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工筆書法100幅欣賞

工筆書法100幅欣賞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24 03:23:54

工筆書法100幅欣賞(專訪草書名家郁民華)1

郁民華,男,筆名有耳,齋号樸清齋。自幼學書,臨池不綴,尤擅行草和隸書,其書法作品多次參加中國書協舉辦的書法大展并獲獎。

現供職于中國石油工程建設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石油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河北省草書委員會委員。

受聘為華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河北美術學院客座教授、《中國書畫》雜志社書畫院特聘書法家、《美術市場報》藝術顧問。

筆硯随行遠,詩書伴枕邊。

興來飛墨舞,醉後自神仙。

——《自題詩》

訪談實錄

郁民華口述 書童 采訪整理

1

記者:您的書法之路如何開啟,現在多以二王小行草面目示人,這麼多年都是怎麼變化的?

郁民華:小時候受家人和老師影響,我喜歡上毛筆字。過去農村條件很差,夏天炎熱,别人乘涼,而我卻把桌子搬到樹蔭,拿上小闆凳、毛筆、紙墨,一筆一劃寫字。

在大學幾個志向相同的學友成立了書法美術社,有次請唐山的老書法家索又靖先生給我們講課,老先生說:“醫生是我的職業,書法是我的事業”,這句話對我啟發很大。

當時宣紙少,我就用舊報紙寫,宿舍雖小,但可一解心中寫字之癢。一次在唐山小山商業街買到幾本字帖,有楊柳青出版的《王羲之十七帖》,這應當是我買的第一本比較純正的字帖,如獲至寶。

初期楷書臨習顔真卿的《多寶塔》、《勤禮碑》比較多,後來鐘情于魏晉的楷書。隸書主要臨習《乙瑛碑》、《石門頌》、《張遷碑》、《禮器碑》等漢碑。

之後徜徉于明清大草之間,下了幾年功夫,雖未得其毫末,但在與古人對話中心潮澎湃,前些年多次參展都是以大草形式,在八尺長的宣紙上任意揮灑草書,感受那縱橫馳騁,奔騰跳躍的音符,如癡如醉的感覺讓人回味無窮。

後來因為工作關系到非洲參與石油建設,因條件限制,場地較小,所以就重點在二王、書譜上下功夫,追本溯源,融晉唐是草法筆意。

通過網絡發表了很多作品,小字草書作品先後入展第九屆國展和全國首屆草書大展。

工筆書法100幅欣賞(專訪草書名家郁民華)2

2

記者:有人說,行草最易抒情!在學書過程您怎麼把握二王行草的美學特征,您認為書法的美包括哪些要素?

郁民華:學習二王的行草先從十七帖入手,臨孫過庭書譜、二王手劄,随着人生閱曆的積聚和沉澱,我覺得二王的書法之美既有張狂飛舞的豪放,同時又不失含蓄深刻的内斂。

學習書法這麼多年,概括而言書法的美能夠表情達意,多方面的——

筆法之美:無論是奔騰跳躍,還是點點畫畫,牽似萦帶、起承轉合,深入進去自然會被書法的變化多端所欽佩;

氣韻之美:流暢婉轉,一氣呵成,直瀉千裡,動如脫兔,靜如處女章法之美,變化豐富,勝似閑庭信步,風牆陣馬,疏可走馬,密不容針;

形質之美:書法作品豐富多樣,條幅、中堂、橫幅、鬥方、扇面、手卷、冊頁美不勝收。

文辭之美:書法作品不能單純的書寫,其内容也與期藝術性十分相關,文辭、書法二者皆美方為上品,如書聖之《蘭亭序》是也。

3

記者:您曾經說學習書法要“三新二意”,其中包括哪“三新”和“二意”,現在有哪些新的認識?

