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5.27./作者:窦彥禮 楊永輝
華山,古稱“西嶽”,為“五嶽”之一,位于西安以東120公裡處。由于華山位于中國版圖的最中央,又稱“中華山”。
華山之名最早出現于《山海經》和《禹貢》中,即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華山”之名。華山南接秦嶺,北瞰黃渭,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中華之“華”,源于華山,因而華山又稱“華夏之根”。
與華山有着密切關系的《劈山救母》秦腔地方劇,在陝甘甯晉豫一帶影響深遠,此劇的創作,是以華山華胥氏為核心的聖母文化為基礎的。為了探其究竟,陝甘甯華夏文化考察團總策劃窦彥禮與81歲高齡的合水胥妵山華胥文化研究學者姚生奇,于2021年5月21日,終于登上了華山西峰,當看到“翠雲宮”與“三聖母殿”幾個字的時候,二人高興的在華山西峰巅頂擎起了“陝甘甯華夏文化考察團”的旗幟。
“翠雲宮”是男尊女卑的道儒文化,對母系氏族人祖文化的變異。戲劇中的華嶽娘娘,其原型乃人文聖母華胥氏,被演變為二郎神楊戬的三妹妹,稱之“三聖母”。真實“三聖母”是以華胥氏、女娲與元盇娘娘為代表的三位華夏聖母。受商周神話文學與明代《封神演義》的影響,華胥氏被演變為“雲霄”、“雲霞”、“翠雲”等,女娲被演變為“碧霄”、“碧霞”等,元盇娘娘被演變為“瓊霄”、“紫霄”、“珮霞”等。這裡帶“王”字偏旁的“碧霞”、“珮霞”、“瓊霄”,反映出商周時代中國曆史上曾經出現過的“玉”崇拜。“雲霄”、“碧霄”、“瓊霄”三霄娘娘是《封神演義》對華夏三聖母的文化演變。少華山的“雲霄廟”,亦屬華山華胥氏文化的傳承。
三聖母原生文化,代表了人類社會由母系氏族向父系社會的過渡,是先秦時代的華夏祖先為了宣揚男婚女嫁,以華胥氏、女娲、元盇為原型,塑造的三位聖母或稱“三娘娘”。華胥氏代表婆婆,女娲代表出嫁的女兒,元盇娘娘又稱太元聖母,代表迎娶的媳婦,元盇娘娘亦稱“鬥母”,實指伏羲的妻子。伏羲女娲并沒有兄妹成婚,是女娲出嫁的部落與伏羲氏部落之間通婚,所謂伏羲女娲成婚,是後人對始祖文化的謬傳。
陝甘晉豫魯是華胥氏、女娲文化最密集的地區,華州老官台遺址代表了藍田、華山華胥氏文化的考古年代。老官台遺址位于華縣城西南,滑河支流西沙河的東岸。該遺址屬于大地灣遺址的一期文化,乃仰韶文化的源頭,其年代距今8000年—7000年之間。老官台遺址證實華山華胥氏文化的考古年代不少于8000年,其出土文物反映出原始先民經濟生活以原始農業為主,種植黍粟等作物。生産工具有石刀、石鏟和石斧等。其制陶業很原始,采用泥片敷貼法。陶器以圈足碗、彩陶缽與筒腹三足罐最具特點。住房是圓形的,為半地穴式建築。儲藏東西的窖穴亦是圓形。居民死後埋入長方形土坑墓,有随葬陶器等物品。
經過陝甘甯華夏文化考察團對黃河流域大量民俗遺址的考察研究,顯示出華山至六盤山與橋山之間的關隴之地,構成了華夏始祖文化區,成為中華人類進化發展與始祖民俗文化的起源之地,華胥氏、伏羲氏、炎帝、黃帝傳說的源頭均在這一廣大區域之内。
有“中國考古界拓荒者”之稱的古史學家、考古學家徐旭生,在其著作《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論述:“華夏集團發祥于今陝西省的黃土原上,在有史以前已經漸漸地順着黃河兩岸散布于中國的北方及中部的一部分地方。”而徐旭生的觀點和同時代的曆史學家蒙文通、傅斯年不謀而合,“足以證明所得各條并非一人的私見。”中國考古類型學的奠基人,前中國考古學會會長蘇秉琦,晚年撰寫的考古學著作《中國文明起源新探》被稱為“中國考古學的世紀之作”,其中論述:中華民族正是以華山腳下的仰韶文化的玫瑰花作為自己的民族圖騰而得名 。蘇秉琦在《談“晉文化”考古》一文中說:“源于陝西關中西部的仰韶文化,約距今六千年前分化出一個支系(寶雞北首嶺上層為代表),在華山腳下形成以成熟型的雙唇小口尖底瓶與玫瑰花枝圖案彩陶組合為基本特征的‘廟底溝類型’,這是中華遠古文化中以較發達的原始農業為基礎的、最具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火花’,其影響面最廣、最為深遠,大緻波及中國遠古時代所謂‘中國’全境,從某種意義上講,影響了當時中華曆史的全過程”。
從黃河流域出土文物與民俗文化發展脈絡中,揭示出華胥氏、女娲母系族團在中原與東夷地區經曆了相當長的曆史階段。母系社會在中國曆史上存在數萬年,對中國社會習俗影響深遠,父系氏族社會的發展由伏羲氏到黃帝軒轅氏及至大禹夏後氏時代,經曆了數千年的時光,即使周人的祖先也是以棄之母姜嫄為祖。因此說,探索華山華嶽廟原生文化,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曆史淵源、發展脈絡與基本走向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
(免責聲明:部分圖片源于網絡,若有侵權,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