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同事們又在午休的時候閑聊。
小王突然談起了新同事甲,同事甲來公司有兩個月了,不過之前小王一直在休息,最近才回公司看見甲,他剛打開飯盒就開始吐槽:
“這個同事甲真冷漠,我早上給他遞巧克力他不要也就算了,還跟我說這種巧克力很劣質,最好不要吃。還有剛剛我去打飯,他一個人站在我前面,虧我還想着聊會天,結果他理都不理我,太可氣了。”
小李困惑地擡頭對小王說:
“怎麼會,同事甲一直很好啊,也很熱心,昨天我的電腦就是他修好的,上周末我們同事聚餐他還一個一個幫我們叫車,一般人真做不到這種程度。”
小趙連連點頭
“對啊,他不是那種冷漠的人,我們今早在公司門口碰到就是他先跟我打招呼的,我一開始還沒看到他,他還給我帶了豆漿。”
小強疑惑地問小王:
“是不是你沒有看清?他可能戴了耳機沒聽見你說話也很正常。”
小王氣憤地對他們說:
“你們是沒看到他的真面目,難道就我被他區别對待了?”
【二】
辦公室裡
老闆示意同事甲坐在沙發上
他開口問道:“最近工作有什麼問題嗎?來公司兩個月了有沒有習慣?”
同事甲一臉誠懇地說:
“我的工作已經熟悉了,如果再有些挑戰會更好,
另外我覺得公司的同事們都很好,我跟他們相處得很融洽,
雖然剛開始他們都有點不适應我,不過這兩個月相處下來大家都很友善。”
老闆一臉有趣地問:“哦?你也發現了,為什麼他們剛開始都不能适應你,那麼你有沒有想過是你自己的問題呢?”
同事甲困惑地搖頭。
老闆點名原因:
“因為你給我們的第一印象真的不算太好,
我在早會把你介紹給同事們,你說什麼了,你就說個名字和職位,
他們問什麼你都說以後大家會知道的,而且什麼私人問題都不願意回答,這種做法隻會給人留下一個高傲的印象,還好你本人并不是這樣的人,大家熟悉之後就知道你是個熱情友好,待人真誠的人。”
同事甲這時候才恍然大悟,連連點頭,并對老闆說道:
“原來如此,我以後要改掉這個壞習慣,謝謝老闆指點。”
走出辦公室,同事甲在心中暗歎:面試的時候我還以為這個老闆又是一個無情的資本家,沒想到還會提點下屬,真有人情味。
辦公室裡,老闆悠悠地喝了口茶,心裡盤算着:又籠絡住一個得力下屬,隻用廢點口水真是不要太劃算的事情。
職場
在這個小故事裡,所有同事都陷入了心理學的經典效應——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老闆的談話中也利用了近因效應。
首因效應,簡單來說就是“第一印象”“先入為主”,指的是在行為過程中,最先接觸的事物會給人留下深刻的感知或認知,影響人對事物的感知和判斷。
故事裡的小王就是對同事甲初次見面的拒絕産生了強烈的反感,繼而影響了他對同事甲其他行為的判斷。
其他同事剛開始不适應同事甲,也是因為甲在第一次的見面不夠坦誠和熱情而給同事們留下了深刻的壞印象。
近因效應,指的是人們對事物的最近一次接觸給人留下深刻的感知和認知,能對首因效應所形成的的心理作用起到鞏固、維持、否定、修改或調整等作用。
故事裡同事們在小王面前對同事甲的維護就是由于近因效應發生作用,他們對甲的冷漠初印象被修改成熱情友善的印象。
同事甲對老闆的印象也因為這一次貼心的談話變得好轉。
老闆的話術就是對近因效應的更高明的使用手法了,
在談話的時候先提出對方的缺點,最後再肯定對方的優點,由于近因效應,同事甲并不會因為被指出缺點而惱羞成怒或者厭惡,反而欣然接受老闆對自己的肯定,并且認識到自己的問題。
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都對認知影響深重,當出現兩相矛盾的情況的時候,又分主次。
心理學家發現認知結構複雜的人和與陌生人交往這兩種情況下,首因效應更為明顯;認知結構簡單的人和與熟人交往的情況下,近因效應更為明顯。
生活中這兩者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比如人們對于最近發生的新聞更加重視,俗話說“互聯網隻有三天記憶”,不過這并不代表我們要拒絕這兩種效應,正相反我們可以合理地利用這個方法,
比如在職場的時候,無論是演講還是談話的時候都可以先講壞的方面,降低對方的期待阈值,然後再提到好的方面,這樣對方會更容易地接受談話内容。
再比如面試、相親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争取給對方留下一個好的第一印象,這樣才有繼續發展的可能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