郁民華:之前曾寫過一篇“三新二意”的文章,三新包括:一、草書認識上的更新。 首先要端正對草書的認識,草書不是順手而揮之,更講究法度嚴謹。

二、技法的繼承與創新:包括五個要求——字形結構,力求形似;牽絲萦帶、遵循原貌;通篇章法,把握布局;風格展現,力求神韻 ;多讀帖,增加文化素養。

三、形式與内容上的創新。在作品創作中,結合展覽内容和時代精神,自己創作作品,或者找到相匹配的内容,最能體現書家風貌。

二意包括:一、要意在筆先: 把握好草書的基本功,每一筆都經得起推敲;

二、要意氣風發。草書講究大氣象,氣勢磅礴,奔放流淌。

總之,書法作品要張揚個性,個性是書法創作的原動力,所謂風格的形成也就是個性的錘煉過程,沒有個性不是一件好的作品。

筆墨當随時代,書法要發展,就要有傳統、有創新,對于“新”字的理解,要開通腦筋,擴大思考範圍。

現在人作品形式做做,過度拼接,并不是最好的創新。還有就是文辭要随時代,反映時代精神,重文化底蘊,人品修煉,使自己的作品有内涵、耐看。

4

記者:除了小行草,您也嘗試大草創造,您覺得這之間在用筆和技法等方面有哪些區别?

郁民華:大草怡情,小草養性,草書作品體現一種風貌,講究氣韻生動,一般來講,小草比較靜氣,心平氣和,不急不厲而風規自遠,寫個冊頁,手卷,小品等非常适合。

而大草對于空間要求大些,适合展廳需要,氣勢如虹,連綿不斷,筆墨奔騰,酣暢淋漓。技法上,草貴流而暢,重圓轉,小草筆斷意連,氣韻相合;大草牽似萦帶,自然流暢。

現如今由于展廳效應,常見水平比較高的大字行草書,鴻篇巨制,奪人眼目。而在以前的社會生活和日常書法交流格局中,鮮有用武之地,在明清時期得以出現些代表書家,但在書法發展曆史長河中,還是占有少數。

我曾經進行大草創作,師法唐人懷素、張旭,宋四家,尤其是黃山谷草書以及元明清氣勢如虹的草書中汲取營養,為那連綿氣勢所傾倒,歎服于王铎的連綿氣勢,徐渭的纏繞空靈。

大字行草書的創作,并非小字行草書的簡單放大,它在創作技法上也有許多不同之處,對用筆的厚重沉實、用墨的濃淡幹濕枯飛白的追求、對轉折提按牽絲連帶的變化、結體布白的疏密虛實、行氣的貫通、通篇章法氣勢風格統一等方面和小草書創作都有不同之處。

小草書在氣韻上追求更平淡、墨色變化更和諧、章法更宜散淡,尤其是小品,适宜把玩、賞心悅目,經得起推敲。

工筆書法100幅欣賞(專訪草書名家郁民華)3

5

記者:您的書體涉及楷書、隸書、行草書,這幾種書體您分别追有什麼影響嗎?

郁民華:作為書法家肯定要涉獵多種書體,我們講先精後博,或先博後專。對于專業書法院校學生,從入學開始,到學習,肯定是按照固定的教材來學,五體都要學。

但随着時間的進程,打下基礎後,就應當有所選擇,選自己主攻方向,也就是要專。而對于業餘書法愛好者,我覺得還是先專後博,比較适合,隻要有一個突破口,掌握主要技巧後,然後再博涉多家。

其實,每一個門類都是想通的,隻是在書寫技法上有所不同而已。篆隸起源早,打好篆隸基礎,對寫草書大有幫助,線條厚重紮實,也是草書追求的目标之一;

能寫好行草書,對楷書也有很大幫助。楷書難在能寫的輕靈,活潑,寫草書有基礎,對靈活創作楷書大有裨益。

6

記者:您的書法根基是《十七帖》和《書譜》等二王系法帖,這幾年不斷地融入其他元素,具體都是怎麼做?

