠義》創作過程
蘇武是中國曆史上赫赫有名,富于正能量的曆史人物,他以大漢使節的身份出使匈奴,被匈奴單于無理囚禁迫其歸降匈奴,蘇武以不屈的意志,在北海冰天雪地中牧羊十九年,不降匈奴,最終回歸大漢王朝,在曆史上為中華民族抵禦外來侵略的不屈氣節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在作品中,白色石皮被統一利用,一件完整的白色羊皮長袍從上至下包裹着主人公,自然而然地,讓人融入風雪飄飛環境之中;運用紅色表現衣襟内裡,其中作者依然保持着漢服的刻畫,以表達蘇武“人在匈奴心在漢”的這一貫穿主題的民族氣節的人物形象。
面部神情的刻畫是這次的突破和創新點,以往典故中的蘇武大多眉目祥和。此次作品中蘇武鳳眼生威,面若重棗,更顯大義凜然之氣度。在面部的刻畫上還融入了雕塑的技法,使如今呈現在我們眼前的蘇武别具一格、栩栩如生。
“如意杯”石雕組金獎作品《大漠孤煙存忠義》創作過程及成品圖
俞嵘表示“當今的中國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奮鬥滄海巨變,繁榮昌盛欣欣向榮。但國外列強依舊對我們虎視眈眈。《大漠孤煙存忠義》傳達的正是人民對國家的忠誠,對民族的自信。不卑不亢,齊心協力抵禦外敵,才能國富民強。”
聚焦│薪火相傳
向下紮根傳統,向上生長創新。談及壽山石雕的創新性發展,俞嵘認為其發展潛力可謂是巨大的,并且在作品創新上的趨勢日益明朗,在以互聯網為核心的資訊獲取中,手工藝人們的藝術細胞可以無限生長,不論是傳統、學院、寫實還是抽象的創作流派都無時無刻地在進步,藝術總是随着社會的變化而變化。
圓雕作品 俞嵘作
和很多僅靠師徒制傳承下來的手藝人稍有不同,俞嵘曾經在工藝美術學院進行雕刻學習。談起那段求學經曆,心中欣慰不已。他認為在學校中的實踐和學習是不可缺失的,在課堂上可以充實自己的理論、夯實實操基礎、最為重要的是提升了對藝術的審美。
日常創作過程
素描泥塑對他來可以讓石雕創作上打開思路,泥塑相對于石雕創作可以承載更多的可能,是錦上添花對的。走出校園的俞嵘更為深切的感知到掌握了基礎、勤學多練才能做到心有準譜,眼有準星,手有準失。
泥塑寫生現場
聚焦│石雕與生活
對于手藝人而言,雕刻已然與生活密不可分,創作題材源于現實生活,創作理念也誕生于作者的心境。不論是生活還是創作上,難免都會遇上困境。往往在這種時候,他會選擇放空大腦、整理思緒,在創作中遇到瓶頸時學會放下,可以先從另一塊石材入手,等到回過頭來再看那塊石頭的時候,時常會有新的創作思路。
日常創作過程
作為耕耘在石雕行業20餘年的匠人,俞嵘不僅領略到石雕的魅力,同時也見證了它的浮沉。談起對壽山石行業的未來有怎樣的期許時,他的回答讓筆者深感意外。“因為我是一個手藝人,對于手藝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作品的成效,希望可以有更多的原石為創作提供幫助,這樣年輕工藝師們也有更多的機會可以練手,精進自己的技藝。”現在壽山石的行業事态正處于物資匮乏時期,石料的缺失限制了創作,漸漸的市面上很少出現大體量的圓雕石材。
俞嵘猜想如果在有壽山石地理品牌保障外,有适合的外來石,或許對手藝人來說又是一次創作的機遇。“天下石,福州工。”這是行業領導很早就提出的發展規劃。推進工藝的發展,不要因為石材資源的稀缺而放緩前進的步伐。
日常創作過程
時間不停,創作就還在繼續。互聯網時代為學習提供了太多的便利,他總能在其中發現新的靈感,俞嵘堅信自己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和進步,發揚傳統經典,融入時代元素,讓壽山石雕技藝曆久彌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