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一家鍋邊店吃早餐,由于是周末,也有許多家長帶孩子出門吃飯。
其中有個小男孩,很活潑,與大人們的互動也很有意思,讓我想到了“兩小兒辯日”:孔子遇到兩個小孩争辯,讨論太陽是中午時候離人近,還是日出時分離人近。一個說因為太陽剛出來時大,近大遠小,所以日出時離人近;另一個說中午熱,所以太陽中午更近,因為靠近了才感覺熱。
剛聽到兩小兒的想法,我也覺得難以分辨。孔子的可貴之處就在于他沒有忽視小孩子的想法,也沒有随意否定他們的觀點,孔子認真地聽完了兩位小孩各自的理由,并實事求是地給出了不能判斷的答案,盡管兩個小孩因此嘲笑了他的知識并不淵博。有多少人願意這樣傾聽别人的觀點和論證,并承認自己的短處呢,尤其是在小孩面前?
如果你隻聽到一個小孩的話,以當時人的智識,就很可能相信其中一方;但如果你因此拒絕了另一方的聲音,那反而才是損失,成了思考的仆從。
說回早餐店裡我遇到的小男孩,他的爸爸來帶他吃早餐,碰上了一個相熟的阿姨。那個阿姨就問小男孩:你學校最近打疫苗沒有呀?
小男孩回答:打了,有好多人打的時候都哭了。
阿姨笑着說:女孩子可以哭,男子漢可不能哭。
這句話在我們這些人聽起來平平無奇,但是小孩子卻有一種求根問底的精神:為什麼呀?好多女孩有哭,也有女孩沒哭的。
阿姨急匆匆地給出了回答:總之,你記住,作為一個男子漢,什麼時候都不能哭。
小男孩有些不服氣,又帶着些疑惑:我們班也有男孩子哭了呀?
阿姨沒有回答。
這時候,小男孩的爸爸端着鍋邊回來了,小男孩開心地吃了起來,也不管剛才的問答了,對話就此告一段落。
我卻是心裡有百般滋味:阿姨的回答,多少有些牛頭不對馬嘴。她想教育小男孩,想讓小男孩不哭鬧,出發點是好的,可惜,孩子的世界裡,也需要充足的原因和論證,才能使他們信服。
小孩子的思維方式很直接,反而是更接近智者的思考方式的,先判定論據,再判斷觀點,你要說服别人接受你的觀點,你就得拿出相應的證明。
你有說話的自由,我有相信的自由。
阿姨可以承認,不是什麼時候都不能哭,也可以給出自己的原因:你要是想做一個勇敢的小孩,你就不能在打針的時候哭出來,你要堅強,給其他同學當榜樣。
為什麼男子漢就絕對不能哭?他們并不總是勇敢和堅強呀?但事實上,這個社會對男生的期待确實是“不能哭”,大多數人也持有這樣的觀點,或者說,偏見。
不得不承認,我們的“偏見”正是我們努力習得的。越努力,“偏見”越多。
這裡的“偏見”不是貶義詞,是一個中性詞,指每個人的看法。正是因為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偏見”,這個世界才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遺憾的是,我們往往有這樣的“習慣”:我們習慣相信我們所相信的,往往忽視了别的聲音,面對别的聲音的質疑,我們選擇避而不見,造就了更大的偏見。偏見人人都有,如何打破偏見,最好的辦法就是海納百川,兼聽善思。
你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喝水。
但我相信,每一隻馬都有到水邊的權利與義務。
同時,我不否認,你永遠叫不醒裝睡的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