郁民華:古人雲,草書若不入晉唐,辄徒成下品,所以學習草書,要多從王羲之手劄,十七帖中下功夫,掌握草法要領,體會變化多端的草書結構和符号。

而十七帖都是刻本,草書墨迹學二王最為純正的無疑是孫過庭的書譜,書譜字數多,變化多,氣韻流暢,文辭精美,是學草書非常好的字帖。學懂弄通王十七帖和書譜的關系,技法,如果再不斷研習懷素、張旭、黃山谷、王铎、倪元璐等人書法,就會有更大收獲,從中形成自己的風格面貌。

曆史長河中流傳下來的精品都可以學學,比較都是經過大浪淘沙,剩下來的鳳毛麟角的作品,而這些作品,離當代靠的時間越近,就越容易學,可以少走彎路,亦有可借鑒之處。

在草書的發展中,出現了幾個高峰期,張芝、二王一個時期;唐代張旭、懷素、孫過庭又是一個高峰期;宋人黃山谷又開辟了草書的新階段,元明清亦有一個大的變化,這些都要學,參悟,融會貫通。從古人中學,從現實生活中學。

唐代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的故事,公孫大娘是當時有名的舞蹈家。張旭通過觀看她長袖曼舞,從她上下翻飛的舞姿受到啟發,将之應用到草書創作中,就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經典名作。再如宋代黃庭堅在江上看船夫蕩槳,不斷攪動的波紋給了他用筆的啟發,從而誘發了他獨特的中宮收縮、四周放射的書法結體。

7

記者:您經常像古人用毛筆書寫短句給朋友,出差了也會用酒店的便簽紙寫字,您平時書法日課都是怎麼進行?

郁民華:回顧書法曆程,蝶變還是在非洲,當時因為地方小,條件有限,揮灑大草和創作大幅作品受到限制。所以我開始這樣寫小字,既滿足了寫字的欲望起到了修身養性之功效,又填充了閑暇之餘孤寂的時間,為創作指明了方向。

在異國他鄉的這份堅守讓我覺得書法要回歸自然,日常書寫才是書法的生命力。如果日常都抛棄書法,隻是在創作作品,展覽時才想起還有書法這麼回事,說明書法還是沒有深入骨髓,深入生活

所以,我無論是出差還是到哪裡,行駛中的高鐵上、開會的記錄中、住宿的酒店裡,都不會離開書寫,這同時就是一個享受書法的過程。

書法的日課,每天堅持臨帖,重溫經典,細化經典,深入經典。臨帖過後,才進行創作。有時到了酒店就地取材,直接那酒店提供的一些信紙進行創作,有些是寫給朋友,抒發在外地的感受,有的是記錄出行幾天的行程,沿途所見,感悟;

有的是抄寫描寫當地景物,名勝古迹的詩詞歌賦等方面。比如去年到成都參加單位組織的羽毛球比賽,在賓館抄寫遊記,記錄下比賽行程和有趣之事等。

工筆書法100幅欣賞(專訪草書名家郁民華)4

8

記者:因為工作原因,您先後在非洲蘇丹、乍得等地奮戰多年,不論到哪裡您一直堅持書寫,這個學習過程有哪些難忘經曆?

郁民華:早就聽聞有阿拉伯書法(非洲這幾個國家通用阿拉伯語),史料記載早在一千多年以前,阿拉伯人憑着對伊斯蘭教虔誠堅定的信仰,用辛勤的耕耘和精湛的技藝,把阿拉伯書法推向了高峰。

十幾個世紀之後,阿拉伯書法以層出不窮的造型藝術、多彩多姿的書法流派聞名遐迩,不過真正的來到那土地,才能切身體會許多事,他們的文字雖然不能叫書法,但也要體驗下他們特有的書寫。

因此,難忘的事情很多——

一是到國外,首先面臨的筆墨紙張文房四寶,隻能背到國外,每次出國要半年左右才能回過一次,有時因為項目建設原因,時間還要長,所以總有彈盡糧絕的時候。記得在蘇丹用紙箱子寫的一張字,貼到我的宿舍裡面,後來我回來好幾年,有其他同事住進去,一直沒舍得扔掉。

二是蘇丹是用阿拉伯語,滿大街也有一些牌匾,用油漆寫的阿拉伯語字。還有他們的書信交流,也都是用阿拉伯語。他們是右手寫字,但是從右橫向左邊寫,非常整齊,注重線條和中國書法也有相通之處。

三是書法的親近感,在國外期間也遇到了好幾個喜歡書法的朋友,因為我建有個人的書法網站“有耳書藝在線”,有幾個朋友是早就想結識我,在國内沒有見到,在蘇丹專程來找我探讨書法,在國外遇到同道,是多麼快樂的事情。

9

記者:您在非洲期間,不僅承擔石油工程建設任務,業餘時間潛心書法研究,對中國傳統書法在非洲大地的宣傳推廣有什麼故事?

郁民華:2004年6月開始至今遠赴非洲執行石油建設任務,工作之餘一直緻力于書法的臨摹、創作。在這個過程我始終不忘推廣中國書法,當時在蘇丹工作的地方有許多的外國人,我通過英語和他們講述中國書法,給這幾位工程師送了幾幅我的草書作品。

書法無國界,線條連友情,我在許多國家都留下了我的書法蹤迹,為伊拉克、阿爾及利亞等幾個項目寫牌匾,讀書角寫招牌,同時還每年組織海外員工的書法展覽活動,使中國書法在非洲大地得以推廣和發展。

2011年春節,在非洲乍得煉廠營地,組織了一場大型春節晚會,我作為主要組織者之一,在現場表演了中國傳統書法,上台書寫了“積跬緻遠”四個大字,當天晚上觀看演出的有當地政府部門官員、當地員工,業主和公司領導及員工3000餘人觀看。

工筆書法100幅欣賞(專訪草書名家郁民華)5

10

記者:您的本職工作與書法相差甚遠,卻在書法取得這麼多成就,如果說書法是由内化心、工作是向外立身,您如何平衡兩者的關系?未來有什麼計劃?

郁民華:曾有朋友說我選錯了專業,應當學文科、搞書法,而不是學理工科。但我認為工作和業餘愛好如果處理得好,可以相輔相成,互相提高。工作中遇到困難,有了煩惱,靜下心,拿起筆,寫上一會兒,就煩惱頓消,還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腦海裡出現解決問題的靈感。

比如海外工作,條件艱苦自不必費筆墨,僅就書法而言,等于是跨入了另外一個世界。非洲之地,不同的國度,所聞所見所觸都是不同膚色的外國人,不同的文化;

書道交流很少,氛圍不同,愛好書法的人員也少,工人們白天冒酷熱、揮汗如雨工地施工,晚上有時還要加班,隻有自己抽出時間、擠出時間來創造屬于自己的小天地。依靠書法我度過了最難忘的歲月,書法既是人生曆程的記錄,也讓生活得以豐富。

書法已經真正融入到我的生活,2005.8.1<書法報>第七版.題目為<在非洲>,刊登我的文章《書法情愫》、2006年12月《中國鋼筆書法》雜志刊登我的文章《中國情 筆墨緣-感受異鄉書法》、2008年8月27日《書法報》第17版《書家一日》欄目大幅刊登了“我的海外書法生活”,《中國石油報》也轉載。

未來宣傳和推廣書法也是我的努力方向,書法作為一種國粹,需要發揚光大,讓世界人民都認可中國這一傳統藝術,這是每一位書寫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筆者手記

“書法不就是寫字,搞那個有什麼用?”

對于愛好書法的人,經常受到這種诘難,其實不光現代人不理解書法有何用途,古代人似乎也不是很明白。

就像曆史上第一篇評價書法的論文《非草書》也發出類似的質疑,作者趙壹本是東漢的一名辭賦家,但是看到許多人瘋狂地練字,就大為憤慨。

他在文中不禁批判,“草書既不能經世濟用,也沒有榮華富貴,而寫字的人整天衣袖搞得很髒、手臂都破皮、指甲也斷了,卻日夜學習、不知疲勞,到底為了什麼!”

曆史的吊詭之處正在于此,很多人不明白他們沉浸書法是為了什麼,這個東西既不能吃、也不能穿,但是她好像擁有一種魔力讓人深深着迷。

對于這些,郁民華可謂深得三昧,他大學學的專業是工業自動化,工作後來又在中國石油工程建設公司,按說沒有任何條件能夠愛上書法,可是因緣際會他不僅親近書法,還讓書法變成了人生另外的一個事業。

在工作之餘,他晚間經常伏于案旁,讀書臨帖,追唐慕晉,靜中求動,在揮灑筆墨中獲得藝術熏陶;動中有靜,從跳動的點線中摸索古人的軌迹,在曼妙的線條中獲得一種超越時空的美學享受。

尤其當因為工作關系來到非洲,他先後在蘇丹、乍得等國家支持石油工作建設,這裡隻有貧瘠的土地,熾熱的陽光和荒蕪的沙漠,縱然周圍的同事沒人喜歡書法,異國他鄉的人群也難以理解書法。

可是,不論環境如何惡劣,郁民華對書法從未間斷,有時在國外一待就是8個多月,當時乘坐飛機行李重量有限制,隻帶了少量宣紙和墨汁,他後來回憶不禁“嘗到了洛陽紙貴的滋味!”

在一片荒漠之中,白天工人們冒酷熱、揮汗如雨工地施工,夜晚很多人稍得清閑要麼休息娛樂,要麼與家人通話,而他卻在宿舍拿起小闆凳、支起一張小桌,就地取材,用報紙、信封、打印的廢紙、包裝用的紙箱子開始揮毫。

一支毛筆就可以帶來最大的快樂,他可任意揮灑筆墨宣洩激情,可以為生活帶來了難以言說的快樂,于是書法就成了不可或缺的親密伴侶。

郁民華先後走過蘇丹、伊拉克、阿布紮比、迪拜、埃塞俄比亞和乍得等國家,書法也伴随他一同見識這些異國風光,好像是經曆另外一場“文化苦旅”。

他積極向身邊的國外友人介紹漢字,向英國、印度、芬蘭、馬來西亞和蘇丹人等外國朋友講解中國書法,讓他們了解中國書法的獨特内涵,一根簡約而不失簡單的線條無形之中連接不同膚色和民族的友誼。

歲月在流淌,而時光卻被他用筆墨編織成一幅幅大小各異的書法作品,他陶醉在黑白的世界,放任精神的馳騁,獲得美的慰藉、生命的力量以及精神前所未有的自由,或許這就是藝術最大的美妙。

朱光潛曾說,人不但需要物欲的享受,也需要美感帶來的快樂。對于許多人而言,人大多數都在用時間來換取空間,比如用青春獲取房子、車子等空間,不一而足,這些當然都很重要。

但是當有一天回望整個人生,才發現原來空間沒那麼重要,畢竟房子會倒、車子會壞,而時間才是永恒的,可是年紀大了,一輩子奔忙,不僅慨然長歎,時間都去哪裡了?

很多人都難以言喻,于是隻好在獨處的時候莫名哀傷,而這時藝術家通過自己的作品讓生命得到寄托,讓時間得到凝固。

這簡直是最美妙的事情,而書法不但是空間藝術,也是時間藝術,從這方面而言書法家竟然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1000年前,有個人違背國家的禁令越過荒漠,從異國求取了真經;

1000年後,有個人支持國家的事業深入荒漠,在他鄉得到藝術的真谛。

這是第115篇文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